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狂潮! > 太空实验(下)

太空实验(下)

    “欢迎你加入我们,吴女士。”金发碧眼的安妮用熟练的普通话,热情地与吴森打招呼,“我是来自NASA的安妮·惠特森。在接下来为期5个月的训练中,负责大家的基础理论训练和失重训练。这位是来自俄……”

    “安德烈·波利亚科夫,负责大家的体能训练和超重耐力训练。”

    一旁的俄罗斯壮汉抢过安妮话头,自我介绍起来,他好像不太喜欢安妮这位金发碧眼的搭档,而且他不会中文,吴森只能通过翻译耳机,听明白安德烈说的话。

    吴森感觉如果自己用英文跟两位教练打招呼,会显得对安德烈非常不礼貌,可自己的俄文又非常烂,索性便用自己的母语向二位教练问好:

    “哦!两位教练好,我没有什么基础,以后有劳二位了。”

    “滋……滋……滋……亲爱的,吴女士。可千万不要这么说,否则安德烈先生一定会用地狱里最痛苦的方式折磨我们。”安东尼·德布罗意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法语调侃道,“就算你们这些年轻人承受的起,也还是要顾及一下我这45岁的身体吧!”

    吴森猜出了这位法国人是谁,连忙招呼道:

    “您一定是尊敬的德布罗意先生吧?幸亏幸会!”

    “不不不!这里称得上尊敬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本次太空实验的发起者,您的丈夫,林嘉铭先生。”

    安东尼一边说,一边推搡着林嘉铭上前拥抱妻子,他们二人动作的亲密程度,远胜于他和同事杨培琛,仿佛是很多年的老朋友。在安东尼的带动下,安妮和杨培琛也开始起哄,就连一板一眼的安德烈此刻也默认着眼前的一切,只是站在原地默不作声而已。林嘉铭在众人的鼓舞下,上前一把将吴森拥入怀中,并在她耳边轻声低语:

    “你怎么也来趟这趟浑水了?”

    吴森低声回复:

    “我说过啊!你去,我也去。”

    ……

    吴森不仅在安德烈地狱般的训练中以稳定的成绩垫底,在安妮的太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也长期保持着倒数第一的稳定成绩。在一次天体测距的学习中,一向温柔的安妮终于对怎么教都教不会的吴森发了火,她说道:

    “哎!这样吧!我教你一个绝招,如果你上天后,实在不知道怎么弄,就大声喊‘老公,这个怎么弄’,他比我们每个人都聪明!”

    安德烈就没安妮那么温柔了,他与安妮相左的训练方式,仿佛是在与其争夺船长的位置一样。在一次负重20公斤的夜间体能训练中,吴森几乎快把胆汁呕出来,安德烈也只是给了她三分钟的休息时间,然后便拿着教鞭,赶着她继续前进。那次训练回来后,吴森的脚底板磨出了许多血泡,林嘉铭一边帮她处理脚底板的血泡,一边安慰吴森道:

    “你也别怪二安狠心,理论知识不好,我可以教你。可如果体力跟不上,在太空上就很危险了。二安对你严厉,那是对你上天后的安全负责。我现在给你搽的这药,还是二安特地给我,让我给你处理伤口的呢。”

    吴森不服气地犟嘴道:

    “那大安呢?还没跑出去一公里,我就看不到他人了。二安怎么不管大安呢?”

    “你别看安东尼先生平时懒散,他的体能可好着呢。俯卧撑比杨培琛做的都多。他就那么个习惯,平时在大家面前懒懒散散,表现出一副纨绔子弟的样子,私下里是个极度自律的人。”

    “哎!我还是喜欢小安姐姐,就她最温柔。”

    “那行啊!那你就按照她的极限体能20公里,使劲儿练呗!”

    “你这个坏蛋!”

    ……

    跟吴森哭天喊地的地狱式训练相比,在五国的群策群力下,飞船的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可谓是进展神速。因为技术共通,NASA和RKA,均毫无保留地拿出了自己航天飞机的全部技术,这使得此次太空实验的载具以航天飞机为基础外形进行设计。最终仅历时4个月,“火种号”太空实验飞船在明昌发射基地,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最后的垂直总装和测试。

    初夏,海南的空气中早已充满了令人焦躁的热浪,身着厚重宇航服的6人小队,在接受完五国代表的集中检阅后,一头钻进了飞船。在过去无数次模拟升空训练中,吴森的身体已经习惯了超重的感觉,但这次是踏上真实的飞船,她的内心除了激动以外,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许恐惧。

    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指令,“火种号”被一条巨大的火舌顺利送上太空,飞船在花了180分钟绕地球轨道运行两周后,便朝着南大西洋上空的范艾伦辐射带的方向飞了过去。

    吴森、林嘉铭、安东尼以及杨培琛四人,初入太空的兴奋持续了2周左右的时间后,便被这连续两周的一无所获,磨灭得一干二净。分布在“火种号”多个部位的高能探测器,没有捕捉到一星半点儿正物质和反物质湮灭时所产生的高能光子,就更别提发现比常规衰变背景浓度高的反物质粒子聚集区了。装载在“火种号”上,用于俘获反物质粒子作业的穿梭机,更是一次都没有出过勤。

