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铠甲勇士灵兔 > 太宗篇其三•斩月

太宗篇其三•斩月

    “唉……这镇魔塔,终于又成阿法斯号也!”

    金看着眼前伫立的阿法斯号,心中不免兴奋,自资善大夫姚广孝找到他们,劳顿七年有余,事成之后朱棣赐予三人黄金百两,以安晚年,而李家身上的怪物因姚广孝之秘法也被驱逐,虽然可以在中原也过上富足的好日子,但金心里难免有些落寞,他们三人并无名分,也不知日后各自去往何处。

    杨似乎看出金心中有些不舍多年的情谊,凑上前去问道:“老金,汝之后可有移居之京城打算?”

    “京城?我可听说京城商贾众多,也不知万岁爷给这百两黄金,够不够我在那快活的!”

    “不管你怎么想,我想带李妹去天津,李妹奔走半生,避人而活,总该去享受一下。”

    “你且问过李妹子乎?”

    “未曾,但我知之,她定是愿意的。”

    “我倒是想回漠北,再看看祖先出生的地方,但如今这世道,只怕是难矣。”

    “若是所思,则以行践,汝莫非忘了刑天所传之意能原理耶?”

    二人对笑,金率先开口道:“如此你二人多加保重,待我回来,必去拜访。”

    “嗯,我打算去天津开家食肆,要学会生活,总要从品尝美食开始。”

    “确是如此。”

    “若是归来大明,就来天津寻我二人罢。”

    “一定。”

    “老衲此番是否打扰到你二人了?”

    姚广孝插入二人的对话,二人见姚广孝来,急忙回道未曾。

    “我寻得日月星三奇之人,汝等好生教之,待他三人掌握之后,汇报与我,汝等便可离去。”

    “资善大夫为我等谋得如此回报,我等自当全力以赴。”

    姚广孝听罢,方想回复,便咳嗽起来,二人连忙招呼,生怕怠慢姚广孝,动静惊动了一旁的李,连忙将身旁的水袋拿来递与姚广孝。

    姚广孝饮罢凉水,又咳嗽少时才开始运气:“老衲亦浪费汝三人八载春秋,请勿要怪罪老衲,还望卿等勉励授之。”

    “我等定不负资善大夫所托!”

    姚广孝伸出手来示意众人免礼,而后看向李:“小妮子,今后可活得自由些,若是担心,可问他二人可有愿意带上汝者,一共去也。”

    杨随即问道:“李妹可愿意么?与我一同去天津?”

    “我……”

    李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口,杨又说道:“我等相聚此地七年有余,情谊深厚,自不会辜负了你,我不忍你再孤身一人,眼下时日尚早,妹妹可细细思之。”

    姚广孝看出李内心挣扎,便出言道:“老衲见汝姐妹关系甚好,同去天津亦好有个照应,老衲以为此议甚善也。”

    “容我再思之……”

    李看着热情的杨,心里似乎有了答案,但还未踏过心中的坎。

    “少师啊……”

    纵使为姚广孝寻遍名医,姚广孝病重也不见得好转,朱棣在庆寿寺看着卧病在床的姚广孝,对他说道:“是朕不好,不该要你如此辛劳,朕有愧于汝啊……”

    “陛下不必如此自责,生死有命,自有天定,倒是陛下杀孽太重,须要小心……”

    “少师,汝且安心,待朕再为你找几个名医……”

    不等朱棣说完,姚广孝将手放在朱棣手上:“陛下不必如此,陛下赐我金唾壶便已知足矣,此物可值不少银子也……”

    “少师要卖便卖,少师若是想要银子朕便大开国库与你取来……朕,朕……”

    看着逐渐虚弱还要打趣安慰自己的姚广孝,朱棣一时竟也忍不住抽泣起来,握紧了姚广孝方才放上的手。

    姚广孝轻叹一声,谓朱棣道:“陛下……臣这一生,也未曾做过几件善事,有此下场并不奇怪,陛下是九五之尊,莫要被他人看到如此狼狈之模样……”

    朱棣连忙应道:“嗯……朕知之,此间只吾二人,无人可以窥见……”

    朱棣正伤心处,气短不顺,姚广孝趁机问道:“陛下……臣尝请陛下赦免浦洽……陛下当不可再为难他也……”

    “朕不为难,少师且宽心,朕还等少师与我饮马塞北……还等少师为朕再征鞑靼出谋划策……”

    “陛下……”

    “朕在,少师请说。”

    “陛下且暂缓北征……让大明百姓……让太子爷亦多歇息歇息罢……”

    “善……朕先不打了,朕听你的……”

    “陛下啊……臣有些乏了……”

    “朕命你打起精神,打起精神来,朕还要与你煮酒对歌呢……朕还要……”

