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鬼话大明 > 第190章 徐光启的壮志

第190章 徐光启的壮志

    见到辛明笑了。孙元化也微笑,他以为辛明是苦笑,答不出这三道问题呢!便笑道:“辛守备如果不会也没关系,咱们大明朝的官员都不学这些偏门小技的……”

    还没说完,只见辛明已经落笔如飞,一眨眼就把这三道题给解决了,干净利落,正确无误。

    孙元化对辛明解题的速度微微吃惊,这也太快了,拱手道:“辛守备没有让人失望,果然是数学高手。”

    孙元化又拿起笔在纸上画起来图形,这次他出了一道几何题,几何不同于代数,代数在中国发源很早,研究也深。但几何确实不行,中国古代在西方几何传入之前,甚至不能画出一个完美的五边形。直到明末,孙元化的师父徐光启和教士利玛窦翻译了西方的几何原本,中国才开始学习几何学。所以孙元化出的这道几何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专家级别的题目了。

    辛明拿起题目还是微微一笑,这也太简单了,还是初中几何嘛!辛明随便做了一条辅助线,就求出来题目的答案。

    “这么简单!”孙元化大惊,这道题他足足学了一年几何才会做的。

    再看辛明的做法,更是惊讶不已,辛明的做法比老师教会他的方法更简练,难道辛明比老师还强?

    孙元化站起身,恭恭敬敬的做了一揖,道:“在下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得罪,原来辛守备是真正的数学大家。”

    一边的熊廷弼哈哈大笑,道:“我说辛守备不会骗人的嘛!”

    孙元化道:“既然如此,能不能请辛守备即刻到我老师那里,老师正为一道难题困惑不解呢!”

    辛明一笑道:“好说,咱们现在就去。”他的心理满足感从来没有如此之强。以前在学校时候他数学一般,所以走了文科道路,活了几十岁也没听过一个人赞他数学如何强项。没想到,来到古代,自己竟然变成数学家了。

    二人都是实干的脾气,说走就走,立刻就向熊廷弼告辞。熊廷弼也是这样的脾气,便也不以为忤。

    辛明跟着孙元化步行,二人穿街走巷,不一会儿就到了一处高大的尖顶建筑之前,是一座教堂。来到中国的这些外国人,当然不是为了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他们是来传教。从利玛窦到汤若望都是这个目的。他们固然也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但传教是首位的,想和他们学习知识前提便是加入教会。

    进入教堂,高大的落地窗斜射入冬季的暖阳,阳光沐浴在一座巨大的耶稣受难像上。孙元化也是教众,他站在雕塑前,先在胸口画了一个十字然后带着辛明走入一间侧室。屋子里摆放着一个大长条的桌子,上面堆满了笔纸、尺子、算筹之类的东西。三个老者连同汤若望都伏在桌旁,计算着什么。他们表情专著,完全沉浸其中,辛明两人进来居然没注意。

    孙元化在辛明耳边轻声说,中间的是我师父徐光启,两边的教友是他朋友杨廷筠、李之藻,都是西学东渐的关键人物。

    辛明走到徐光启身边看他计算,徐光启也是上海人,个子矮小,面皮白净,颌下白须飘动,穿着教会的黑色长袍,脖子上挂着一副十字架。

    他正在摆弄算筹,皱眉苦思,似乎有什么问题难以想通,完全不理睬身边出现了一个陌生人。

    “得数是八。”辛明脱口而出。

    徐光启忽然被惊动,十分不快,哼了一声,继续计算,摆弄了好一会儿算筹,忽然咦了一声,原来计算出来的真是八。抬头凝视辛明问:“你怎么算出来的?难道心算这么厉害?”

    辛明微微一笑,并不回答,反问道:“你是不是在计算,炮弹在炮筒中密闭性的问题,需要计算一个最大的趋近值,保持炮筒最好的密闭性。”

    徐光启和旁边的李之藻、杨廷筠、汤若望同时抬头看辛明,一起问:“你会计算?”