    毫无波澜的探测工作持续到第三个月时,已经连两位飞行员都不好意思将“火种号”开往“蓝色信鸽号”空间站,进行燃料、食物和氧气的补给了。面对众人的灰心丧气,吴森曾多次强撑起精神为大家打气,例如“欢迎来到和平实业的‘蓝色信鸽号’空间站。”“我是‘保卫者计划’和平实业总务,今天我特批,大家可以随意取用‘蓝色信鸽号’上的所有物资。”“只可惜没有啤酒和烧烤,不然可以办个大轰趴。”“下次得让地面上的人送个蛋糕上来,为小安小姐庆祝生日才行。”

    只可惜这些打气的话,没能让探测器屏幕上那条平稳的直线,激起一点点的波动,更没能拖延住时间的流逝。转眼间,时间进入到“火种号”升空后第三个月的最后一周。按照原定计划,如果这一周实验还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二安和小安就要开着“火种号”返回大气层,送大家回家了。“粒子束核心”发动机方案也将在此时宣告失败,五国将开始就其他发动机方案,展开新一轮的探索。

    转机出现在东八区时间凌晨03:12。因为飞船是在明昌发射的,六名宇航员都习惯性按照东八区的作息时间工作,那一晚除了留下大安持续观察探测器,其他人都去睡觉了。其中一台当时正对准北太平洋上空的探测器的监测线,只是像微风拂过平静的湖面一样,稍稍动了一下而已,便被敏锐的大安捕捉到了。起初他以为,这只是高能粒子的辐射波超过了阈值,对探测器起了细微的反应而已。也许是因为无聊,也有可能是源于一名科学家的直觉,大安将所有探测器都对准了那个产生微妙波动的点,一场反物质的烟花盛宴第一次展现在了人类的面前。

    六台探测器的监控线精准地同步跳起幅度相同的“波动舞蹈”,序曲是持续了3分钟左右的微微波动,这三分钟的微微波动刚开始,大安就兴奋地叫起所有人,与他共同观赏;然后是首章,波动高差被慢慢拉大,同样持续了3分钟左右;接下来就是最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刻了,监控线的波动堪比群魔乱舞般疯狂地跳动着。吴森只是在理论培训上大概知道这条监控线是干什么的,但她无法从林嘉铭、大安和杨培琛三位科学家的视角体会到,这些群魔乱舞般疯狂跳动的线条代表着什么。看着这些飞舞的线条,杨培琛第一个发出声音:

    “这种程度的湮灭反应,我们能用肉眼看到吗?”

    说着话,杨培琛立刻往飞船舷窗处漂过去,试图通过肉眼观看这场正、反物质粒子湮灭的盛宴。

    林嘉铭则冷静地盯着这些飞舞的线条,嘴巴里幽幽地说:

    “老杨,别白费力气了!湮灭的产物是以接近光速运动的,肉眼是捕捉不到的。”

    作为第一个发现范艾伦辐射带正、反物质粒子湮灭现象的人类,大安也紧盯着那些飞舞的线条,只是他在表现出惊讶之余,更多了几分冷静的判断,他说道:

    “肉眼不行,但我们的高能电磁阱应该可以。地球上多个强子研究机构已经在反粒子研究领域验证了这一点。”

    “安妮小姐、安德烈先生,你们能够从探测器的焦点,判断出我们距离湮灭反应现场有多远吗?”林嘉铭激动地喊道。

    小安小姐的提前量打得很足,在众人惊讶地看着那些飞舞的线条时,她已经在做测距工作了。面对林嘉铭的疑问,她一刻也没有迟疑的回答道:

    “大概3000公里。”

    “飞过去大概需要多久?”林嘉铭的声音仍旧激动着。

    这次回答的是二安:

    “在目前行驶方向和速度的基础上,减速、转向和再加速,大概需要……”

    “15分钟左右。”小安抢话道。

    “不!俄罗斯人只需要10分钟。”

    二安的火爆让众人顿时信心倍增。

    “那我们就全速飞过去。”

    林嘉铭一声令下,所有人迅速飘动了起来。二安和小安以最快的速度回到正、副驾驶座上。与此同时,二安向众人大声喊道:

    “飞船马上要经历一个60°左右的大转弯,大家把安全带系好了!乌拉……”

    二安一声“乌拉”怒吼后,众人根本还没感受到飞船的减速,便被转弯造成的巨大离心力给死死的按在座位上。等到飞船进入直线飞行状态后,林嘉铭安排起了下一步工作。

    “安妮小姐,如果你现在腾得出时间的话,请你立刻进行穿梭机出舱作业的准备工作。”

    “收到,林博士。”

    “老杨,你留下来继续观测那些飞舞的线条,并做三重备份的记录。”

    “明白!”

    “安东尼!你、我现在就做好进入穿梭机作业的准备,到指定地点后,马上开始反物质粒子的俘获作业。”

    “收到!就等这一天呢!”大安一边解开安全带做着准备工作,一边不忘调侃坐在一旁不知所措的吴森,“亲爱的吴女士,一定要记好今天是几月几日,因为今天是人类航天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天。这不可亚于阿姆斯特朗登录月球后,迈出的人类第一步呢。”

    疯狂舞动的线条持续了9分15秒后开始衰减,“火种号”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抵达正、反物质粒子湮灭场附近的。众人听见杨培琛在无线电中焦急地喊着“大家快,湮灭反应开始衰减了”,心中都在祈祷这次俘获作业能够顺利进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