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天佑传 > 第三十二序:龙武天佑战关外,险象环生终末焉

第三十二序:龙武天佑战关外,险象环生终末焉

    崇祯十七年十月下旬

    龙武清帝多尔衮与摄政王,朱天佑在盛京城外对峙已有数日。

    多尔衮忙于统帅控制各部,女真内乱之下,辽西全部光复,明军渡过辽河,围困清帝国首都盛京。

    数日前,朱天佑回到山海关时,天使传旨朱天佑收复山海关有功,封王上大将军,节制天下兵马。

    宇文司明能力出众,守城战绩赫赫,羽林军三万五千人,死伤仅仅五千,便击退了闯军的进犯,闯军死伤不下八万人,直隶地区义军基本被肃清。

    朱天佑深感决战在即,兵力不足,抽调了羽林军两万人补充到日月军,天佑军,善骑射者优先。

    明军七万人,两万天佑军,日月军五万补充齐全,清军十五万人,八旗军三万。

    这场会战双方都努力压榨着国家的战争潜力,清帝国的地方兵力除了郡兵几乎掏空,藩属国的监管也下降到最低限度,就是为了形成兵力优势,意图歼灭出关冒进的朱天佑。

    皇明顺天朝廷更是穷尽直隶地区的财力物力,皇宫守卫都被削减,诺大的顺天府里里外外只有万人御林军。

    可以说,未来东亚的局势将为之改变,胜则再造皇明指日可待,危机亡国不再,败则再次陷入明清战争焦灼泥潭,孱弱的顺天朝廷失去了对全国的掌控,将再无翻身之日,连失而复得的山海关都未必守得住。

    这一战,可以说是只许胜不许败,皇明兴衰,只在旦夕之间。

    饶是朱天佑能力出众,战争经验丰富,心中的压力也是无匹,暗暗做好了一切,胜利的准备,失败的后手……没有。

    二十一门神威将军炮接连轰炸盛京城墙。

    女真人的攻城利器,今天被拿来炮轰他们自己的大本营。

    盛京护城河被填平,城墙被火炮轰出道道缺口,守城方的优势慢慢耗下去的话,将会彻底化为乌有。

    多尔衮心中自然知道,当他处理好城内的种种琐碎,便迫不及待地希望出城作战,他明白八旗子弟们在炮火的洗礼下,已经有人心生惧意,并且代善,豪格的余孽也对他的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意见颇大,不想引起内乱的多尔衮明白除了时间和清洗只有胜利,才能掩盖这眼前的氤氲,君不见,欺父杀兄的李世民能成就一代伟业,靠的就是出色的文治武功。

    后世清廷的五省总督洪承畴出言劝谏道:“皇上登基伊始,明军便咄咄逼人,炮轰我盛京日久,宜遣轻骑出城,先攻陷明军火炮阵地,继续集结兵马,威压周边势力,联络蒙古诸部徐徐图之,万不可急躁。”

    多尔衮生性多疑,城外的炮火炸的他心烦,曾经努尔哈赤起于这白山黑水,经过皇太极的努力发展,一度有入关升天之势,却不想被堵在了山海关,如今自己上位却是攻守势相异,况且,他对这个见风使舵的汉人洪承畴的话也不能完全信任,他只好等待……

    洪承畴的话可以说是半真半假,轻骑出城肯定是送死,效果只能说微乎其微,联络蒙古部落,观察各方动向却是无比正确的。

    他也如多尔衮一样迷茫,要是明廷回来了,会这么对自己呢,也许杀身是最轻的惩罚,但是,背叛最痛苦的永远不是做决定的时候,而是事后的忏悔,他……又何曾不想念日月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须知道即使是滑跪大明奸钱谦益晚年也无不懊悔,为皇明的事业四处奔走。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盛京的城墙在神威将军炮的狂轰滥炸下,盛京城头甚至已经不能够站人了,到处坑坑洼洼,城门也在无差别的布朗轰炸下轰然倒下。

    明军一直在等,等清军受不了出城决战,城内毕竟是满人的大本营,即使没有守军城内的女真人也可能会挑起巷战,负隅顽抗。

    当然,如果清军愿意做缩头乌龟,朱天佑不介意就这样干耗着。

    城外明军大营里朱天佑部严阵以待,他觉得多尔衮很可能此时出城,不是求和,就是决战。

    果然,清军在龙武皇帝多尔衮的率领蜂拥出城,明军也急忙大小火炮伺候,弓箭纷飞,清军先头部队纷纷倒地,目前为止,明军无损精力充沛,除了寒冬的侵袭,没有什影响,清军防守损失颇大,士气高昂。

    之所以多尔衮能如此迅速的团结女真各部,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大敌将至,盛京危机。

    清室贵胄,八旗子弟们没有人愿意逃离,多尔衮不愿,也不能撤离,如果真的撤了多尔衮的脸面何在,威信何在?

    明军打了个先手消耗后,双方也摆开阵势,严阵以待,接下来将会血流成河。

    双方骑兵侧翼包抄,展开血腥的白刃战,朱天佑经过山海关一役右手时不时会感到骨痛,想必是留下了一些暗伤,现在虽然影响不大,但也让他有了一些顾虑,此时的他打算坐镇中央,适时出击。

    身后是一只三千余人的督战队,负责用弓弩警告击杀逃兵,顺带拱卫后方的巨炮,营寨,双方人数差距超过两倍,即使明军军械精良,屡战屡胜,但这一次可不是奇兵,比的将会是双方的韧性,狭路相逢勇者胜。

    督战队的统领便是亲兵卫队队长苏子源,不过此时的他可不是统帅着亲兵,而是一只特别的督战队。

    雄壮精锐的亲兵,此时都已经上战场充当中流砥柱去了。

    亲兵们手持小巧的连弩,腰配锋利的长枪,宝剑,银白的战甲外披一身黄衣,说是督战队,但他们却是皇明最后的屏障。

    一个个身披黄马褂,眼中透露着决绝战意。

    他们也是朱天佑在直隶地区地方民间,伤兵,甚至朱明皇室中挑选出来的死战青年,每一个人的姿态看着都有些怪异,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左腿或右腿都显得非常不自然,他们每个人都患有严重的腿疾,或是带着脚铐,钥匙集中存放在山海关里。

    一旦明军阵型溃散,他们便要出面顶上,射杀逃兵,做最后的斗争,虽然没有顶在最前面,但是也毫无退路。

    朱天佑淡淡的对苏子源说道:“后退者格杀勿论,你们是最后的屏障和预备队,而我将带头冲锋,若是我败亡了,秘不发丧,现在全军上下由黄玉军师全权指挥,一切事宜汇报等战后再说,我只要胜利。”

    两军交火金鼓喧阗,难解难分。

    朱天佑择机孤身深入其中。

    目标直指多尔衮。

    他知道多尔衮身边必定有层层亲兵保卫,但作为一名勇将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何尝不是一种浪漫,这是他能做的极限。

    行军指挥,他比不过很多人,他的优势便是无比的魄力,逆天的武勇,以及决死为明的雄心。

    似是故意的,多尔衮的黄龙帅旗稳稳矗立在中央,清军近卫门层层弓弩阻击,火枪夹杂其中。

    清军的火器看起来不够了……

    朱天佑喃喃道。

    远没有想象中的困难,朱天佑来到了多尔衮近前。

    他无比的兴奋,他也在此恭候多时……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