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往事:风动秦关 > 第011章:星火奇谋

第011章:星火奇谋

    不多时,那少年福公子的遗体被仔细清理完毕,傅丰还为他换上了一套干净的衣服,仔细收殓入棺木中,停放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灵棚里。

    然后,傅丰便按姜维先前的吩咐,径直向着中军大帐而去,一路上心中却是惊疑不定。

    远远的看到中军大帐透出灯影,傅丰下意识地放慢脚步,开始琢磨接下来的对话应当如何展开,毕竟那少年之死是自己的工作失职。

    一名身材高大、长着络腮胡子的卫兵见到傅丰过来,主动打招呼道:“傅校尉,将军等候你多时了。快请进!”说罢,那名卫兵掀开牛皮帐帘,便放傅丰进入。

    帐内正坐着三人,居中上首自然是姜维,左边是一位精瘦的汉子,看着有些眼熟,但一时想不起来是谁,看服饰似乎是个军资曹的某个文职佐员。

    然而,当右边的那人转过脸来,灯光之下看得分明,却着实吓了傅丰一大跳。那人竟然是少年福公子。

    “福公子,原来你没有死?太好了!”傅丰既欢喜又惊愕,忽然又省悟道:“我明白了,这想必都是出自卫将军的神妙安排。”他心中自然明白,此事关系重大,因此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尽量压低嗓音。

    姜维却淡淡的道:“子平,莫要惊异,你先落座。我今晚有一件军国大事,要为尔等决断。”一听到有军国大事,傅丰收敛兴奋情绪,顿时变得严肃起来。为了蜀汉的国家利益,他愿意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你们三位乃是我精心挑选之人,肩负着汉室复兴的重任,虽事有巧合,但天意如此,不可违背。”姜维首先给此事做了一个极高的定调,接下来就开始介绍那个秘的少年。

    “这位是公孙福,表字小明,道号海蟾子,真实身份是昆仑山道士赤松子的门下高徒,前来匡扶大汉,日前夜半而至,献上‘兴汉三策’,实是一位胸有万千甲兵的奇谋之士。为了保密起见,所以我们之前都唤他‘福公子’。”姜维指着那少年说道,目光中透出欣赏的神采。

    直到此时,傅丰方知这少年的底细,不由得肃然起敬。他曾听说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功成名就之后,便抛弃官职,追随赤松子修道而去,不料这少年是赤松子一脉的徒弟,想必身怀惊人的韬略。

    少年公孙福抱拳道:“承蒙将军抬爱,晚生定当竭力报效,至死不休。”

    此时,公孙福对姜维的识人用人和随机应变之才,打心底里佩服。为了让众人高看一眼,自己编造的姓名,还安上了赤松子门徒的头衔,姜维竟然表现得“深信不疑”。

    姜维又指着左边的那位精瘦汉子,说道:“这位是军资曹主记霍承,表字安仁,擅长钱粮筹措调度,亦是我军不可多得的内政良才。”

    霍承约莫三十岁出头的年纪,目光如电,瘦削干练,更多流露出的是武将气质。他见姜维言辞如此溢美,随即谦虚道:“将军操劳国事,实乃我等之楷模。在将军帐下做事是我辈的荣幸,但有差遣,无所不从。”

    傅丰不等姜维引荐,当下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公孙福和霍承听到他是傅彤的族侄,都心生景仰之意。

    那少年公孙福甚至还多打量了傅丰几眼,显然想到了什么,表情略有变化。

    姜维将这三名属下带到行军地图之前,用一种很正式的坚定语气,开始宣布他在不久前刚酝酿好的计划:“明日我军将继续向前,按照原计划攻击南安。而你们三位带领一支两百人的小部队,从密林小道潜入魏国境内,正式开创大汉的敌后根据地!”

    “搞什么名堂!仅凭区区两百人,就敢深入魏国?还要去开创什么敌后根据地?”傅丰暗惊,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姜维用一枝细木炭在牛皮地图上,划出一条弯弯曲曲的行动路线,那少年公孙福却早已心中雪亮,心中不由激动莫名。原来姜维打算立即实施的谋略,竟然是自己所建议的“兴汉三策”中的第二策。

    只是从建议到规划,再到付诸实施,中间不过数日,耗时可谓极短,未免有些太过意外。然而,时不我待,姜维所具备的当机立断的智将品质,从中充分显露出来。

    实际上,这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奇谋。先潜入到魏国境内,建立武装根据地,初期先打一打游击战,然后慢慢的发展壮大。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见识卓越的军事将领,姜维心里十分清楚,如果此时再追求保守,而不是兵行诡道,一切都是空想。

    蜀汉还是沿袭以前六出祁山那样稳步推进的战略方针,恐怕这一辈子都别想完成收复中原的夙愿。

    姜维只花了一柱香的时间,将这个战略构想的军事意义,以及具体如何实施详细介绍了一遍。他主要是讲给傅丰和那名精瘦的汉子霍承听,因为少年福公子本来就是该方案的首倡者和谋划者。

    当然,姜维并没有贪图虚名,在发言的结尾,他很坦白地告诉两位下属,其实这个战略乃是少年公孙福的杰作。

    在随后的公开讨论环节中,公孙福表现得相当自信,他指着地图上的一块区域,对众人慷慨说道:“纵观整个陕西境内的地理,南北地势高,而中间平坦。如今从我们所处的位置,直接前去陕北容易暴露,不如走南边的山地,可以不拘泥行军的快慢,而且能够保证足够隐密。整个行动安全第一,神不知鬼不觉,到达歧山或太白山北麓,甚至是终南山,先建立山寨,扎下根基再说。”

    姜维曾经与这少年细聊过数次,知道他喜欢把凉州说成甘肃,把雍州说成陕西。姜维暗自揣度,这可能是方外之人对九州的另一种称谓,所以并不以为意。

    然而,此时的陕北那一带高原地区,显然并非魏国的领土,至今仍为羌胡所据有。现在要去那里建立根据地,到底有多大把握?这对寻常人士来说,恐怕并非易事,但公孙福却是异域高人,或可凭借此举建立奇功。

    “小明,如果你们真的能够到达歧山或太白山北麓,占山为城,却不失为奇功一件。至少我大汉在魏国后方留下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只是将来你们的物资可能会比较匮乏,需要打劫获取。对于这个困难,你们可要提前做好妥善应对。”姜维说道。

    姜维对于公孙福一直印象深刻,毕竟在这个时代,表字叫作小明,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了。姜维隐约觉得,此人能够拥有如此谐趣的称谓,肯定是个奇伟之士。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