    这个题目同时涉及到几何和代数,四个人已经计算半个多月了,始终没有算出正确答案。

    辛明微微一笑,坐在桌旁,先画出图形计算一番,然后列出一个长长的公式,上面带有奇怪符号,随后求解,只片刻功夫,就求出答案。

    徐光启四人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四人拿着笔反复验证,都是正确的。

    徐光启指着辛明公式上的奇怪符号问:“这是什么意思?”

    “微积分!”辛明微笑说出一个词。这样题目在现代其实不难,需要的一个大学的数学知识。而这个时代,全世界无论东西方都没有,那就厉害了。

    徐光启听到这个词茫然不解,但他求知欲望很强,他站起来,向辛明一拱手道:“辛守备数学如此高明,佩服,请受在下一拜。”

    辛明吓一跳,连忙把他扶住,一来徐光启年纪比他大的多,二来,徐光启官也比他大多了。现任光禄寺少卿,是四品文官,主要负责朝廷的天文历法星象。

    听辛明说出这两点,徐光启笑道:“我年纪大官大又怎样?圣贤说过,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比我学问深,我就应该向你请教学习,就是拜你为师也无妨。”说完真的要拜辛明为师。

    辛明慌忙扶住,笑道:“徐大人千万不要这么客气,如果不嫌弃,咱们就以兄弟相称。”他心中对徐光启大生好感,这样坦率,不爱面子的大明官员可不多见。

    二人立刻交流起来,徐光启最感兴趣的就是辛明刚才说的微积分,但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辛明只好告诉他公式,让他记住用法。

    随后二人又讨论起来炮弹飞落的抛物线问题,这也是徐光启等人最近一直在研究的题目,炮弹运行的最佳轨迹需要计算,这和大炮的仰角,炮弹的动能以及炮弹的重量都有关系,但这难不倒辛明。

    辛明索性在墙上挂起一张白纸,当作黑板,然后在上面画图计算,给徐光启、汤若望等五人一起讲解,最后给出最佳仰角是四十五度的答案。

    徐光启五人就好像五个听话的小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辛明讲授。辛明讲述的几何比汤若望从西方传过来的几何更精练,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更接近“道”的本源。各种公式和方法好像给他们忽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他们又看到一个世界。

    辛明不厌其烦,详细讲解,他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他一个前世数学总在及格边缘的文科生,能给几个古代数学家当老师,如果回到现代说出去,有人会相信吗?

    徐光启五人听得聚精会神,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徐光启笑道:“今日聆听名师教诲,实在三生有幸……”

    只听这一句话,辛明又脸红了,他又算得哪门子名师了!

    “……不如今晚我们秉烛夜谈,辛守备索性住在这里,如何?”

    辛明笑着答应了,这几天接触大明朝的朝臣,东林党和浙齐楚等党人,不是让人讨厌,就是让人痛恨,反倒是徐光启、孙元化这几名心地单纯的科技型人才,脾气性格相投,仿佛交往了几十年的老朋友。

    听辛明答应了,徐光启几人十分高兴。汤若望笑道:“今天我请客,请你们吃西餐。”

    很快有仆人上来把桌上的纸笔收拾干净,原来这张大桌子就是餐桌。

    仆人端上餐巾餐具,盘子里是烤熟的牛排,酒是红酒。辛明把餐巾对折放在膝盖上,左手持叉,右手持刀,用叉子按住牛排,切下来一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整个动作非常熟练,且很优雅。徐光启几人虽然吃过许多次西餐,却也做不到辛明这般从容自如。

    汤若望笑道:“你说去过西方,我还不大相信,现在完全信了,你吃饭的方式是欧洲贵族。”

    辛明一笑,端起高脚杯中的红酒,晃了一晃,轻轻一嗅,然后喝了一口,品味片刻道,“这是白葡萄酿造的,至少保存五十年以上,但不会超过六十年。”

