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火红年代,从开飞机开始 > 回应一些书评与闲聊叙话吧

回应一些书评与闲聊叙话吧

    自2月26日开书到今天3月16日,从无人问津,到评论逐渐增加。

    从最早的多以负面评论为主,到如今的正向、鼓励、建议居多,作者菌深夜有感。平时也很少求过追读等,对新书期至关重要的数据,但在后台看,情况不错。特此拜谢各位衣食父母赏脸一观!

    开这个单章,主要想与各位衣食父母、看官老爷们表达与沟通两个方面的问题与事宜:

    一,关于本文的内容设计。

    在作者菌原定的大纲内,嗯...有些早期入坑本书的读者应该发现了,作者菌原本是打算写“四合院同人”的。在原定大纲的情节设计中:偏专业科普些的部分,可以以空中险情处理、民航业内的工作冲突,来制造文字作品所需要的矛盾看点;在日常生活部分,则以四合院那,已经被吐槽到“毒瘤”级别的狗血冲突为矛盾,制造看点。

    并在这个过程中,辅以民航发展历史,以及在这股历史浪潮的推动下,主角的生活变化、工作变化情况;最好还能因主角的变化,从个人看集体,去尝试勾勒这一段,小众行业的发展简史。

    但现在,情况明显出现了预期之外的变化。

    当然,作者菌在此也要感谢书友“不会起名称”、“小飞猫001”的衷心建议。在删改了“四合院”部分内容以后,成绩的确变得更好了。

    只是这样一来,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上,冲突、矛盾的制造,也就是所谓看点的塑造上。作者菌有了些迷茫,最主要的是,篇幅比例问题。

    有反对平淡日常描写过多的“谁爱看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亦有觉得驾驶部分、飞行部分描写过多的“建议后面有更多故事内容的描写”。

    在偏专业类的部分,我的想法比较清晰:后面的故事肯定不会再如此平淡,或者叫,基础提过的内容,后续会简略描写,除非关联到某些重要剧情。

    可能是在个人比较主观的看法里:我个人是倾向于认为绝大多数的书友,对飞行、以及飞行器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而飞行,又是个门类繁多,且大多都相互作用的领域。

    大到飞行时航空器与无线电导航的配合,小到在执行一个转弯时的,方向舵与副翼的配合,以执行协调转弯的简单机动。

    想要铺开后续的,可能是空中险情处理的内容;可能是成为机长,或资深教员后,带组飞行、乃至带飞学员时的一些,偏专业联动些的剧情、篇幅时,可以让大伙更好的理解。那些操作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比如在看到“向右打操纵杆”时,能够知道,在主角做了这个操纵后,是位于机翼后缘外侧的副翼被其操控了。就是那种,看小说嘛,不需要搞清楚副翼的升降,会使飞机机翼的受力情况如何改变等,不影响剧情理解的内容。但起码能知道,操纵杆连接的是副翼,不是垂直安定面上的方向舵。

    我个人目前是觉得,了解这一点内容以后,可能会对后续,在阅读到俺写空中险情处理的剧情时,能够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包括一些比较关键的术语,或是航空器部件名词的解析,作者菌在前文的着墨中多了一些。受限于篇幅限制,故事性则相对弱了许多。

    以上是作者菌目前对偏专业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想法,俺在此也想听听大伙的意见:觉得是前期先尽可能省略这一部分,扩散性的注释,比如主角许亚林做了什么操纵,你就直接写操纵就行。不要管咱们能不能理解这个操纵是什么意思,又会带起哪部分飞机部件的运动。等到后面的剧情需要用到它,需要咱们理解它时,再详细讲一讲就好,还是说维持现有的节奏,按部就班地慢慢写更好?

    作者菌在此衷心地恳求各位宝贵的意见指点。

    其次则是在生活部分,这一部分作者菌在脱离了“四合院”原著后。实话实说的讲,目前脑海里能快速想到的剧情冲突并不多,甚至有一些点子也不知道会不会被骂降智。比如在写到这里时,作者菌脑海里有一个点子:通过军用价购粮票的使用限制,来写一个放在家中的粮票被偷后,偷粮票的小孩或小毛贼因不知道军用粮票的使用限制而被逮捕。

    不知道类似这样的剧情,是否是为更多书友所希望看到的日常文部分里的冲突与看点。

    以及最重要的,双方篇幅的占比。大家伙觉得是1比1比较好呢?还是前者更多一点,或是前者相对少一点。

    作者菌只有一个人,做不到人人都爱。所以,目前俺能想到的,比较妥善的办法就是民主集中,少数服从多数,听听各位的意见。

    俺,主打一个听劝!

