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再战换血境

    另外,关于“自给自足”的定义。这除了种田供粮外,还有两大特别需要注意的重点。煤铁的开发不用提了,关键在于经济作物的引进与培植。因为这才是来钱的关键。

    历史上,陈永华开发的蔗糖业(其实是依据荷兰人的糖业基础开发的)是一个例子。如果是穿越者,还有另外几个需要注意的。例如桑蚕,例如茶叶。这些在台湾、海南等地都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的,弄出一定规模,然后将其向欧洲人发卖,便可以源源不绝换来资金——不一定需要自己运到欧洲,如果觉得太远的话,运到马尼拉、巴达维亚与欧洲人交易也是可以的。一方面让欧洲人赚点钱,藉此拉拢并换取一些武器与造船技术,一方面也是防止欧洲人倒向清朝。

    而这些特产品也不用多。台湾、海南都有数百万亩耕地,还有更多可以种植桑树、茶树的丘陵。根据当时的茶叶、生丝、与甘蔗价格,只需要各自种植数万至十万亩,仅以广州、澳门的出口价格,就可以每年获利近千万两不成问题。

    直接举例说明:

    一、生丝。

    据明末的《沉氏农书》及张履祥撰《补农书》所载的有关资料表明,一斤丝可换得三石米,当时每淨茧八斤即可得丝一斤,这就是八斤茧即等于450斤米,一斤茧即等于56斤4两米。如果把一亩桑田的产值与一亩稻田的产值两相比较一下,产值高达十多倍,一般也要高八、九倍。据《补农书》记述,一亩上田(桑田)“盛者可养蚕十数筐”,一筐即产淨茧八斤,可缫一斤丝,而一斤丝的价值是三石米,那末一亩上好的桑田就可从养蚕收入达三十多石米。而当时“田极熟,米每亩三石”,因此说,若一亩桑田养蚕十数筐(十三筐或十四筐),则一亩桑田就抵得上十亩水稻的出息。

    万曆十四年至崇祯十七年(1586~1644),每年从广州经澳门运往日本的生丝2460担,价值银1,476,000两,平均每担600两。即使到19世纪初产量加大,也在每担500两以上,直到鸦片战争后,洋商于中国大量建立缫丝厂,才把价格压到每担200两以下。

    基本上,当时每亩桑田可产桑叶1600斤,可养蚕虫10斤,生茧100斤,缫丝10斤。而生丝在中国国内的价格,大约是每斤5~6钱银子,每担60~72两这样的价格。这是国内销售价格,包含成本与利润。出口日本变成每担600两,这是10倍价格,出口欧洲价格还要更高。

    以这个价格,如果开发一万亩桑田并进行集约化养蚕缫丝,则年可获生丝10万斤(约833担,一条船就可以装得下),生产成本(以国内销售价计)仅约5万两,外销日本则可以卖到50万两,淨赚45万两,利润率900%,卖给欧洲人还可以加倍。而这仅是一万亩桑田,仅须投入500户左右的桑农蚕农——台湾可开发的粮食耕地超过600万亩,海南更多些。而无法种田的丘陵地带也可以种桑树的,也就是说不会挤佔粮田。

    注意,这还是生丝价格。如果织造成丝绸,则出口价格还要再提高,随种类不同约可以提高三到十倍不等。

    当然,关键在于需要大量引进桑农、蚕农与织户,如果能加上水力织机的改进更可以减少成本,以较少的人力发挥较高效率。

    二、茶叶

    自万曆三十八年(1610年),红夷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第一批中国茶贩回欧洲,欧洲人便开始透过海贸从中国大量出口茶叶。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则从永曆十四年(1660年)前后开始贩茶。永曆二十四年(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明郑签订通商条约,并于大员港设立商馆,便开始从明郑採购特产品,其中就包含茶叶,不过这是闽茶,由月港出口。

    而在大约1687年的时候,英国“光荣革命”前一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规定,每艘从孟买到厦门的商船,回航时都应该运载“150担茶”(英担,112磅,50.8公斤),以每年5船计,这就是750担,约38吨。

    这还只是个开始。此后英国购买的茶叶数量持续攀升,到了1770~1774年,英国平均每年从中国输入茶叶4.2万担(约2100吨),1800~1804年,平均每年增到22万担(1.1万吨),到了1860年,英国自中国输入的茶叶更达到惊人的每年44万担(2.2万吨)之多。

    由于英吉利人已经开始对茶著迷,1磅茶在英国的售价可以高达10英镑,约30两白银。这个数字换算过来,就是每担茶叶3360两白银,相当于每市斤茶叶卖价39两白银,也就是说,1687年,英吉利国每艘船回航就会载回价值50.4万两白银的茶叶,以每年五艘船计,就是价值252万两白银,84万英镑的茶叶。

    作为比较,18世纪中期英国一艘一级主力战列舰造价不过10万英镑,而17世纪中晚期的一级战列舰造价不过大约4~6万英镑而已。也就是说,17世纪末,英国人每年用来买茶叶的钱,可以拿来造14条一级战列舰。

    当然这是英国的销售价,中国这边的出口价不会那麽高,根据资料,17世纪广州一担茶的出口价约在20~30两白银左右,均价约25两银,而产地採购、运费、税金等成本却只有每担10两不到,其馀就是利润了。也就是说,英国人将这些茶叶卖到本土,转手就是134倍的利,即使后来18世纪中期数量大价格下降,利润也从未低到10倍以下。资本家只要有300%的利润就能出售绞死自己的绳索,更不要说10~134倍的利润了,这也就是为何欧洲商人前仆后继的往东方衝来的原因了。

    而茶叶的产量,大约是每亩30~50公斤。约0.6~1担(英担)左右。也就是说,只需要开发出一万亩茶园(约须2000户茶农),就可以年产6000~10000担茶叶,卖到欧洲去,光出口价就有15~25万两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