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千年家族:香火不绝 > 第四十六章 仁义之师

第四十六章 仁义之师

    三年后

    欣国九十三年秋

    “昔日,武王召集西土诸友邦,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共同伐纣王,兴仁义之师,讨无德之君。”

    “现在,驰鸣氏肆虐六邦,孤欲效仿武王,盟友邦,讨无德。”

    等了这么多年,七戎之地终于开始主动接纳欣国。

    实力最强的驰鸣氏,想要兼并另外六个山戎部族,这六个部族于是寻求外部力量,希望欣国居中调停。

    很多人只知道,武王曾经带着西土诸友邦一同讨伐纣王,却不知道,这些西土友邦,后来都被周人赶出了西土。

    有些则逃进南山(秦岭),进入不知名处重新建国(蜀国)。

    有些接受周人的分封,迁徙到了南疆,重新繁衍生息。

    还有些干脆跟周人决裂,跑到羌戎之地,跟羌戎诸部生活在一起,成为了西戎的一部分。

    伯聊不仅要效仿武王帅仁义之师盟诸友邦,也要效仿武王的后辈,成王康王的做法,将诸友邦也消化。

    山戎人对欣国的到来很是欢迎,在他们看来,欣国不是来侵略的,是来拯救他们的。

    当他们面对驰鸣氏咄咄逼人的兼并时,欣国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抵御侵略者。

    这,不就是仁义之师吗?

    这,不就是有德之君吗?

    一些原本拒绝跟欣国贸易的部落,也选择与欣国合作。

    欣国出售一些质量较差的武器,换来山戎人的牲畜。

    “月神在上,孤与六王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永世不弃!”

    伯聊没有丝毫看不起这些山戎部落的首领,不仅尊称他们为王,还入乡随俗,也信仰了七戎人的太阳神信仰。

    每个族群信仰里的至高神是不一样的。

    在中原,至高神是上帝/天帝,在荆楚,至高神是太一(东皇太一),在东夷,原本的至高神是太阳神,不过东夷人在商周几百年东征的影响下,也开始信仰上帝/天帝。

    这些生活在七戎之地的山戎人,他们的至高神是月神。

    在他们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里,天地之间本来空无一物,后来月亮女神创造了太阳,之后,月亮女神又跟太阳生育出了世间万物,其中就包括人类,而他们就是世界上最早一批被月亮女神生下来的人类。

    山戎人比东夷人呃概念还要笼统。

    东夷人内部起码还有共同的神话信仰个文明特征,山戎人内部非常割裂。

    中原人将所有生活在山上的族群,统称为山戎人。

    因此,哪怕你原本是周人,只要跑到山里繁衍生息,过上几十年,你的后代就会被称之为山戎人。

    他们有的信仰上帝,有的信仰太阳神,有的信仰风神、雷神、水神、火神、月神、森林之神、高山之神、不知名邪神,等等。

    一个奴隶被山戎人推到祭祀石坛上,剖开胸膛小腹,取出五脏六腑,碾成肉酱。

    “欣王,请与我们一同分享月神赏赐的美食,这样就能受到月神的庇佑。”

    伯聊在这些山戎人面前以王互称,但是在其他诸侯以及周天子面前,自然是不敢如此。

    这样主要是为了拉进与山戎人的关系,方便欣国更好地蚕食七戎人。

    伯聊皱了皱眉,但还是忍着恶心,把这些肉酱吃进肚子,还露出一副很享受的姿态,对月身感恩:“至高无上的月之女神,感谢您的恩赐。”

    “征讨驰鸣,共分其族!”

