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回宣和靖康 > 第2章 我的办法

第2章 我的办法

    清早的阳光透过云层,静静的洒在运河之上,也洒在这艘巨船上。

    我起的很早,船仓中潮湿的空气让我很不习惯,我爬上甲板,去看那块巨大的石头。

    它如同巍巍山峦,矗立眼前,让我不由的心生膜拜,我知道它的历史,它从太湖中打捞起来,用胶泥封满孔洞,然后再在表层裹上一层厚厚的胶泥,糊上麻丝,再晒上些时间,这一切都是怕在运输的过程磕磕碰碰,待它的表面坚硬如铁,便可以装船,运往汴京了。

    然而,这么大的太湖石,又裹了胶泥,一般的船已经没有办法承受的了它的重量了,这艘巨船,一定是为了运它而新造的,这块巨石,将从太湖一路沿着水路,运到千里之外的汴京,耗资巨重,只因为皇帝喜欢。

    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我统计不出来。

    “你姓梁?”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是,在下梁海云,见过胡爷。”来人正是昨天的那个布靴。

    “知道这是什么吗?”

    “嗯,刘大哥说是太湖石。”

    胡爷点了点头又说:“见过这么大的吗?”

    “从没见过。”

    “我也是第一次见。”

    “朱大人此番进京,定是要加官进爵了。”我脱口说出。

    胡爷盯着我看了一眼问:“你怎么知道?”

    “如此纬世之功,圣上定会封赏的。”

    “我是问,你怎么知道是朱大人?”

    “噢,这太湖边上早已传开了,难道不是朱大人吗?”

    我当然知道,我学过啊。

    朱大人就是朱勔,赵佶把收集奇珍异石的任务都交给了朱勔去办,历史上称为“花石纲。”

    汴京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因为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他在位期间开始大肆建造道观,扩建宫殿,以至于皇城之内已经没有地方搞建设了。可此时的赵佶,心中却酝酿了一个更雄伟的计划,他看中了皇城与内城东北角的一个地方——万岁山,他要在这里完成他的宏伟巨作——艮岳。

    朱勔也确实尽心尽力的为赵佶办差,在当时的全国各州府,只要发现有奇珍异宝,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也会把它们运到汴京,献给赵佶,因此,朱勔有很大的权力,只要是为了花石纲,他甚至可以调动举国之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朱勔大肆贪墨,中饱私囊。

    而这一次,艮岳中最大的一块太湖石,从太湖要运到千里之外的汴京,居然有幸能让我一个千年之后的人遇上,我岂能错过这见证历史的时刻。

    “胡爷,我想随船去汴京,您通融一下吧,这船上的事,我什么都可以干。”

    胡爷点了点头说:“这船没有朱大人的令,谁也不敢停,底下的船伙儿,都是日夜换着划浆,你留下不打紧,你若想上岸,倒是麻烦。”

    “多谢胡爷。”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胡爷指了指前方说:“朱大人就在前面的船队中。”

    虽说这运河之中水流并不湍急,可往汴京方向是逆流而上,这船速也是极慢。

    从舱内走出一人,穿着官服,腰间插着各色旗子,向胡爷施了一礼,便顺着长长的绳梯开始往粗大的旗杆上爬,接近旗杆的顶端的,有一处四周围着栏杆的地方,仅容的下一人。

    “他是旗语官?”

    胡爷点了点头:“靠旗语和前面的船队保持联络,有紧急情况,船队会放小舟过来,河道太浅了,这么大的船还是第一次走,得多加小心。”

    “想必胡爷常跑这条道吧?”

    “这几年都在这条河上了,什么时候是个头,还不知道呢。”

    胡爷似乎觉得刚才的话有些不妥,又补充了一句:“当然,替官家办差是我们份内之事,朱大人也不曾亏待了我们。”

    巨船在河道行了数日,进入黄河之后,又经泗水,到达徐州。

    接下来的行程将是这一段旅程中最艰难的一段,巨船将从徐州沿汴河而上,到达最终的目的地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

    汴河是一条人工河,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它的名字叫鸿沟,由魏国开凿,引黄河之水入鸿沟,再汇入淮河。魏的都城大梁,也就是如今的汴京。

    李太白诗《侠客行》有云:“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虽然汴河是北宋最重要的水路运输枢纽,整个汴京百分之八十的漕粮运输都要依靠它,但是这条河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河道太浅。

    不仅如此,为了方便运输,沿途有些城市都设有水门,让汴河穿城而过,汴京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穿过汴京城的河不止汴河一条,在汴京城的外城城墙上,一共有八个水门。

    汴河上还有许多桥梁,这些水门和桥梁都是巨船前行路上的绊脚石。

    然而这些都难不倒朱勔朱大人,他的做法简单粗暴:就是一个字——拆。过不了水门就拆城墙,过不了桥就拆桥,目的只有一个,将这块巨石安全的送到汴京。

    这一日,巨船行到了汴河河道最浅的一段,船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前行了,这一段河岸两旁修了纤道,专门供纤夫们拉船所用。

    两边的纤道上聚集了大量的纤夫,足有数千人之众。巨船左右各拴了几十根纤绳,纤夫们卖力的向前拉着,可巨船在水中却纹丝不动。

    这河水虽然不急,可若不能前进,巨船同样会顺流而下啊。

    旗语官在旗杆上与前面的船队交换着讯息,不一会,那人从旗杆上下来,跑到胡大人面前说:“朱大人有令,船上的一应器物,全部运至两岸,所有人下船,减轻船重。”

    “这……这如何是好?”胡爷开始搔头。

    这巨船上仅划浆的船伙儿就有数百人,小舟二十条,还有粮食,清水及一应生活用品,全部上岸,没有几天的时间,如何完的成?

    上岸之后呢?再征集小船运送?关键的问题是,数千名纤夫已经将左右纤道占的满满当当,不可能再增加人了,大船减重后他们就一定拉的动?

    “我有一个法子,不知道胡爷可愿一试?”我对急的抓耳挠腮的胡爷说。

    我把我想的办法对胡爷说了一遍,胡爷说:“你这法子管用吗?若起不了作用,朱大人怪罪下来,你我二人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问题不大,请胡爷决断。”

    胡爷考虑了一下一拍大腿说:“爷我信你一回,大不了吃一顿板子。”

    我的办法其实也不复杂,就是用我初中学过的物理知识,设计出几十个滑轮组来,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众所周知,在做功相同的条件下,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旗语官又向船队发出了信息,得到了朱大人的认可,所属州府官员马上按我的要求造出了数十个木滑轮,又在纤道上制出活动木台,装上滑轮,洒上桐油,做为定滑轮。同样,在河道中又放入几十条小舟,装上木轮,做为动滑轮,再装绳索穿过两个滑轮,形成一个个滑轮组,装配完成后,再由纤夫们拖动绳索。

    只不过,因为定滑轮改变的力的方向,纤夫们不再是往前拉,而是向后拽。

    巨船开始缓缓前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