    “陛下……”

    “嗯……”

    “陛下日后且要小心……我等送回镇魔塔之事务只怕还有余波……陛下当多加小心……”

    “朕知道……朕知道……”

    “陛下……当多加勤政……切记勤政……不要为臣这点小事荒废了政务,还有……陛下切记小心……”

    “少师……少师?少师!少师啊!少师……”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次日朝上,朱棣未曾到场,反是圣旨降下:“少师病逝,朕命废朝二日以追思少师,以僧人礼葬……”

    “这……”

    朝堂上众人议论,朱瞻基看看圣旨,然后回头看了看自己的父亲,朱高炽也一脸的不可置信,四顾之下也看向了朱瞻基,父子二人从对方的眼睛里读出了想要表达的东西。

    “陛下,太子、太孙求见。”

    “告知他二人,即言朕不见。”

    “陛下……”

    “朕说不见就是不见。”

    下人刚想再说,却发现一直胖手已经拦住自己。

    侧身看去,朱高炽和朱瞻基依然自顾自的进来了,朱瞻基对其摇了摇头,下人心领神会:“既如此,告退。”

    “去吧。”

    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在朱棣身后看着他,还有朱棣身旁一张又一张写废了的纸。

    朱瞻基眼睛一撇,看向地上的文字,笔力不稳,多有涂改,但可以知道这是朱棣给姚广孝写的神道碑文。

    不知多久,朱棣突然开口道:“看了这么久了,要是不嫌累的话,就来帮我写罢。”

    此言一出,竟一时间吓到了朱高炽,朱高炽连连口吃不知要说什么,倒是朱瞻基这小子开口道:“爷爷,这资善大夫的神道碑若是我等来写,岂不掉了资善大夫的脸面,还须得爷爷亲自写下。”

    “那你二人在这干嘛。”

    “我……我……我……”

    “你捋顺了舌头再说,连你儿子都不如。”

    听罢,朱高炽连连深呼吸,不知是因为太过于肥胖导致慌张的时候呼吸不顺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数息过后方开始平稳:“我担心父皇的身子,故来看望父皇。”

    “我无大碍,你二人要是无事就回去罢,否则我就要以刺客论处了。”

    朱瞻基一看就知道朱棣一夜没睡,便回道:“我和父亲本是想来为爷爷想想该如何写碑,既然爷爷不许,那我二人就告退了。”

    说罢,朱瞻基扯了扯父亲的衣角,朱高炽心领神会拱身作揖道:“儿臣就和犬子先回去也。”

    退走不数步,朱棣便叫住二人:“你二人且慢,回来把地上的都捡起来,帮朕看看有何可改进之处,朕要去稍作歇息。”

    “遵命。”

    朕闻商宗得傅岩之叟以佐中兴,汉高用赤松之流以成大业。盖有命世之才者,必能建辅世之功。

    其生也,学足以济时,仁足以泽物,谟谋足以匡国家。其殁也,声名洋溢流芳于后世,耿耿而不磨。盖天之生斯人,岂偶然哉!

    始之隐约,所以善其身。中之达施,所以见诸用。终之清明,所以超其类。

    凡若是者,惟太子少师姚广孝有焉。广孝,苏之长洲人。祖菊山,父妙心,皆积善,母费氏。广孝器宇恢弘,性怀冲澹。初学佛,名道衍。轨行峻严,人皆尊仰。潜心内典,得其阃奥。发挥激昂,广博敷畅,波澜老成,大振宗风。旁通于儒,至诸子百家之言,无不贯穿。故其文章闳丽,诗律高简,皆超绝尘俗。虽文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为不及。

    然蕴蓄至道,而人莫窥其底里。洪武十五年,僧宗泐举至京师。朕皇考太祖高皇帝一见异之,命住持庆寿寺,事朕藩邸。每进见论说,勤勤恳恳,无非有道之言。退察其所以,坚确有守,精纯无疵,朕益重之。

    及皇考宾天,奸臣擅命,变更旧章,构为祸乱,危迫朕躬。

    朕惟宗社至重,匡救之责,实有所在。广孝于时,识进退存亡之理,明安危祸福之机,先几效谋,言无不合。出入左右帷幄之间,启沃良多,虽古之明智,莫能过也。

    内难既平,社稷尊奠安,深惟天之所以佑我国家,而辅成大勋,若广孝者,实有赖焉。乃召至京师,命易今名,特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既又锡之诰命,祖考皆追封资善大夫,妣皆追封夫人。广孝之为宫僚,从容渐渍,忠言匡辅,虽老益尽其心。朕命儒臣纂修皇考《太祖高皇帝实录》,广孝为监修官,躬自校阅,克勤所事。尝归吴中,以所赐金帛悉散之宗族乡人。其平生乐善好施,天性然也。永乐十六年三月,来朝于BJ,仍居庆寿寺。朕往视之,与语极欢。至二十八日,召诸门人,告以去期,即敛趺端坐而逝,享年八十有四。