    伯聊与六王订下盟约,一同讨伐实力最强的驰鸣氏,战后,驰鸣氏的人口土地牲畜财富,由七王一同瓜分。

    在交流的过程中,伯聊的妾“戎姒”充当了翻译。

    “戎姒”就是当年那个被伯聊俘虏的山戎少女。

    七戎之地的山戎,自称夏后氏苗裔,故而,伯聊白给少女取名“戎姒”,也就是七戎之地一个姓姒的女人。

    七戎人自称自己是夏后氏(帝禹、大禹)的后裔,可信度很难说有多少。

    毕竟,周文王姬昌也曾经自称周人是夏后氏的后裔,还给自己氏族编撰了从夏后氏到古公亶父时代的族谱,甚至连西戎人和羌人里面也有很多氏族自称自己是夏后氏的后裔。

    自从夏后氏被商汤取代,天下人人都是夏后氏后裔。

    与此同时

    驰鸣氏

    “可恨!”

    “他们竟然勾结欣人,当真可恨!”

    “引狼入室!这是引狼入室!先祖不会原谅他们!”

    驰鸣氏的首领得知伯聊与六王歃血为盟的事情后,非常愤怒。

    七戎人有这共同的祖先,原本是同一个氏族,只是几百年下来,分成了七个氏族。

    他痛骂着其余六个氏族勾结欣国,却忘记了他自己才是第一个勾结欣国的氏族。

    当其他氏族都还稍微有点底线,不愿意跟欣人合作时,驰鸣氏第一个与欣人合作。

    靠着与欣人合作,从欣人那里购买武器和盐,驰鸣氏才能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拥有统一七戎的实力。

    如今,其他六个氏族为了自保,不得不与欣国合作,驰鸣氏这个第一个与欣国合作的氏族,反而成为了欣国第一个要消灭的目标。

    “有德伐无德,仁义讨无道,呵呵。”

    驰鸣氏冷笑着,攥紧拳头,思考着退敌之法。

    站在另外六个氏族的角度,伯聊还真的就是“有德伐无德,仁义讨无道”,因为伯聊没有欺凌弱小,反而帮助弱小的氏族抵御强大氏族的侵略。

    驰鸣效仿夏桀商纣,以霸道行事,伯聊效仿商汤周武,以王道行事。

    王道不是苻坚那种妇人之仁,而是要建立一个让大多数卷入其中的势力都感到满意的利益分配,并且,他们支持自己的利益,就等于变相支持你。

    武王伐纣,开出来的条件让大多数人都满意。

    有时候,王道杀人的数量,并不一定比霸道少。

    但是,霸道之术,大多数人只能是口服心不服,王道之术,大多数人心里也都满意。

    “倘若天下人支持自己的利益,就等于支持你的利益,这便做到了王道,你将得道者多助。”

    “倘若天下人支持自己的利益,就会与你的利益冲突,这便是无道,你将失道者寡助。”

    这是欣圣公一直教导伯聊呃道理。

    人们只会支持自己的利益,所以,要让自己的利益与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致,绑定在一起,这样,人们支持他们自己的利益时,就会变相第支持你的利益,那么,你就进入了得道者多助呃状态。

    欣圣公不止一次拿武王伐纣来当教材。

    “推翻纣王,武王将会获得利益,成为天下共主,推翻纣王,殷商贵族也会获得利益,拥有人祭的自由。”

    “所以,这个时候,武王与众人的利益一致,所以武王是王道,因此他得道者多助。”

    “相反,纣王想要维护王权,削弱殷商贵族们的权力,在保王朝和保王权的选择中,他选择了保王权。”

    “他的利益与众人的利益不一致,所以他失道者寡助,被天下人抛弃。”

    如今,这样的教导被伯聊运用到了七戎之地,

    族灭驰鸣氏,对欣国有利,对六大氏族也有利,伯聊与六大氏族的利益是一致的,故而得道者多助。

    (欣)惠王十六年夏,齐秦盟诸侯,共伐我,遂召孟子问策。

    (欣)惠王问孟子曰:天下盟齐与秦,而厌寡人,何也?

    (孟)子曰:王之先祖(欣)武公伐戎,戎民皆相助,戎民助武公而不助驰鸣氏,何也?得道者多助,失者道寡助。王法先祖,则天下皆助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