    二、对一些评论里高频出现的问题,或某些令作者菌觉得值(感)得(到)回(冒)答(犯)的问题,进行一点集中的回答。

    1.关于飞行员住宿安置到四合院的问题。

    首先,作者菌承认,开书前的的确确存在蹭四合院热度的心思。但是!作者菌绝不承认硬蹭,就硬碰瓷四合院的想法:在翻阅民航历史的相关记录中,俺就发现,民航局历史上的所在地段,距离“四合院吧”中,所描述的南锣,相距甚近:具体地图标识,已放书评区,在此不再赘述。

    并在基础之上,作者菌又看到了以下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记录:

    这里面,一份来自网易航空的文章《国航的十个飞行大队前世今生你都知道吗?》,一份来自民航网的文章《国航飞行总队成立60年纪实》。两个不同的文章里,均有过共同的描述(建议感兴趣的可以查阅原文对照,有一个图片审核了好久都没过,所以被作者菌删了)。

    在这两份记录里,都共同吐露的信息是:当时的民航飞行员并未集中安置在机场旁边的所谓部队宿舍里。关于这一点,作者菌在查阅首都机场资料时,也能互相印证,即64年时,在首都机场未扩建前,并未建立飞行员宿舍区。

    再结合民航局在那些年里,历经管理机构多番变更;中苏航空公司(中外合资试验),人民航空公司(政企分离试点)的相继成立,并试运行,这种运行机构、管理模式变化令作者菌判断:当初不算稳定的民航系统,应该不太具备形成所谓家属区大院的条件(俺也确实没找到)。

    在不排除其历史上可能还在TJ的可能,但在作为二创作品考虑时,结合当时就近安置本单位职工住宿问题的规律规则,作者菌意识到:有四合院的热度能蹭了!新书的题材,有了!

    于是乎,咔咔提笔就是一顿写。一直写到莫约十多章后,这才看到建议,对前文进行修改。删去了本打算写的“同人部分内容”。

    如果早知道大伙不爱看四合院,作者菌当时也就不挖这坑了。现在因为这个问题,惹得骂声一片,思考过后,觉得还是正面回应一下比较好,显得比较正式。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点,作者菌自己的小改动:比如将飞行总队的成立时间做了修改;比如,将文章里描述的南苑机场,参考历史上的时间线,调整为了西郊机场等。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菌已经掰开揉碎讲了,以后...求放过啊!

    2.这是一个很令作者菌窒息的评论。即试飞员都有设计飞机和航空航天技术...不去写把这些技术运用到别的领域,去写民航,注定扑街。

    emmm,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

    首先肯定一点,这个评论不全对,但也不全是对的。

    据作者菌的了解,咱们国家首次从航空类高校中,招收毕业生进入航校学习飞行,开始完善并成体系的培养试飞员队伍是在1958年。

    但问题来了:普通的空军飞行员选拔标准,尚且能筛选掉一大批人,真正通过“航空器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学习(一般还都为本科阶段,并不精深。以类似大毕改的模式进入飞行队伍)后,再学飞行,并成为试飞员的人,能有多少?

    据作者菌了解,这是不多的。更多的试飞员,还是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听说基础标准就是安全飞行时长达到一万小时(不知真假)。

    且不说在这种状态下,一个飞行员能有多少精力,学习到多少航空器设计方面的知识。就说,现代哪架飞机,会是那么几个人,只靠纯粹的知识(即脱离了配套产业的发展、科学基础、科研条件基础),就能手搓出来的?

    即便可以,即便咱们的主角是“赛博老许”,精通颅内CAD建模。可本书定位就是写民航啊!

    可以不爱,请别伤害。

    不爱看民航的内容,觉得民航口的内容没意思。完全可以去看看其他的空战小说嘛,鹰九啥的哪个不能看?偏要跑到咱这一本写民航的小说底下彰显爱国情怀?

    汝高尚、汝圣洁,俺不及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