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火红年代,从开飞机开始 > 第14章 时代的进步与非精密进近

第14章 时代的进步与非精密进近

    “颜师傅,你...”

    活见鬼了?!

    沉默寡言颜思锡居然会爆粗口?!

    听着副驾驶座上,那道打断李荣发言的粗暴声音,许亚林一整个愣住了。

    原本在回答徐机长的提问时,本以为他就会回个“是”或者“不是”,结果他却补充说明了好几句,这就已经很让人意外了。结果,一听李荣说他这是“躲在大后方”,这颜师傅更是...

    “哎呀,老颜,你这么激动干啥子?我又不是说你没卵蛋,不敢去前线。你那时候,昆明...你就说是不是后方吧?!”

    “我...”

    本就不善言辞的颜思锡显然是被李荣这话给怼尴尬了。

    理智告诉他,李荣说得其实没错,他的确是在后方工作,并且也知道,李荣这话没有恶意。可就是怎么听怎么不舒服...

    “行了行了,少在这给人伤口上撒盐啊。”

    好在,有徐机长出面圆场,并对有些不解的许亚林解释道:

    “思锡,思锡...阿林,你听这个名字,应该就能猜到他老家是哪里的吧?”

    “无锡?”

    “嗯,那边算是淞沪一线,开战后最早的沦陷区。思锡他们一家,赶在鬼子来之前,跑了出来,一路逃难...等到了昆明的时候,原本几十口人的大部队,就只剩下思锡和他大哥了。后来,他大哥也在长沙会战中牺牲了...”

    “颜大哥的抚恤下来后,思锡就改了这个名字,更是一遍又一遍地写请战书,就想去前线给他哥,给他的家人报仇。结果嘛...和我一样,都被摁在了中航公司...”

    “机长,不说这个了,好不?都是过去的事了,总是提它干嘛。”

    就在徐机长的话音刚刚落下之际,都不给许亚林一点,或是为揭开人家伤疤而道歉,或是说,表达一下对那为国捐躯颜大哥的敬佩的时间。颜思锡再次说了一段完全“不符合其人设”的长话:

    “去中航公司也挺好,颜家就剩我这么个独苗了。老师们不让我去前线,也是为我好...再说了,现在这样不也挺好,身边都是咱们自己人。”

    “是啊,我们也老了,带带新人,等他们扛起大梁,咱们就可以功成身退咯~”

    “你可能不知道,之前的中航公司里,几乎全是老外的飞行员。”

    似乎是发现了许亚林的茫然,不知道为何颜思锡,还有徐作浩两人,发出这种感慨。坐在许亚林身边的李荣,忽然伸手戳了戳许亚林:

    “不光是飞行员,整个中航公司,上上下下,到处都是美国佬。我这英语,都是当年被逼得没办法,才学会的。那群美国佬傲得很,一点中文都不学。只要是沟通不便利,立马就往机航处投诉,再进一步就是罢工。”

    “机航处的人也无奈,谁让当时没几个咱华夏人能开动这些大家伙呢。就只能忍着组织英语学习,要是有人犯到了他们头上,惹了他们不快,那更是得一边处罚相关员工,一边私下里跟人家说抱歉。一来二去,那群狗娘养的是越来越嚣张,最后搞到当时的国民政府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才开始让咱们自己人,逐步进入中航,就是要抢回这个主动权。”

    “是啊,那段日子真是...不说也罢。我最早飞DC-3的时候,也是跟的一个美国来的机长。平日里不仅得好烟好酒的伺候着,在驾驶舱里,但凡他心情不好,那是说骂你就骂你,说打你就打你,你还一点脾气都不能有。一点不顺着他们,他们就叫有你没他,有他没你什么的,把你弄下飞机...”

    “可要是换一个美国佬去当副驾,嘿!那态度,就跟黄狗皮子见了鬼子似的,那叫一个亲。”

    继李荣的话后,徐机长也苦笑着补充了一点自己的经历。

    与自己现在的处境一对比,许亚林似乎明白了李荣之前的不屑到底是打哪来的了...

    哪怕只是简单的描述,尚能感到窒息。那就更别说身边这群亲历者了...

    许亚林完全相信,那些更多的,他们没有说出来的经历,才是真正的大委屈。甚至要上升一下高度的话,这玩意,完全可以说是民族的屈辱史。

    因为,就在许亚林听完这些话,有些感慨地对着身边几人说“辛苦了”的时候。前座的徐机长,反倒是豁达地摆了摆手:

    “有什么辛苦不辛苦的,或者说,只要有收获,咱华夏人,还怕吃点苦?”

    “对比前人,我们虽然委屈,但好歹还能摸到飞机。听当年公司里的一些老人讲,中航公司最开始的时候,完全就是一美国佬的包办公司。飞行员、飞机全部由美国人负责,咱们按照他们的飞行里程数,结算酬金。根本不管这飞行里,到底是运了什么东西...”

