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欺世从聊天群开始 > 047.以工代赈的完整形态

047.以工代赈的完整形态

    法正吭哧吭哧地拼着,忍不住埋怨道:

    “黄老先生遇到的这位尊长者,遣词用句真是……生僻,这信纸太难拼。张将军,都怪你。”

    刘备见法正已经拼出一页来,忍不住坐直了身子:

    “唉哟,快急死我了。孝直,你快说说信上怎么讲的。”

    法正清了清嗓子:“咳咳,第一策:兴水利、保农耕,从府库拨钱雇佣贫苦百姓,以工代赈,增加就业人数,提升百姓收入。”

    他看着众人呆滞的眼神,抹了抹额头的汗水,得意地笑道:

    “你们知道有多难拼了吧,除了前面的兴水利、保农耕的六个字,后面的词句简直生僻。”

    诸葛亮微微一笑:“想来是我岳丈将尊长者的话一字不漏的写了下来吧。”

    法正将托盘恭敬呈给刘备,这才转头问诸葛亮:“这兴水利、保农耕之策,与我们这几日所想的倒是不谋而合。只是这以工代赈,增加就业作何解释啊?”

    刘备认真地看完托盘里的信纸,然后面不改色地传给堂上众臣。

    诸葛亮想了想:“之前咱们说的是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这信中所言,我是这么理解的:

    张贴告示招募贫苦百姓,雇佣他们干活,朝廷按日给钱,再开仓平价卖粮给他们。”

    法正一拍大腿:“我懂了,相比于直接发粮,这以工代赈,既能让那些贫苦百姓有钱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又能让朝廷得到劳力,双方都能获得好处。

    堂上众官都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其中的好处。

    “嘶~赈济百姓还能这么做?这么好的办法,以前怎么没有人想过?”

    “对啊,既能赈济百姓,朝廷还能得利,若在益州实行下去,此事必能载入史册,为后世所学习。”

    “也不知道黄老先生信中所说的尊长者究竟是谁?能比老先生尊贵、年长、还能有如此智慧之人,我真是想不出有谁啊。”

    诸葛亮轻捻着胡须,心中也在思索:岳父他现在在江陵,这荆楚之中谁能让岳父称其尊长者?

    水镜先生司马徽已经故去,难不成是庞德公?不对不对,自己二姐嫁入庞家,庞德公与自己乃是挚交,他大可直接告诉自己,岳父也没必要称尊长者。

    那会是谁?

    这时坐着的刘巴却摇头开口:“此策不成,益州没有那么多活计来以工代赈,难不成全都拉来修城墙吗?那样的话,府库也支撑不了多久。”

    众人细细一琢磨,好像也对。

    要赈济的百姓那么多,可是朝廷有徭役,哪里能凭空找得出那么多活计来以工代赈?

    诸葛亮呵呵一笑:“不急,这信还有后续。孝直,你拼好了没有?”

    法正双手一摊,他算是看明白了:“啊~不行不行,刚刚被张将军打伤了,我得歇歇。”

    刘备连忙跑过去,心疼地扶着法正,大声传唤太医。冲到张飞身前,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乱拳。

    诸葛亮无奈地瞥了一眼法正,自己坐到法正的位子上开始拼图。

    很快,两页新的信纸被拼了出来,送到了刘备面前。

    刘备依旧仔细阅读,不过这一次他很开心,因为没有生僻词,他全看得懂了。

    他大声朗读:“第三策,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等刘备将两页信纸念完,这才抬头问道:“孔明,你觉得此策如何?”

    诸葛亮点了点头:“甚妙!信中已经说明:天下富贵之人,皆爱蜀锦。益州卖蜀锦给吴魏,并不会助长吴魏实力,却能为益州带来大量财富,以充军用。”

    法正舒服地侧坐着:“此策确实妙。天下间最雍容富贵的布料就是蜀锦,寸锦寸金,一匹蜀锦能换回多少钱粮?能造多少军器?”

    刘备眼中的光芒越来越明亮,织蜀锦卖到吴魏,再用吴魏给的钱来攻打曹贼。

    赚敌人的钱,还用来打敌人,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

    众臣看着刘备,很想提醒一句:主公,擦擦口水。

    诸葛亮拱手继续说道:“方才看到此策,亮心中就有一个想法。

    可于成都筑一少城,再增设‘锦官’一职,而后招募贫苦百姓,训练成锦工,专门负责生产蜀锦。

    如此一来,既能以工代赈,救济贫苦百姓;又能生产蜀锦,以充军用;最重要的是市面上商品变多,直百钱甚至再多铸一些也无妨。”

    刘巴低着头不再说话,低垂着眼帘不知道在想什么。

    众臣你看我,我看你:

    “这就是完整的以工代赈吗?原来是这样啊。”

    “真是厉害,一举三得,既解了直百钱的危机,又解了百姓饥苦,还能为府库带来军资。军师真不愧是卧龙之才。”

    “军师果然是天纵之资,这么短的时间就将两条计策融会贯通,我等心悦诚服。”

    刘备眼眶中的泪水不停打转,紧紧握着诸葛亮的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此番蜀中危机,全赖军师相救。”

    诸葛亮笑着摇头:“亮拾人牙慧罢了,这些策略可都是来自那位尊长者。”

    法正皱着眉头疑惑地问道:“不对啊,这是信里的第三策,那第二策呢?”

    刘备愣了一下:“啊?还有一策?”

    光是两策就已经如此厉害,那再有一策还了得?

    他摁着诸葛亮坐下:“孔明,快快快,能者多劳,你快拼,我等不急要看那第二策!”

    然后转头没好气地瞪了张飞一眼:“三弟,你何时才能稳重一些,都怪你如此鲁莽。”

    孔明笑着坐下,很快拼出最后一页信纸,呈给刘备。

    刘备迫不及待地拿过托盘:“交州日南郡,有水稻名曰:占城稻。耐涝死少高产,五十余日便可成熟收获。”

    啪!

    整个托盘掉在地上,刘备怔怔地站在原地,牙关不停打颤,浑身一阵一阵地发抖。

    诸葛亮连忙扶着刘备坐下。

    堂上众臣安静了一会,顿时沸腾了:

    “这、这是什么水稻,耐涝、死少、高产、期短,他乃乃的,这是水稻?这分明就是祥瑞!”

    “日南郡在哪?谁能告诉我日南郡在哪?我现在就派人去验验真假!”

    “日南郡你都不知道,大汉最南端,天之涯、海之角。从成都过去,怕得有上万里的路途。”

    “嘶~上万里路,那尊长者如何得知的?莫非只是传言?”

    “可是这封信里,尊长者的其他两条策略都极为神妙啊,我看这条应该也是真的。”

    ……

    刘备听着众臣的议论,转头看向他最信任的两个谋臣,焦急地问道:

    “孔明、孝直,尊长者的第二策你们怎么看?这世上有没有这么神奇的水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