    朕闻之,哀悼不胜,辍视朝二日,命有司为治丧葬,追封荣国公,谥恭靖,赠以勋号。百司官僚,暨畿甸士庶,远迩倾赴,肩摩踵接,填郭溢衢。虽武夫悍卒,闾巷妇女,莫不赞叹嗟咨,瞻拜敬礼,惟恐弗及。凡七日,仪形如生,异香不散。卜地于西山,砻石建塔。四月六日发引,灵风飘洒,法云旋绕。以火浴之,心舌牙不坏,坚如金石,得舍利皆五色。其所养者深矣。于六月十八日遂葬焉。呜呼,广孝德备始终,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泽被生民。

    故曰有命世之才者,必能建辅世之功。若斯人者,使其栖栖于草野之中,不遇其时,以辅佐兴王之运,则亦安能播声光于宇宙,垂功名于竹帛哉!况死生之际亦大矣,广孝能预烛于事而不惑,其有所见也。眷惟耆艾,深切朕怀。乃揭其功德不可泯者,勒之金石,以诏来世。

    铭曰:天生哲人,辅我国家。有猷有为,厥德孔嘉。蚤从于佛,潜养器识。洞烛古今,幽微莫测。弘济于艰,画若断金。内难既平,克享天心。

    崇德报功,位隆师臣。翊善弘化,正笏垂绅。端居养素,寿考惟祺。翩然而来,人莫我知。翛然而逝,俨乎容仪。克全五福,自天佑之。衣冠士庶,远迩同趋。填咽都市,瞻拜嗟咨。民夫具瞻,谁其蓍龟。西山之丘,神气所钟。冈峦回环,磅礴冲融。妥灵于兹,永固厥封。精英上腾,五色弥空。琢玉示辞,乃敕臣工。于千万年,流光无穷。

    “……追赠姚广孝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钦此!”

    随着一声闷响,手掌拍击的声音响彻朝堂,众人皆脸色严峻。

    “今年春正月甲申,阿鲁台部又来犯我山西大同、开平,朕意征兵于京,再征漠北!”

    朝堂上对此各执一词,朱高炽与三杨为首进言:“陛下,我大明去年已伐鞑靼,今番就修整城郭,安抚百姓,就不要劳民伤财,且去年鞑靼已经受降,今番入冬,鞑靼部或有苦衷,且今年多征其财宝,以补此次损失则已。”

    有的也觉得这次草原上的部族太过狂妄:“陛下!鞑靼部去年才率部投降,受赐姓名为金忠,封为忠勇王,如今又犯我大明境界,如此鞑虏蛮夷俱是狼子野心!若不除之,则仍是大明心头大患!”

    “要我说,我们就该知道为什么他们总是劫掠,找到根源,这样才能一劳永逸。”

    “依我看,尔等俱是些腐儒!只知避战保和,唯有将这群蛮夷斩尽杀绝方可保我大明安稳!”

    “汝是说太子是腐儒?”

    “太子就算不是腐儒也要被尔等带坏!”

    面对嘈杂的朝堂,朱棣心中已有定论:“诸君且休!朕心意已决,传朕敕命,边将整兵俟命,徵发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西宁、巩昌、洮、岷各卫兵,期三月会BJ及宣府!杨士奇、朱高炽监国,朕要再伐漠北!”

    “这……父皇!”

    朱高炽一声大叫,朝堂再度平静下来:“儿臣知父皇身体抱恙,此番就不要北征了吧!”

    “朕若不伐,朕死后汝等就会北伐么!北境蛮夷不除,终是我大明祸患!”

    “儿臣并非此意!儿臣的意思是父皇当修养身体,待疾病痊愈,再图北伐!”

    “且休!想图朕性命之人何其多也!去年五月之事汝就忘也?朕意已决!汝监国即可,休要复言!”

    “儿臣……遵命。”

    朱高炽接下任务后担忧地看着朱棣,心中不安,父亲英勇的身姿一直是朱高炽所仰慕的,但父亲如今一次次的北伐,朱高炽不懂,明明父亲的北伐已经击溃了北元,而今正是卸甲止戈,教化草原部族,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问题的时候,父亲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朱高炽觉得父亲从姚广孝死后逐渐开始在有些地方陌生起来,但他也说不准是什么地方,或许是父亲日益膨胀的虚荣心?还是父亲身上的顽疾已重?

