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笛语飞花 > (59)明雨乘舟随月至,朱棣思虑终定和

(59)明雨乘舟随月至,朱棣思虑终定和

    布日固德见断子期与苏日格四人斗过百招之后,看出了其中玄机,在一旁道,“断兄,你现在虽然可以抵住这四人,不过,你内力的消耗可远多过他们,再过几十招,我想你一定抵不住。现下事已至此,断兄,我劝你还是收手吧,我不会为难你。”

    断子期何尝不知其中道理,不过被布日固德说破,心中立时平添了一份忧虑。可是现下,除了与苏日格四人硬斗之外,还有其他选择吗?

    又过了五十招,断子期持玉笛的右腕已渐感酸痛,而胸口也渐感喘闷。在以往的比斗之中,断子期本是很少出现这种疲态的;不过眼下这四人合力而攻,的确令他很为棘手。

    断子期边斗边想着退敌之策,可越想越是没半点头绪。断子期渐渐生出了一种想法:难道今夜,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就在这险象林立、断子期将要绝望之时,忽然从旁边河面上传来一声呼唤,“断公子——上船——”呼唤之时,船中已飞出一条浮木,刚好落在船与岸的中点之处,其劲力之精准,着实可见一斑。

    断子期寻机向身边河面一看,月色虽暗,可还是能看清不远处正有一叶挂着灯笼、带着小篷的木船,距岸大约有四十步远近。船上的人虽不知是谁,断子期却像抓到救命稻草一般,急忙先对苏日格四人使了一招“环星飞射”,猛向四人同时进笛;苏日格四人陡逢劲招,俱是以守待功。断子期看准时机,立时抓起一旁坐着的朱棣,起身一纵,便是二十步之遥;随之脚尖在浮木上稍一借力,一跃一停,便已在那船头之上。

    不过断子期刚放下朱棣,便已听到脚踏浮木之时,回身一见,苏日格正凌空逼向船头。断子期一见,登时一跃而起,在空中接住苏日格,硬生生与他对了两掌,又借力而回;而苏日格对过两掌之后,亦被迫顺着掌势弹回浮木之上。不过苏日格在浮木上再次借劲之后,却没再次逼船,而是折身跃回岸边,且大为吃惊地看着自己的双手。

    布日固德这时走到苏日格面前,急看了看他的两手掌心,几乎全无血色,而且还难以自禁地颤抖不停。好寒的掌力,布日固德看着河面上的小船,心中暗道。

    而河上的小船在断子期对掌回归之后,木橹一摆,早漂得远了。断子期这时才借着月光细看相救之人,不惊讶然道,“明雨大师?”明雨笑着点点头,手上却没停下木橹,道,“断公子,多时不见,别来无恙?”断子期自嘲地淡笑一声,道,“你都看到了,方才若不是大师,恐怕我也不能虎口脱险了。”边说他边扶起朱棣,道,“皇上,请先到篷中休息。”

    明雨一听断子期对朱棣的称呼,又看了看朱棣,忙放下手中木橹,双手合十道,“原来这位便是皇上。”又恭敬道,“皇上,贫僧在此有礼了。”朱棣点点头,有些劫后重生的感觉,不觉轻叹一声,道,“多谢大师。”随后转向断子期道,“这位公子,方才帮我抵挡了许久,还不知道你的姓名。”断子期答道,“在下断子期。”朱棣点点头,又对明雨道,“敢问大师法号,在何宝刹修行?”明雨答道,“贫僧现下在泉州少林寺修行,法号明雨。”朱棣听后又点点头,便随断子期走到篷中。

    坐定之后,断子期把了把朱棣的寸口脉,道,“皇上,你中的毒只是让你浑身无力,并不会伤及五脏六腑,现在我便替你运功祛毒。”朱棣依言而行,与断子期相对盘坐。

    断子期稍稍提了口真气,随之把两掌放于朱棣前肩“中府”穴处,输气逼毒。如此过了一刻,断子期方舒了口气,收回双掌,道,“皇上,你再休息一个时辰,自会无事。”朱棣点点头,感激道,“这次真是多谢你了。”断子期亦点点头,走出船篷,留下朱棣休息。

    断子期出来之后,看了看明雨,道,“大师不远千里而来,想必不只是为了救我一次吧。”明雨淡淡一笑,看了看船篷,道,“自从李剑门一别,咱们也多时未见了。贫僧这次来,主要是看看老朋友。”断子期会意,应和道,“大师真是费心了。”

    大约过了两个时辰,朱棣与断子期、明雨三人回到皇宫,此时早有太监、护卫迎接朱棣。众人来到养心殿后,朱棣坐于龙椅之上,大拍几案,怒道,“想不到察哈尔部竟敢到朕的眼皮底下放肆!朕若不出兵清剿此部,真要被天下人笑话了!”断子期想了想,劝道,“皇上,在下觉得刀兵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哦?”朱棣看了看断子期,反问道,“那你觉得朕该如何处置这件事?朕这次若不清剿察哈尔部,天下的其他部族,岂不是都会效仿察哈尔部,在京畿重地放肆?”

