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火红年代,从开飞机开始 > 第48章 六十年代的发廊服务

第48章 六十年代的发廊服务

    继机场、氧气、增压等问题后,许亚林又结合后世总结的高高原运行七大难点,进行逐条分析。

    在气象方面,复杂多变的天气,许亚林又不是神。只要自己一日不会呼风唤雨,那这天气问题,便一日没法彻底解决。但在这之前嘛,比如试航日期尽量避开五月中旬至九月中旬的雨季,尽可能挑一个相对稳定些的天气,进行试航工作;比如参考后世的民航局适航规范中要求的...

    将飞高高原航线的飞机机翼,改装为可以减小翼尖绕流的鲨鳍小翼?

    改装大功率的发动机,可能不太现实,可只是改变一些机翼的外形结构。这一点,在许亚林看来,无疑要简单许多。只要肯琢磨,相信改一改这个小翼,应该不算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再加上考虑到人员主观方面的因素影响,而配套提出的“双机长”运行规则。

    一份大体还算过得去的报告书,也就完成了。

    在这份报告中,许亚林除了开篇提了提中巴通航的意义外,紧跟着就便开始提反思、提问题。在一个“为什么我们不能飞出去,而要等着对方飞过来”的问题过后,许亚林便将着墨的重点,放在了试航高高原计划书上。

    计划书里:试航路线,广汉-玉树-LS;试航时间:避开五月中旬至九月中旬;试航机型:建议以装备涡浆发动机的伊尔-18为主(涡浆发动机比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功率更大)...

    在具体的试航建议上,许亚林则分门别类的提出了以上所列项目。

    从飞机改装,到飞行中可能会高频遇见的颠簸、结冰、扰流、通讯失联;再到起降过程中的滑跑距离变长、高轮速风险提高、机动半径变长等等方向,都提出了一些试验性的处置和解决办法。

    这其中,一部分参考自自己过去的飞行经验;一部分则参考于后世那成熟的,但自己只是零星了解的民航法规。在写完全部的报告内容后,许亚林静静阅读了一番。

    总体而言,这份报告有瑕疵,但作用于眼下的1964年,许亚林自认为还是足够的。甚至可以说,就试航方案来说,自己这份古今结合的方案,完全可称之为优秀。

    已经是在现有条件下,尽了最大的可能,去保障试航过程中的飞行安全了。

    在写完这份报告后,许亚林收起了笔。

    “忙活完了?饭菜给你热着呢,赶紧吃吧。”

    见到许亚林收笔的动作,不知何时重新回到屋里的老太太立马起身去拿碗筷。一边动作,一边嘀咕:“刚刚看你忙着,我也没敢烧火,怕吵着你。中午我拿的菜去中院找甘家媳妇儿烧的。你尝尝看,看合不合胃口。”

    好嘛,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含在嘴里怕化了”?

    老太太的宠溺,真叫许亚林哭笑不得。虽然心里也明白,这份宠溺,倒也不是单纯冲着自己来的,更多的还是人老太太觉得,“不能耽误国家大事”的思想作祟,这才有了这种夸张的举动。

    “我哪有那么矫情啊,老太太。以后你再这样,我都不敢来了...”

    可作为直面这一切的人,许亚林依旧感觉担待不起。

    “哪会次次这样,平时你来玩,那就还是我烧火。你啊,跟着我打下手,好好学学怎么烧菜。就你烧得那两个菜,院外的狗闻了都得夹着尾巴跑掉。”

    “这不是平时不用开火,都吃大锅菜或者食堂小灶,自己没烧过嘛。您等我多烧几次,有经验了,味道自然就好了。”

    心知自己的确不会做饭做菜的许亚林,这说话的底气也少了许多。兀自嘴硬一句后,接过碗筷,埋头干饭...干到一半时,许亚林忽然问道:“对了,老太太,现在几点了?”

    “晌午都过了,瞅这太阳,三四点了吧?”

    坐在门栏边,沐浴着阳光的刘老太闻言将目光转向小院内:“再过一会,你见着三轧厂的那批人回来,那就是五点半左右;再过上一会儿,等首钢的章大爷他们回来了,那就六点过了。”

    “得嘞,那我现在这顿吃了,晚饭又给省了。”

    “晚上少吃点,吃还是得吃的。你这又不是干苦力活,没活的时候一顿不吃也饿不死。这耗脑子的工作,不吃饭,营养跟不上可不行。”

    “您又来了!我没那么金贵,唉,算了,我不说了。一会我把资料拿去局里还了,顺便在外头转转。”

    话到一半时,瞥见老太太忽然瞪起的眼睛,许亚林只能再次无奈地闭嘴。

    这思想工作...做不通,根本做不通。

    这些老人,认定了一个事儿后,那真是,磨破嘴皮子你也难讲得他们信服。

    既然如此,那就不说了,反正,晚饭的点,自己不回来就是了!

