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长道歌 > 第三十一章 古道

第三十一章 古道

    “...”铜环撞门,无论发出怎样的声音,曹萧落感觉都能接受,可是偏偏没有发出任何声响,怎么回事?不信邪的加大力度继续叩击。

    “吱~”大门从里面打开,门后站着一队人马,领头之人一身宽松长白衫,长发束成道髻,面上无悲无喜,看着曹萧落点了点头,做了个请的手势,然后转身当前走去。曹萧落急忙跟在身后,左右看了一眼,其它人把大门关上之后,就原地打坐休憩。

    跟着前面的道士七拐八绕地走了半天,终于来到一处假山亭中,亭前有水,水中有鱼,鱼儿嬉戏游动好不快活。

    “师尊,人带过来了。”

    “善!”

    带路的道士行礼之后转身离开。

    曹萧落看着静坐亭中盘腿打坐的道士,一身灰色长衫,束着道髻,无悲无喜的脸上挂着一丝好奇之色:“道友因何而来?”

    曹萧落看对方没有起身,也不知道是看不起自己还是此人性子比较淡然,抬手做辑之后,索性也盘腿坐下,双手放于膝:“道长见谅,今日入贵宝地,冒昧而来,是想求见姜公子一面,不知可否?”

    道士闻言表情没有丝毫变化,对曹萧落的问题也没有回复,反而发问:“道友可是懂得众妙门的含义?”

    “众妙门?”

    “道观门口的大门,就是众妙门,道友不知?为何把玩圆环,又为何双手同时叩击?”

    “呃,在下一时好奇,如果有坏了规矩的地方请道长恕罪。”

    “无妨,不知者不罪,但是这样,恐怕道友此生无缘得见会长了。”

    “是有什么说法吗?”

    “缘之一字,无可解答。有缘者,一线之间,无缘者,天地相隔。”

    “缘在门上?”

    “善!”

    虽然不知道对方为什么没直接把自己赶出去,又给了第二次机会,但是曹萧落这次没敢乱开口,闭目沉思起来。

    众妙门的出处,取自《道德经》的首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单从字面理解,就是道不可言,可言的都不算是真正的道,只能算是独属于,某一个体的片面理解。人们常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是每个人心里的坚持和守则,坚持是目标,守则是底线,如果没有共通点,那么是很难真心相交的,也就是现在的人们常说的:“人活于世,知己难寻。”因为知己就是要懂得彼此的道,这是很难的。

    想到此处,对于众妙之门,曹萧落有了自己的初步感触和认知。但是铺首衔圆环何解?这道士让自己做解,缘在门上,门上有环,门上有环?门上?有环?环!问心数遍,一字一想,终于想到其中关隘,可以稍微通畅的给出解释,也比较契合自己的理念。微微一笑,已知自己有所得,心态不自觉发生一些转变,这几天寻寻觅觅,彷徨不安的抑郁之气一时间竟散去不少。

    一旁静观的道士见状微微颔首,并没有出言打扰,依然保持平淡之态。

    “道长,在下心有些许感悟,幼稚小儿,知小言大,请道长听之,如有妄言,还望海涵。”

    “无妨,道在心间,莫可名状,能说一二者已是难得。”

    “黑白双门,寓意虚、实结合,虚实皆由道来,只不过代表了道的两面性,自古以来,道家讲究天下万物皆离不开阴阳规律,阴阳虚实相生相克,阳实可以让人直观的看到万物的表面,阴虚则可以观察事物的本质,但表里如一,表里不一谁真焉?不知!因有无数种变量导致结果未知,所以,阴阳结合虚实相交,就代表了无数种可能性,而道也是变幻莫测,有无数种可能,所以“黑白”既是“虚实”又代表“阴阳”,黑白双门就像支撑道的众妙之门。”

