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我不是一个太会讲故事的人,更觉得提笔写字是个很枯燥无聊的事。

    直到不久前一个亲人去世,我去火葬场送行,陪灵一晚。

    北方的冬天很冷,我在火葬场里边对着清冷的夜空,忽感岁月蹉跎,时光如白驹过隙。

    人到中年,庸庸碌碌,不胜唏嘘。

    那晚,我忽然想起看前些年新闻报道,山西一个修造华丽的古墓出土重现于世。

    很奇怪墓中并无棺椁,墓门上写着的一句话:

    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于是决定一定要写本书,无聊了还可以翻着看看。

    别等着老了或者百年之后,一点回忆和人世间来过的痕迹都没有。

    我没有能力改变和娱乐他人,我可以改变和娱乐自己。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什么?

    并没有人说的多清楚,并不都是鲜衣怒马,刀光剑影。

    可能各个行业里都有自己的江湖。

    这本书是写一个百年前晚清时期古董行里的江湖。

    这些故事是我小时候太公讲给我听的,所以记忆颇深。

    无聊之余,就整理了一下,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给自己留点记忆。

    那时候,天还很蓝,车马却也并不慢了。

    洋人的坚船利炮已经敲开了晚清的国门,清政府在风雨飘摇之中苟延残喘着,百姓也在辛苦生计中浑浑噩噩忙忙碌碌。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艳阳天。

    六爷躺在揺椅上逗着八哥,他是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家古董店的老板。

    清代的时候北京还被叫做京师顺天府。

    琉璃厂自从明代永乐皇帝烧制琉璃瓦建厂以来,烧制御窑,开始繁荣,这地方到了晚清已经成了北京城最大的古董商聚集地。

    古董这东西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一个行业,我没有做过考察。

    大概从人类诞生开始,人的本性里面就有爱美和猎奇之心,并习惯珍惜旧物。

    人死亡之后大多会佩戴生前的心爱之物陪葬,那时候的财产大概也就是石头,贝壳,珠珠串串之类。

    或者陪葬生前使用的石制工具和武器一起入土,这些东西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出土记录。

    据说最早的“盗墓始祖”是春秋五霸第一霸齐桓公的儿子公子商人,他是为了复仇。

    至于后来那些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记载,都说明很久远之前,至少春秋时期,人类就有挖坟掘墓的传统。

    他们挖了墓,不可能把陪葬的金银珠宝扔掉,这些珍宝只会重新流落人间。

    我想这时候也许收藏陪葬品已经有了一定圈子。

    至于后来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设置摸金校尉,盗墓里之财以充军饷都算小儿科。

    曹操也不可能是盗墓第一人。

    近些年出土记录证明,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人职业盗墓。

    到了晚清的时候,古董行已经非常繁荣。

    真真假假,光怪陆离,各种各样的物件充斥江湖,已经形成很庞大的圈子。

    本书并不是鼓励盗墓,与盗墓也没太大关系。

    写的是那段风雨飘摇历史中一个古董商的成长史,爱恨情仇,家国之变。

    重要讲的是如何在古董行里练就火眼金睛的经历,

    也是讲如何从一个古董小白到富甲一方的故事。

    这不是写的教人如何做梦,这里写的是一个穷小子如何实现梦想的过程。

    三百六十行,古董为王,任何行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我们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历史悠久,希望这里有你喜欢看的,喜欢听的。

    古董行里面很多流传的东西来自地下,而我的故事讲的是在人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