    断子期郑重道,“不然。皇上,草民虽没读过几本书,不过却听说过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朱棣双眉微皱,凝重地看着断子期,道,“那,你觉得朕该怎么做?”断子期坦言道,“在下认为,皇上如果以容天下之心而容察哈尔部之过,以德报怨,以和代战,如此,恐怕天下各部族见到皇上仁德如是,必定望风而从;如此,天下还怎会再起刀兵之乱?况且,天下本没有一个人是心甘情愿作乱的,更没有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喜欢随意刀兵。皇上,草民斗胆而言,还请皇上三思。”说罢,肃然拱手。

    朱棣听后,仿佛重锤击心,沉思良久,暗思到:如今天下初定,若真动起刀兵,不但北方会战乱难平,就算是南方诸部,亦会伺机而动。到那时,兵连祸结,哀怨连天,再要平定,真不知要待到何年何月了。寻思良久,朱棣方道,“你们二人先下去休息,容朕三思。”断子期、明雨领命告退,太监亦给他二人安排了住处;而养心殿中,只剩下朱棣一人,还在想着如何处理察哈尔部这个棘手的问题。

    次日清晨,天方朦胧。忽有太监跑到养心殿急报道,“皇上,昨日随你出行的众锦衣卫已经回来了!”

    “哦?”朱棣一听,又惊又喜,连问道,“可是都回来了?”太监答道,“众锦衣卫是回来了,不过,四名御前锦衣卫指挥使却还没回来,有锦衣卫替察哈尔部传信儿道,若是皇上不答应察哈尔部的条件,皇上……皇上就别想再见到这四名锦衣卫指挥使了。”

    “大胆!”朱棣一听,登时怒发冲冠,喝道,“他们竟敢要挟朕……”话音一落,半晌无声,朱棣竟气结地说不出话来。直缓了好一阵,朱棣才续问道,“他们开出什么条件。”太监呈上一封信笺,道,“这是察哈尔部给皇上的信。”

    朱棣接过信笺,打开一看,但见信纸之上写着几行遒劲的字迹:皇上,四名御前锦衣卫指挥使在我手中,欲四人还归,还请应允臣下条件,十年之内,不争北方。下首署名写道:布日固德。朱棣看后,心中一片烦乱,半晌方道,“传蹇义、郁新。”太监领命,立时传召。

    不一时,蹇义、郁新来到养心殿,山呼“万岁”之后,朱棣把遇险之事简单说明,并把布日固德的书信递与他二人传看。

    二人看毕,蹇义问道,“皇上欲如何处置?”朱棣道,“朕欲派大军征讨,以振我大明天威。”蹇义听后,低声而忠恳道,“皇上,臣以为,天下皆为天子之天下,皇上治天下之心,应以爱子之心而爱天下。况且,方今天下初定,四境方平,皇上对于察哈尔部的犯上之行,若能小惩而示恩威,则更显皇上之宽广胸襟。”

    朱棣又看了看郁新,道,“郁新,你有何看法?”郁新亦忠恳而言,“皇上,以臣愚见,三年前您已征讨过鞑靼。虽然雄威震慑于北,不过国家亦大耗人力财力。如今方得四海升平,民安乐道,委实不亦再动干戈。”

    朱棣听后,想了良久,最终短叹一声,带着莫大的不甘,道,“好吧,就依你二人之言。朕就派你二人为使去察哈尔部带回四位指挥使……”又语气一转,继道,“朕虽可以答应察哈尔十年之内不对其部用兵,不过此次他们在京畿之处放肆犯上,是一定要惩戒,不然,天威何存!”郁新一听,赞道,“皇上英明。”

    朱棣稍想了想,言道,“就罚察哈尔部进贡羊五百只,牛二百头,黄金一千两,以儆效尤。这圣旨,郁新,就你去拟吧。”郁新拱手领命,立即北行。

    布日固德接到郁新传来的圣旨之后,见皇上应允十年之内不对察哈尔部进兵,而对其先前行刺之事,也只是罚些财物,如此一观,的确恕大于罚,遂遵圣旨而行,进贡了一应之物;随之又放了沈玉成等四人。之后些许后话,暂不多提。

    而朱棣处理完与察哈尔部之事后,又传召断子期、明雨二人。待这二人来到之后,朱棣笑道,“这次朕可全身而回,多亏两位出手相助,你们想要什么赏赐?”明雨双手合十道,“出家人无欲无求。能救皇上一次,也是与皇上结缘于此,皇上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朱棣看了看明雨,道,“出家人确是不爱身外之物。好,朕就不赏你金银财物,不过,朕要拨一千两黄金,重修泉州少林寺。明雨大师,你看如何?”明雨一听,立时谢道,“皇上功德,贫僧在此替方丈谢过了。”

    朱棣又看了看断子期,道,“断公子,你想要什么赏赐?”断子期想了想,忽然道,“皇上,草民想要的赏赐,皇上恐怕很难办到。”“呵呵呵呵,”朱棣一听,笑道,“天下能有多少事情会让朕为难?你且说来,朕听听看。”

    断子期看了看朱棣,慢慢说出了自己想要的赏赐。

    毕竟断子期想要何种赏赐,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