    “初见鸟首铜环,我亦不明其意,众妙之门已是大道通天,那这铺首衔圆环岂不是故弄玄虚?让人费解,可道长有意点拨,那必是有其深意。可是环在门上,其意虽非无解,但是自相矛盾,解释不通。在下只能反其道去理解,环在门上行不通,那门在环上呢?门在环中呢?谁规定,环一定要在门上,我们看到环在门上,也许只是阳实表象,而门在环中才是阴虚本质。顺着门在环中去想,那么《庄子》一文中早有记载: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再结合众妙之门,那么就很明显了,古道会更注重虚的领悟。“是”亦无穷,“非”亦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铺首衔圆环应该称为:莫明环!表面上莫明环与黑白双门互相融入,黑中有白、白中含黑;本质上是为了消除对立,形成道的枢纽。黑白之门在环中,就像门枢纳入圆环中间的空虚处,旋转自如,能顺应各种事物是是非非的无穷变化。此道实乃万般修道之基,哪怕当世无法得长生,但是亦可得道也。”

    “古道会如此做法,不怕世人群起而攻之?灭之而后快吗?并非在下危言耸听,现代社会,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阴阳虚实学说,不是道德经,也不是庄子,鬼谷子,易经,黄帝内经。而是外国人创立的:相对论。这个学说在全世界都是广为流传的,学者专家研究的是其对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道家研究者,我个人认为,相对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万事万物的变化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好坏之别,好与坏是相对的,好的多坏的就少,坏的多好的就少,但是好坏加起来的总量不变,好与坏,只是相对在变化。我认为这才是相对论的牛掰之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却让人无法反驳。而所谓的那些时空引力的理论,四维空间,弯曲时空的概念只是为了研究天体的表象,小道尔。”

    “但是扪心自问,这套观点我们古代先贤几千年前早有著书立传,可是现代人知道的却越来越少,是不是代表着,我们从一个修内的时代变化为了修外的时代。所以,现在的人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喜欢物质带来的即时满足感和爽快感。社会的发展偏离了内,而选择了外,如果是练功,这就是走火入魔,只练外而不练内。可是这一切,依然是天道自然,用天道自然不好解释,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人认识浅薄。那么,用相对论解释,就很简单明了了,相对于受苦受难,当今的大多数人更愿意及时行乐。相对于苦,人们更愿意选择甜,哪怕只是短暂的甜。但是,相对论就是相对而言的,你选择了不去面对苦,选择了获取短暂的甜,那么往后你的苦将会更多,甜则会变少。这就是总量不变,好坏之间相对的变化,世上从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一味享福和一味受苦。”

    曹萧落越说越快,越说越多,说的也越来越乱,最后的感触由来已久,今日终于不吐不快。

    “相对论对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做出了具象概括。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你认为的只是相对于你而言,并不能绝对化。”道士悠悠开口。

    “哦,道长也知道相对论?”

    “我只是打扮传统,不是思想固步自封。当今的社会对于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具象化,虽然和古人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传播上,却是天差地别。古之求道者,在修己身在补不足,更多的是给有相同目标的人一点经验借鉴。而国外之人,更多的是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接受自己的道,妄图以己身定义天道,他们开始的目标可能是好的,但是最终大多数都会误入歧途。流传甚广也只是因为顺应这个时代罢了,并不涉及谁对谁错。”

    “道长所言有理,外国的人确实更注重的是利益收益,本质内核关心甚少。”

    “今日相谈甚欢,天色不早,道友请。”

    这是下逐客令了?相谈甚欢?那倒是说行不行呀,给个准信啊。

    “呃,既然如此,那么在下也就不便打扰了。只是...只是不知在下所求,道长是应允了还是?”

    “...”道士点了点头,闭目不再开口。

    曹萧落开始还想互留个联系方式什么的,转念一想,古道会想找自己那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嘛,索性行礼之后就离开了。

    身后的道士缓缓睁开双眼,其内有暗波流转,仔细地盯着曹萧落远去的背影,低声呢喃:“不管你是不是他,我会帮你一次。通关了,有所求必有所应。”

    曹萧落的身影彻底消失不见,道士看着面前的水池开口说道:“帮我联系会长,立刻。”

    相距道士几百米外站着引路的那位白色长衫的道士,俩人相距几百米,但是这位白色长衫的道士等对方话落,立即弯腰回话:“不知会长是否在国内,我这就想办法联系。”

    “事情紧急,尽快。”

    “明白。”

    两人声音都不大,相距又远,可是不知为何彼此说话彷佛近在咫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