    “哪怕什么东西都没运,但只要飞机上了天,咱们就得掏钱。而这,还只是额外的,中航公司本身的收益里,美国佬还要拿走一半。”

    “等到我37年加入中航公司的时候,我们已经拿回了80%的公司股权,我们华夏人也进了驾驶舱。这对比之前,就是一种进步嘛。”

    “再看看现在,驾驶舱里都是咱们华夏人。不管乘客多少,收益也都是自己的...这又是一种进步...”

    “阿林啊,再到你们这一代人的时候,那进步就是,飞得更安全、飞得更好,争取早日让更多的人,都坐上飞机!”

    “飞得安全行,但让更多人坐上飞机...我哪有那本事啊,这话您还是去客舱说吧。”

    驾驶舱内,原本因谈及过去,而显得有些压抑的气氛,随着许亚林的这句玩笑说出,顿时恢复了活跃。在短暂的低声哄笑过后,闲话也到了结束的时间。

    过了周口以后,第一段航程也即将濒临尾声。在一声“联系武汉119.7,再见”的郑州区调管制指令传来后,机组也开始做起了落地汉口的准备。

    “武汉你好,我想问一下王家墩现在的气象怎么样?首都121。”

    就在许亚林埋头拿出一份充满年代感的汉口机场进场图的同时,前座的徐机长开口询问起了机场气象详情。

    “首都121,王家墩低空有破量层云,地面风2米每秒,风向110,能见度1200。”

    “阿林,准备仪表进近;阿荣,通知一下客舱,做好复飞备降的准备。”

    在接收到武汉区调传递来的机场上空气象信息以后,徐机长非常干脆地做出了决断。而李荣和许亚林,也丝毫没有异议的开始为接下来可能面临的不同操作,做起详实的准备。

    武汉区调给出的气象信息,简单翻译一下就是BKNclouds,字面意思是Broken,实际表示的则是较多的云量。用气象八分仪观测的话,天空中的云量已经占到了八分仪的5-7等份。属于仅次于OVC的大量云量...

    而层云,又指的是整体呈现出层状结构,覆盖范围较广的云。这种云往往出现在气象不太稳定的日子,并且云底高度通常都低于2000米。

    这种数据性描述,换到现实的场景大概就是:王家墩机场上空,弥漫着大量的灰白色云雾。云遮蔽了阳光,使得整个汉口,乃至武汉的人民都处在一片阴云的笼罩之下。仿佛随时,天空中都可能落下毛毛细雨,滋润大地。

    在这样的天气中,121机组想要落地,那必然是要从2800米的云上,穿云而过的。那么在云雾之中,视线几乎完全被遮蔽的状态下,飞行员们所能依靠的参照便只剩下驾驶舱内的仪表。

    更加麻烦的是,此时的华夏大地,乃至全球主流的导航设备都还是老旧的,在未来基本完全沦为了只能提供参考价值的NDB导航台。

    NDB导航台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航路导航台。就比如飞行沿途所过的大王庄导航台,就是典型的航路导航台。这种导航台的功率要求更大,一般有效作用距离不会低于150千米。而另一种,在着陆阶段会用到的进近着陆导航台,则往往被设置在跑道中线的延长线上。从距离跑道1千米的近台,到距离跑道4千米的远台都有。

    根据航图上显示的信息,汉口机场用的便是近台。从理论上讲,这种作用距离足足有70千米的导航台,理论上是完全可以满足导航需求的,只需要机组将ADF指引改成汉口机场跑道上那台NDB导航台的频道,就能跟着指引飞到跑道上。

    可问题来了...

    纵使这年头没有后世那繁忙的空港流量,相应的,进近航路也没有未来那么多,那么复杂。但..它不是没有啊!

    尤其是汉口机场,还是一个军民两用机场。并不只是为民航服务的,想要在这种机场落地,那是一定得严格按照航路来飞的。不然冲突了,麻烦可就大了。

    与此同时,汉口机场的IAF点,即起始进近点位于汉口以南的江夏方向。那里距离机场跑道已经很近了,按照航图上的要求。当飞机到达IAF点时,飞行高度需要下降到900米,换而言之,就是飞机将会一头扎进云雾之中。

    并且在完全没有目视参考的条件下,在900米高空的云雾之中,盲飞至FAF最终进近点。在抵达最终进近点后,便开始快速下高度,并接近跑道。

    在这个阶段,飞机从900米的高空,下降到MAPt点,也就是复飞点要求的高度200米,仅仅只需要7分钟左右。

    在区调给出的气象信息里,没有提到过云底高度,但却提醒了能见度只有1200米。

    根据这一情况,许亚林分析出两种可能:一是机场气象不稳定,云底高度处于变化之中,不太好准确估量;这二嘛...估计云底高度非常低...甚至已经接触到了地表!完全没有报云底高度的必要。

    机场附近本就空旷,加上飞行员在飞机上,正常来说能见度应该是远高于地面上的。在这种情况下,能见度1200米,已经算是较差的能见度了。

    在完全没有目视参考的条件下,仅仅只靠简单的NDB导航台来完成这种非精密仪表进近,并且飞机上还没有自动飞控系统,完全需要飞行员手动操纵。

    谁也无法保证,当飞机高度下降到200米时,究竟能不能清楚的看到跑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