    作为军烈属,刘老太的物资供应是有保障的。再加上她就自己一個老人生活,没有家庭要养,口粮配给在这院里都算得上“充沛”。再加上逢年过节时,街道、部队的慰问,三不时地在老人家这蹭顿饭,许亚林倒是可以蹭得安心理得:知道吃不穷、吃不垮人老太太。

    可说是这么说,但你也不能恃宠而骄,天天往人家里蹭饭不是?

    过去,许亚林倒是尝试过,拿自家的粮食过来,和老太太搭个伙。谁让两人都是孑然一身呢?一个人的饭,总是很难做的。炒一个菜吧,有时候不够吃,且味道单调;可炒两个菜,那又必定会造成浪费。

    怎奈,老太太每次一听许亚林要拿粮食过来,那拐棍就是一横:“伱是不是瞧不起我?”

    再多说两句,老太太更是破口大骂:“老嬷嬷我当年,那么困难,三个大胖小子都让我拉扯大了,现在就你一个小鸡仔,还怕我养不活你是咋?”

    想着想着,碗里的饭,很快也就见了底儿。

    收拾好从局里借阅的资料,许亚林胳膊肘一卷,直接离开了四合院。

    三公里左右的距离,哪怕是缓慢、悠闲的步行,撑死半个多小时也就走完了。在将资料如数归还至民航局档案室后,许亚林再次迎来了一个难题:现在该去哪?

    放假,固然令人开心;可放假后,却没地儿玩去,那这假放的,多少有点素然无味。

    这年头,普遍执行的是单休。即每周日,休息一天,平时周一到周六,人们都得上班。一些没工作的闲汉们,倒是有空,可他们,显然也不是那有限的娱乐场所里的消费主力军。

    在此前的三次双休中,周六时,许亚林一般会拿上鱼竿、网兜,蹭着机组车跑到首都机场,油库旁的温榆河边钓鱼。

    既能改善伙食,又能有同样一些闲得无聊的同事们,或是轮值休息时的油库战士们陪着聊聊天,打发时间。但今天,早上一觉睡过头的自己,机组车显然是没得蹭了。现在又已经到了下午,再坐59路公交车去机场,也待不了多久,就得赶机组车回来。

    这么折腾的娱乐,显然已经背离了娱乐放松的初衷。

    所以,现在该干嘛呢?

    站在民航局北边,和协和医院接壤的路口,许亚林陷入了迷茫。

    医院的门口,人流如织。每一个人都有着明确的目标,要么上班、要么看病,就连请假出来的人,通常也有个正当的请假事由,去忙活着各自的事情。

    “放假?只有废物才需要放假,我这种祖国栋梁之才,不需要放假!”

    一句后世名梗,在这一刻仿佛照进了现实。这会的人们,好像真的不用放假...

    走着走着,路遇一家挂着人民公社理发馆牌子的店铺。许亚林眼前一亮,近一个月没理发,头发早就长了。恰逢此时百无聊赖,理个发也能打发不少时间。

    这么想着,许亚林推门而入。

    入眼,是形式古早,但白漆铮亮的理发椅。泛黄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张带有木框的镜子,镜子的上方则是非常有时代特色的大红色漆写“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或许是因为正处上班时间的缘故,理发馆里人烟稀少。推门而入的许亚林,也很快被师傅们注意到,一个莫约40岁左右的国字脸中年人立马起身:

    “同志,要理发吗?”

    “对,头发有点长了。”

    “来这里吧,要剃平头还是分头?”

    一边依言坐上理发椅,许亚林一边开口答道:“平头就行,谢谢师傅了。”

    “嗨,为人民服务嘛,不言谢。小同志有点面生啊?要不要再打个眼,放个睡?或者掏个耳朵?”

    嗯?

    没有了熟悉的“办卡、会员套餐了解一下”,可这新冒出来的“打眼”、“放睡”又是什么玩意?

    眼见许亚林面露疑惑,理发师傅连忙解释道:“打眼就是眼部按摩放松、放睡呢,就是从头顶,给你按到腰眼。也就是今儿人不多,明天人多的时候,你就是想体验,咱们也没功夫给你服务咯。”

    按摩?

    这个可以嗷~

    前世休假时,就喜欢泡个汤,按个摩的许亚林,本以为来了这个时代,就再也体验不到按摩了呢。没成想,这么阴差阳错的在一个理发馆里遇见了?

    真就...发廊服务?

    看看那浓眉大眼国字脸大叔,许亚林不禁对自己罪恶、龌龊的想法,产生了一丝愧疚。

    “行,那就再加个打眼和放睡...不是同志,你这名取的,它正经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