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在大唐配角皇子怎么当皇帝 > 第二十六章 变样的立政殿

第二十六章 变样的立政殿

    太极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

    作为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本来是一位争强好胜、能言善辩,自带一股英武之气的人。

    加上做皇帝高高在上,志得意满,是很容易骄傲起来的。

    历史上有些皇帝,自从坐上了皇位,就变得自视甚高,盛气凌人。

    但李世民却将自己本来就很强的气势,悄悄隐藏了起来,变得更加刻苦,更加自律。

    “朕,誓要做那千古一帝。”

    这就是李世民的野心。

    殿内下首,坐着五位臣子,正在殿内帮着李世民审批奏折。

    这几位臣子分别是中书令房玄龄,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的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尚书左丞魏徵、尚书左仆射萧瑀。

    此时,这五个人都是辅佐大唐天子李世民,批阅各种奏章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官员。

    当然,也可以理解是李世民的私人智囊团队,毕竟大部分都是李世民还是秦王时的家臣。

    而这些重要的、需要谨慎处理的国策,李世民大多都是与这几位“内朝臣子”一同商议,然后才讨论出结果的。

    但如果一些事情涉及到其他部门,李世民也会将六部大臣叫来,让他们一起参与讨论。

    而每天的朝会,也就是“早朝”,其实就是让朝堂之上的所有官员向李世民汇报工作。

    其实是李世民控制朝堂的一种形式。

    真正能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还是李世民在太极殿中,这寥寥数人的“小朝廷”。

    由于这个“小朝廷”的地位超然,所以所有的奏章、奏折,都是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过了一遍的重要奏折。

    几乎是关乎到整个大唐社稷,需要李世民这个当老板的人,才能拍板的大事。

    比如朔方,就是因为去年草原冬天暴风雪,被突厥人掠边了,边关的将军们忍无可忍,想要反攻。

    但是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引起两国之间的大战,就不是兵部能够决定的了。

    需要集团老总李世民决定

    当然了,这种涉及到国策的奏折并不是每一天都有。

    几乎,十天半个月也见不到一条。

    但是好巧不巧,贞观二年时间已经来到了快二月。

    一条不太好的奏折,再次来到了李世民的手上。

    只是此时的李世民包括众人,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是杞人忧天,寥寥数语就将其打发了。

    这篇奏折的内容是:“圣人明鉴,今以来,关内雨水稀少,百姓缺水浇灌禾苗,臣请圣人,下拨五十万贯,以梳理渭河,泾河,北洛河,三条河流,以备万患。”

    其实李世民在看到这份奏折的第一眼,还是很欣赏,这名叫褚信的官员。

    只是当李世民看到他申请的银两金额的时候,他的眼皮还是不由自主的跳了两下。

    “五十万贯?”

    “那你还不如把朕上上秤,看看朕值不值五十万贯。”

    。。。。。

    关中是整个大唐产粮的重地,李世民又怎么会不知道,去年关中连续大雨,粮食欠收,百姓只能勉强饱腹。

    而开春到现在,老天又一反常态,已经有十多天没有下雨了,眼看着春耕就要开始了,百姓心中焦急,自然是应有之情。

    只是他才刚刚登上皇位,那个突厥可汗颉利就带着草原十八部,浩浩荡荡的杀到了长安。

    为了休养生息,李世民缔结了渭水之盟,斩白马盟誓,向突厥可汗称臣。

    要知道,在古代,这个“臣服”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每年都要给突厥人献上一大笔贡品,也就是物质,价值不菲。

    这都是需要耗费国力的事。

    所以,除了正常的国力运转,李世民也实在是拿不出多余的财力,来疏通关中的河流。

    而且,他从李恪那里得到了灵感,从交趾、新罗和百济买了一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相信只要不是太大的天灾,都可以安然度过...

    坐在下首的魏徵,看到这本奏折的时候,倒是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

    但身为大唐最顶尖的几位大人物之一,以他的阅历、才华,还有对大局的洞察力,他很清楚,大唐的处境非常的艰难。

    不过,被旁边的萧瑀和长孙无忌反驳了几句之后,他还是挺起胸膛,准备用一张嘴,把这两个人给怼回去。

    旁边的房玄龄见到这边魏徵这般架势,生怕魏徵口无遮拦。

    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来,到时候一场争论下来,又说出中伤了老板李世民的话,有损君臣情分。

    “咳咳...”

    所以,他先是重重地咳嗽了一声,待到所有的人注意力都聚集在他身上。

    这才不缓不急的对着李世民说道。

    “圣人,您看时辰也不早了,微臣今日来的急,还未用过早膳,现在肚皮饿的紧,不如就先到这,先行用膳吧?”

    李世民是何许人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诗人还是他排在最后的尾缀。

    自然是看出了魏徵,即将用他那刚正不阿的嘴巴,进行争辩。

    员工都饿了,再加班下去,不就是黑心老板了吗?