    这次不但汤若望惊讶,徐光启等人也惊讶万分,辛明这么懂酒,而且是西方的酒。汤若望一竖大拇指用汉语道:“辛守备高明至极,在下佩服!”生涩的语调把徐光启几人都逗笑了。

    几人在饭桌上闲谈几句,辛明道:“你们计算这些的大炮的数据,如果有实物参照,就更好了。”

    徐光启几人对视一眼,徐光启道:“此事不瞒辛守备,大炮确实有,是一种新式大炮,从葡萄牙国购买的,一共四门,存放在郊外的教场当中。”

    辛明心中一动,脱口而出道:“是红衣大炮?”

    徐光启十分惊奇,明朝理学氛围很重,不是很重视先进武器,把这些先进的武器视作奇技淫巧。当战争需要的时候会进口和学习这些西方武器,一旦战事变缓,就会懈怠。甚至在崇祯后期,战况激烈,四处狼烟的时候,还有大臣反对制造使用这些先进的大炮,理学大家刘宗周曾上奏折反对,“臣闻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近来通不讲人才,不讲兵法……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刘宗周是明末朝廷重臣,儒学大师,是黄宗羲的师尊,历史上大大有名,尚且这么保守,可见西学和新式武器推广之难。

    徐光启叹道:“只有亲眼看到,才知道大炮会有此种威力!这些日子我亲自研究大炮的构造,心中体会更深,制造这种大炮的原理之精微已经远远超过大炮本身,可笑咱们大明朝好多官绅还做着天朝上国的好梦,死抱着理学儒学不放,把这些精微的知识看成奇技淫巧,把西学和西方诸国看作边鄙蛮夷,真是何其可笑啊!咱们东方之儒道已经被西方之创新慢慢拉开距离,再不奋起直追,真要沦为末流之国了!”

    听到这番话,辛明肃然起敬,这才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呢!比林则徐早二百年。中国人要真的从现在开始奋起,也许能免去几百年的屈辱历史了。

    徐光启又道:“女真不过是蛮夷小国,人数只有咱们大明朝几十分之一,之所以我们屡战屡败,主要是兵不精,器不利。如果朝廷许我练兵,至于数百门红衣大炮,万余支鸟铳,再加上西法训练的两万兵士,足可以横扫辽东。”

    辛明心中大为钦佩,两人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建立一支人数不多的精兵,只需一两万人,大投入,严训练,高报酬,有文化,懂科技,可以熟练操作各种火器,这样的军队横扫辽东女真有何难?当年戚继光不也是想建立这样一直军队而不成吗?

    实际历史上徐光启多次给朝廷上书要求建立新军,奏折上写“实选实练,精卒利兵,车营火营为本。新兵可一人兼数人之饷,即一人当数十人之用,只需三万人,就可扫荡建奴……”

    但明末统治阶级腐朽无能,目光短浅,只想临渴掘井,输入几门红衣大炮应急,一旦局势稍缓,便置之不理。朝廷上层,党争严重,争权夺利,已经失去改革的能力和勇气,再加上重文轻武,卫所腐败,军队缺乏有效训练,士气低落。先进武器在西洋人手里“药至人毙”横行天下,在明朝士兵手里则“虏未来而先放,比对阵,则药尽”,反而不如刀枪等冷兵器好用,真是天下奇观啊!

    最后这些武器统统资敌,成了满清女真手中的利器,反攻大明,攻城拔寨,势如破竹。细算起来,似乎还有徐光启、孙元化的一份功劳,想要振兴明朝的武器,最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值得后人深思。

    徐光启又道:“我已经向朝廷上书,要求仿造这种红衣大炮,还有西法练兵,我在奏折上建议‘极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极求真材以备用’,‘极行选连精兵以保全胜’,‘极造都城炮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这‘四极’上书如果皇帝可以采纳,何愁辽东不可收复,本朝定将兴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