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少君很温柔 > 第五十章:汉代官职制度

第五十章:汉代官职制度

    说一下查到的汉代官职,皇帝之下就是,三公之下就是九卿了,在东汉,九卿名义上归三公分别管辖。

    其中太尉管太常,光禄勋和蔚卫,司徒管太朴,廷卫和大鸿胪,司空管宗正、大司农和少府。

    九卿中的正职叫卿,副职叫丞,各自都有主管的政务,其中太常负责宗庙礼仪,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引导皇帝祭祀,太常卿甚至可以代表天子做主祭人。太昌门下掌管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部门儿,其中大多与祭祀有关,比如扫墓啊、守灵啊、观测天文、调整历法等等。

    其中有两个部门较为关键,一个是太史令,就是负责记录历史的史官,另一个则是太学。

    太学是当时天下唯一的一所大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生的人选由郡县向中央推荐,再由太常卿亲自面试选定,

    大多数都是世家子弟,有的毕业后可以直接做官。

    光碌勋负责掌管宫廷守卫,有一定的军权,又接近皇帝,地位非常重要。

    光禄勋下设光禄大夫、太中大夫,及名字中带郎字的,议郎和各种中郎将,如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南中郎将、北中郎将、羽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等等。

    蔚卫,管皇宫守卫的,不过与光禄勋不同的是,不负责皇帝的贴身侍卫,而指掌管宫门的守卫和巡逻工作,下设公车司马令和南北军,拱卫皇宫。

    太朴是为皇帝主管车辆和马匹的官职,下设若干马厩。

    廷尉主管司法和牢狱,各州郡的疑难案件必须上报庭尉裁决,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

    大鸿胪负责接待,来京朝拜的诸侯王,和列侯。及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例如番国献礼,列侯受封,嗣子继位,夺爵削地,死后吊唁、议定谥号等,都要由大鸿胪经手处理。

    宗正负责皇族事务,主要是掌管皇帝家谱和名册,确定诸侯王的嫡庶身份,和与皇帝的血缘,亲疏关系,每年都要修世谱。两汉有议清议贵的制度,

    宗室亲贵们如果犯了罪,是不归廷尉管的,要先向宗正清申诉罪行,宗正卿再上报皇帝,一般都会从轻发落。

    大司农掌管国家的财政和税收,包括粮仓、国库、漕运、水利、制钱、盐铁、商业和官员的俸禄等等,大司农下设做主管粮仓的太仓令、主管纺织的平淮令,和主管制作军粮的导官令,等多个部门。

    少府,也是管钱的,不过不同于大司农掌管全国财政,少府是专管皇室财政的,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库,此外还有皇室的日用器具和服饰,下设太医令,太官令等等。

    东汉朝廷真正的决策机关是尚书台,三公九卿手里的实权其实都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很多已沦为虚职。

    尚书台原本隶属于少府,这是少府卿手下的一个分支部门,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机关,随后渐渐从少府的掌控中脱离出来,单独成为了真正的决策中枢。

    尚书台主要负责管理奏章文书,起草诏令,但东汉的皇帝大多年龄太小或昏庸,不理政事,所以实际上朝廷的政务长期由上述台直接处理,权利非常大。

    因此尚书台又被称为中台,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相当于副尚书令,各一人。

    下设相当于吏部的吏部曹,相当于工部的左民曹,相当于礼部的客曹,相当于兵部的五兵草,相当于户部的度支曹,共五个部门。

    各曹设尚书一人,这就是后世三省六部制的原型,五个尚书,两个朴射,再加上尚书令,这八个人实际上执掌着朝廷的大部分决策权,因此又被合称为尚书八座。

    因为尚书台的职权很重,所以就诞生了专门沟通尚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这就是侍中、中长侍和黄门侍郎。

    其中侍中的地位最高,由士人担任,而中常侍和黄门侍郎则由宦官重任。

    御史台,御史台的一把手叫御史大夫,二把手叫御史中丞。在秦朝和西汉的时候,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位高权重,相当于副丞相。如果丞相死任上,御史大夫是可以直接接任,属于名副其实的丞相候选人。

    御史中丞是专门弹劾人的,有风闻奏事的权利。如果御史中丞弹劾你,即使事后证明你是无辜的,御史中丞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御史中丞虽然品级不高,但在朝会的时候却拥有专门的坐席,可以与尚书令和司隶校尉单独归坐,其他所有的官员,管你是三公还是九卿,都得挤在一起。

    所以,尚书令、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这三个实权部门的一把手,又被并称为京师三独作。

    司隶校尉作为京师三独作之一,权实很重,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手下有一支直属部队。

    按品级算,司隶校尉的级别在九卿之下,可按实权算,司隶校尉就要高于九卿了。

    朝会的时候,即使对三公司隶校尉也可以直言不讳,当面指责,在东汉,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风、河东郡、河南郡、河内郡,和弘农郡,这七个郡属于京师,不归地方管,所以又单独被称为司州,因此司隶校尉,除了监察百官之外,还相当于四州刺史。

    三公九卿再加上尚书台、御史台和司隶校尉,就组成了东汉朝廷的主要架构。

    除此之外,还有管理皇后宫中事务的大长秋以及太子僚属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单设的官职叫执金吾,执金吾品级与九卿相当,但不归三公管,而是由皇帝直接统属,执金吾手下专门儿有一支仪仗和警卫部队,负责京城的巡查和防爆任务,并掌管武库,处理水灾、火灾等一切突发情况,皇帝出巡时,一般也由执金吾随行护卫。

    执金吾一出场,往往排场很足,高头大马,前后后拥,军容齐整,威风赫赫,连少年时的光武帝刘秀都羡慕不已,发出了出士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英丽华的感叹。

    地方官制,两汉的地方官制仍然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其中也有很多诸侯国属于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东汉初年,共在全国设立了105个郡,皇子在长大成人后,一般会被封为诸侯王,然后指定某个郡作为他的封国,郡就改名为国。

    郡和国其实是一回事儿,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每个郡设太守一名,掌管境内的一切军政事务,如果某个郡成为了皇子的封国,则太守就改名为国相,因为诸侯王们在封国内只有部分食邑,并没有干涉行政的权利,因此国相与太守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职权是基本一致的。

    郡城分为太守,下设中尉一人分管军务,君丞一人分管政务,如果是诸侯国郡丞就改名为长史,职权是一样的,也只是换了个叫法而已。

    据以下是县,人口超过1万户的长官称县令,若不足1万户,就叫县长。下设县蔚,县丞与郡类似,如果该县是某个侯国的封地,则县也要改成国,县长也要叫国相。

    县以下还有乡,人口过万户的县,下设四个乡,过5000户的设三个乡,过3000户的设两个乡。

    汉末战乱频繁,人口凋敝,很多县人口,甚至都不足3000户。

    这样的小县,就只下设一个乡,乡一级的负责人叫啬夫,主抓行政、财税和诉讼,还设有三老,负责评选孝子、贞洁、烈女、好人好事儿等精神文明建设。每个乡设有十个亭,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亭长就是刘邦了,任泗水亭长,以上就基本属于三国的政治制度。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