    为了体现他这个老板,体恤下属,他假装看了看外面,然后不假思索的说道。

    “嗯,时辰都这般晚了,都是朕的不好,如此这般,那就先行用膳吧!”

    一直站在一旁伺候的力士总管王德,见到李世民开口吩咐。

    立刻便派人吩咐下送来膳食。

    李世民虽然贵为大唐皇帝,平时一日三餐也都很简单,一般也就三四道菜而已,也没有什么大菜。

    但是在对待臣子方面,他还是很大气的。

    今天也只有三菜一汤,但是有两个菜都是肉菜。

    更难得的是,还有一个小壶酒。

    酒壶很小,一般的老酒鬼,一眼便能敲出,最多只能装不到二两的酒水。

    但是,耐不住这一阵一阵的酒香袭来。

    “这是什么酒?怎么这么香?”

    大唐的文臣,说是文臣,其实能文能武,就连长孙无忌也曾披挂上阵。

    只能说,比起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那类变态差上一截。

    所以对于喝酒,除了现在身体比较差的杜如晦,每个人都不差。

    一闻到这扑鼻而来的酒香,就连喜欢怼李世民的魏徵,魏怼怼,顿时也来了一些兴趣。

    唯一与其他人不同的,就是长孙无忌了。

    因为在闻到这酒香的第一时间,长孙无忌就知道,这肯定就是那个诱拐自己女儿的罪魁祸首,李恪的“仙人醉”无疑了。

    李世民倒也不是为了给李恪的“醉仙居”打广告,而是这个对待功臣,从不吝啬的皇帝,在发现一些好的东西,就喜欢给这些助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们分享。

    在将饭菜送到太极殿偏殿后,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这几位大臣的饭菜,也一起送来了。

    然后,几人便移驾到太极殿的偏殿中,君臣和睦相处,一起愉快的用起了午餐。

    但也不得不说,李世民从李恪哪里顺来的“仙人醉”,也不亏是用后世蒸馏法提纯出来高度酒。

    在众人众人拿着“金樽”,也就是青铜酒盏,品尝着“仙人醉”后,也纷纷向李世民打探起这酒的来历来。

    李世民也没有隐瞒,将酒的出处直接告诉了众人。

    而此时,李恪的“躺平赋”或者叫“摆烂赋”,还没有流传出去。

    在得知这酒竟然是李恪所酿之后,便纷纷夸奖起皇帝陛下生了一个好儿子。

    只有长孙无忌和杜如晦脸色古怪,看到在众人夸奖李恪的时候,李世民脸上一闪而逝的晦涩表情,嘴唇微动。

    大概是说:“这个不争气的逆子!”

    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吃过午饭的人,要么就是在大殿里休憩一会,要么就是回到大殿里,继续忙着处理那些似乎永远也处理不完的国事。

    这大概就是权力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皇帝和这些中枢大臣的日常生活。

    不过,今日似乎是这些大臣提及到李恪这个逆子,让皇帝陛下李世民的心境有些细微起伏。

    他决定去长孙皇后那里散散心,过会再回来工作。

    也没有过多拖延,李世民在与众人言语了一声,让他们稍作休息,等自己回来后再工作不迟。

    说完,便在王德和几个千牛卫的护卫下,前往了长孙皇后所在的立政殿。

    立政殿,是位于太极宫内的一处殿宇。

    立政殿与两仪殿并列,离李世民办公的地点太极殿很近,距离皇家藏书的弘文馆,距离也非常短。

    立政一词带有浓厚的政治性。

    根据《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记载: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大殿。

    《新唐书?晋阳公主列传》所载:帝诸子,唯晋王(李治)及主(晋阳公主)最少,故亲畜之。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门。

    再从太极宫的布局来看,虔化门是立政殿南大门。李恪猜测,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

    为了纪念长孙皇后,李世民和晋阳公主、晋王李治等人,应该还住在这里。

    李世民带着力士总管王德,从太极殿出发,一行人徐徐朝着长孙皇后的寝宫走去。

    大概走了一盏茶的时候,李世民便来到了立政殿。

    只是才走到门口,便被里面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里面人来人往,各种力士和侍女来来回回的搬动各种花盆。

    这些花盆中,就有长孙酷爱的牡丹,和水仙。

    其中更有他亲手送给长孙的稀奇花草。

    而那些牡丹和水仙,也不是什么普通的品种,全是全国各地献上来的珍品。

    以往的时候,这些珍贵的花草,就算被李丽质他们这些公主和皇子,弄断一根叶须,也会心疼半天。

    可现在,竟然全部都搬到了立政殿外,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那里。

    不时还有其他嫔妃的侍女和女官,对着那些数目众多的花草挑挑拣拣,然后直接搬走...

    李世民见状,就算长孙十三岁时就嫁给李世民为妻,两人相濡以沫十几年。

    这会的他,也想不明白长孙此举到底,意欲何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