    朱高炽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一次,朱棣北征的欲望无比强烈,朱高炽只是很努力地把父亲的样子记在脑中,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他就是在很努力地记下父亲的模样。

    朱棣吩咐完事宜,转头看见盯着自己的朱高炽,朱棣的眼中多了一分说不清的滋味,朱棣闭上微张的嘴,对朱高炽点了点头。

    朱高炽记住了父亲的眼神,朝着父亲点头回应。

    “就如此,拉弓……”

    不等说完,一发箭矢已飞出弓弦,直入树桩。

    “是如此么?父亲。”

    和当年是如此相似却又不同……仰望着父亲脸庞的儿子,和目视着儿子的父亲。

    “当是如此!我儿竟如此聪慧!”

    有多久没有如此大笑了呢……

    朱高炽和朱棣都在如此想着,朱棣在儿子面前也是不苟言笑的人,尤其是近年来,朱棣脾气无常,更是少有笑颜。

    “小子,努力,世子多病。”

    朱棣想着自己曾说过的话,看着眼前的地图,暗自沉思。

    “此为何处?”

    “回陛下,乃答兰纳木儿河也。”

    “可有鞑靼踪迹?”

    “未曾发现。”

    “怪也!”

    听罢,朱棣立马回身叫到:“呈上地图!”

    “陛下?”

    失神的朱棣被叫回,他重新整理了一下思绪:“尔等再搜山谷三百里!定要找出鞑靼踪迹!”

    “是!”

    且表众人领命不提。

    “那就是你的叔叔,明朝的永乐皇帝?”还在衣服里的路法问着朱允炆。

    “是也,其人善战,太祖二十三年时,就曾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他节制,以出征漠北,后其率众出古北口,同晋王讨乃儿不花,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适逢大雪,晋王与诸将欲待雪止,怯不敢进,燕王以为天降大雪,敌必不知明军将至,应当乘雪倍道速进,趋迤都山,隔沙而持,遣部观童以旧识劝降之,此时明军已破元党,乃儿不花欲乘马走之,观童于是言为燕王之军,说与同降,至军,设酒宴款待,乃率部众及马驼牛羊而降之,燕王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其与晋王节制沿边士马,其威名大振。”

    “你还叫他燕王?”库拉对此不解,继续问道:“难道靖难之仇你不想报了吗?”

    “此乃我大明家事,是我私仇,燕王是我叔叔,又治得大明强盛,我尊他一声燕王又有何不可呢?”

    “那这天下,你是要还是不要。”

    路法似乎察觉了什么,问着朱允炆。

    “自然是要的,这是我应得之物,只是治国兵戎多有长短,学习一下燕王之手段,不免我夺回帝位之后有所作为。”

    “陛下,我等率众入山谷搜三百余里,仍不见鞑靼踪迹,如今将士俱疲,该当如何?”

    “进驻答兰纳木儿河上。”

    “陛下,臣等方自白邙山而还,仍不见鞑靼踪迹。”

    “继续搜。”

    “陛下,自我等进驻河上,已逾两日,我军粮草已经不足,无法再继续搜寻也!”

    “啧,传令!今日修整,明日班师!”

    “你是希望朱棣就这样被慢慢毒死,还是你亲手去了结了他的性命呢?”

    路法问道潜入朱棣军中的朱允炆,朱允炆只是淡淡地应了路法一句:“如果可以,我确是想要亲手杀掉燕王。”

    “那就伺机而动吧。”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夜,榆木川

    “燕王,可还记得我否?”

    朱棣闻声,立马攥紧拳头,大问何人,试图惊扰账外守卫,随即转目视,赫然发现是朱允炆。

    朱棣震惊之余只从嘴里挤出三个字:“大侄子?”

    “可不止朱允炆。”

    一个女声响起,朱棣惊慌地看去,发现一个怪物突然出现在营帐角落。

    “你可还记得么?我那五十多个兄弟,都因为你和姚广孝被送回阿瑞斯,现在只怕是性命已失!”

    库拉说完,朱棣应道:“莫非汝等是要朕偿命?”

    此时路法从朱允炆身上脱离,对朱棣说道:“那不然呢?”

    朱棣虽是戎马一生,但却也未曾见过如此场面,难免心惊胆战,但经验在身,朱棣尝试寻找机会,开始与路法三人周旋:“汝等就是杀了朕,也改变不了,不如与朕说说愿望,朕可试着与汝等实现。”

    “那好,我便直说了,你遣郑和胡濙除了寻找朱允炆之外,还有一样我要的东西。”

    “汝所谓何物?”

    “不要装傻,姚广孝与你说过的,修罗铠甲。”

    辛卯,崩,年六十有五。

    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

    ——《明史·本纪第七·成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