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土木大帝刘阿斗 > 第二十五回 斜谷道主要防泥石流

第二十五回 斜谷道主要防泥石流

    此时听令的都是季汉高级将领,对于此次出征后的规划,还是有所耳闻的,当下听到命令后,都应声称命。

    一听又是自己领军在前,魏延很是得意,先问一句:“丞相将归汉中?”

    诸葛亮道:“待雍益道就,长兴城兴之日,吾自当回成都以辅陛下。”

    雍益大道修完,按各路消息,好像进展还挺快,长兴城建好,照目前这速度,用不了多久,但是丞相用的是“兴”这个字眼,到底什么样子算是兴,那就不好说了。

    魏延暂时中止了脑海里的一些战斗场面。

    诸葛亮开始分派任务:“各军依次回撤,各部携带两日粮草,以备不时之需,途中自有汉中之米可取。各军回撤之时,携运城砖若干,以备斜峪关筑城之用。”

    啊?还要搬砖去斜峪关啊?

    魏延有些乐了:“众位将军,运砖至斜峪关筑大城,实乃国之大事也,关乎国之安危,诸君自当竭力,万不可等闲视之!若斜峪关大城筑就,魏延驻守长兴城,遇魏军大肆来犯,两军相接,兵刀无情,难保延一时有失。延与前军有失,致长兴城陷于敌手,尚有斜峪关城以拒敌于国门外。斜峪坚城存,敌知纵取长兴,亦无能深入汉中,且旦夕皆忧我军骤出反击,亦少略长兴城之意。”

    众人一听,你说的很道理,于是都拱手道:“借君吉言!”

    魏延笑着拱手回礼,突然又发现不对,这借你吉言说的是,我真的就一时马失前蹄,和魏军交战的时候死了?

    王平最先出发,率两千人马和工城中郎将王磊率领的一千专业筑城军士一起,拉着大车,推着小车,背着背篓带着砖先走了,去替换此时正驻守在斜峪关城的廖化所部。

    当天晚上,就有人马将此前运砖的大车小车和背篓拉了回来,于是第二天,前将军袁綝率领五千人马,拉上砖头,接着向汉中撤退,诸葛亮带着长史杨仪,也跟着部队去了斜峪关。

    斜峪关,工城中郎将王磊正指挥众人筑城,见诸葛亮来了,忙迎上来,领着他四处察看。

    诸葛亮见到工程建设有条不紊,心下甚慰,在斜峪关留宿一夜,次日,又和到达斜峪关的将军丁咸所部一起,进入斜谷。

    筑城工作一切顺利,他还要深入斜谷,再视察一下这一段的道路和桥梁建设情况。

    斜谷路段与秦岭山脉另一侧的褒谷路段相比,路程要短了许多,也没有像褒水中段那样绵长的绝壁,不需要建造大跨度的悬索桥来规避,建造一些简单的桥梁就可以通行。

    这一路段,最主要遭受的道路威胁,是要防止山洪暴发泥石流冲毁道路,因此,诸葛亮最关心的,是检视道路的防水害泥害能力。

    路桥中郎将马庆一路陪同,不时向诸葛亮介绍道路情况。

    他指着前方长长的连续梁桥道:“此处路段,前方两侧山体松软,每逢大雨,雨水挟裹大量泥沙顺河而下,形成大片泥泞地。此前为简易道路,逢大雨即需重新清理,现改为连续大跨度高梁桥,足以桥下泄水行泥。”

    诸葛亮看到,这一路段都是建好了一个个比人还高的石桥墩,桥墩两两相隔约有一丈五尺,除了跨越斜水河段那一截,两头的引桥都有一里地之长。

    他点头赞叹道:“凿石为墩,伐木为桥,此皆就地取材,免桥材搬运之苦,路桥短日内即可造就,难得。”

    又指着那些桥孔道:“桥高九尺,墩隔丈五,无水涨桥毁之忧,且辅以日常清淤,可保军民风雨无阻。”

    他又踩踩桥面,那是用附近山林中的大树整棵刨削制成的,便对马庆道:“草木有固土之益,伐木为桥,不可取道路两侧坡上之木。”

    马庆答道:“谨记丞相之命,此间长木,皆为后坡所采,且俱留其根系,或者再发新芽。”

    再往前走,道路便挨着山坡前行,诸葛亮看到,路的靠山一侧,都建有宽深的排水沟,每隔一段距离,在路基之下,还建有一个个的排水孔道与排水沟连通,此时有山水顺着排水孔流出来,再由延长的孔槽注入斜水,没有对路坡形成冲刷。

    道路的路面,路侧的坡基和排水沟,都用水泥糊上了。

    马庆又介绍:“承皇帝圣言,此水泥为简易土法水泥,强度不足以造桥筑坝,亦硬比砂石,且耐水蚀,可保基路面无惧水患。”

    诸葛亮点头,这些他知道,看着那排水沟和排水孔建造和布局,非常合理。

    再往前走,便见到了一处小河顺山势倾注而下注入斜水,一座石拱桥正在紧张的建造之中,而在石拱桥上方位置,有一道旧桥,是在两块山石之上,搭了一段木排供行人通过。

    新路暂到此为止,将军丁咸上前:“丞相。”

    诸葛亮示意他领军前行,自己和卫队留在这里继续视察施工。

    丁咸大军走上了以前的老路,那明显就比新路窄了许多,本来可以两辆马车并行的路面,现在都需要人推着车缓缓小心前行了。

    营桥郎上来参见诸葛亮,顺便介绍这道石拱桥:“丞相,此桥跨度略大,本来要等钢筯运到,扎好桥架以后再填以砂石水泥,但是后面有消息说,钢筯的产能有些供应不够。马将军重新设计,把桥的位置稍微向外移动,加大桥身长度,但改成双拱桥,这样的话,总的过洪量不变,单个桥拱的宽度又可以减少,就可以不用钢筯了,直接垒石头,互相嵌合就可以保证桥体强度了。”

    马庆又接着道:“此桥经此一改,却也增加了工程量,只因位置变动,需两端增设引桥路面,远离了此前适应顺山筑路之计。”

    诸葛亮看了看拱桥,现在的桥墩被设计在支流的中间位置,按道理就增大了支流带来泥石对桥体的冲击危险,但是他们把中间桥墩建成了尖头形,如果遇上山洪暴发带来大石冲撞桥体,肯定会被尖头顶向两侧,桥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他们甚至还在离桥墩尚有七尺之距的位置,又增加了一个尖形石墩,那又先行对桥墩有了一层保障。

    这非常合理啊!虽然增加了施工量,但节约了钢材,保证了进度啊,忙对马庆和那位营桥郎道:“因地制宜,因材施工,此计可嘉!诸君巧思,当予全军共参。”

    又欣赏了一会,诸葛亮还在感叹,杨仪提醒一句:“丞相,天色已晚,宜速赶路,于天黑前抵达五里坡安歇。”

    褒谷和斜谷,其实就是一个山谷就两个出口,褒斜道并不需要翻越秦岭山脊,而是在低处的五里坡相连。

    五里坡,那里也是要加筑关城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