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 第90章 乱成一锅粥!常凯申想当黄雀?

第90章 乱成一锅粥!常凯申想当黄雀?

    沪市的六月中旬,热闹非凡。

    包国维躲在自己的书房之中,当起了“宅男”,正式落笔开始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

    章念月一边努力读书,目标是北平大学,跟上包国维的脚步,一边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女子联合会的壮大之中。

    孔令侃在黄金大剧院里热火朝天,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也开启了人生的新“乐子”。

    这位公子哥从来都是我行我素,不管其他人如何看待。

    文坛那边。

    自从化名“老梅”的作家,在报纸上对迅哥儿开启了炮轰后,各类莫名其妙的指责便纷至沓来。

    因为陈德征的觊觎,他也只能听从包国维的建议,搬到了公共租界之中。

    可近来,迅哥儿完全不理会“老梅”之类的跳梁小丑,将注意力移到了另外一件事情的争论之上。

    迅哥儿的日常便是,一边抱着周海婴,一边在纸张上奋笔疾书。

    至于到底在争论什么?

    除了对于核心问题便是一个,张之平所写出的一篇《丑陋的华夏人》。

    “他们是没有包容的性格自卑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团狗屎,和权势走得越近,脸上的笑容越多。自傲的时候觉得其他人都是狗屎,不屑一顾;变成了一种人格分裂的奇异动物。”

    “‘算了算了"四个字,不知害死了多少人,强调明哲保身,暴君最喜欢、最欣赏的就是明哲保身的人,所以华夏人就越来越堕落萎缩所以需要一个老师或者是一个兄长,来带领他走向繁荣。”

    这篇文章乍一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在文章之中暗藏玄机。

    文章之中,明里暗里将曰本比作华夏的兄长,告诉读者要尊敬兄长,听从兄长的话。

    简直是倒反天罡!这是所有有识之士,不能够容忍的。

    战场上的国仇家恨,尚且不能够得报。

    没有想到反贼竟然打到文坛中来了?

    先生们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以迅哥儿、林玉堂、沈从文还有徐志摩为首的进步文人,哪里看不出这篇文章的狼子野心,纷纷写文章驳斥,要为华夏人争一口气!

    迅哥儿说这篇文章,“此文乃古今叛国作最甚!”

    林玉堂说这篇文章,“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些年以来,文化界某些人对于华夏如今世界地位的偏见。”

    沈从文甚至批驳道:“这乃是投降派的言论,与明末投靠满清的范文程之流是一丘之貉。”

    先生们以笔为刀,以纸为锋刃,在各路报纸上开展了战斗,一度进入到白热化的地步。

    事情的演变,已经不是一个张之平的反贼文章,那么简单了。

    涉及到了长久以来,学界对于今后国家命运的争论。

    多年来的耻辱有目共睹,各地军阀的混战,所导致的民生艰难,所有人也都看在眼里。

    可该如何解决呢?

    将问题抛给常凯申?谁不知道,自从孙先生走后,常凯申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谦卑隐忍的学生了。

    从前的常凯申,甚至还想过追寻布尔什维克的脚步。

    但现在的常凯申,已经彻彻底底是一个军阀,名义上的司令,实际上的土皇帝。

    对于洋人乃至于曰本人,从来都是绥靖的态度。

    以此衍生而出两个派别,“同荣派”和“奋斗派”。

    以张之平为首的所谓同荣派,实际上就是投降派。

    竟然公然写文章宣称,唯有追随曰本人的脚步,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家崛起!

    “比之西方白人来说,曰本人自古便与我们亲近,自唐以来多有交流”

    “如今学界的许多学者,也都是留学于东洋,效仿曰本结成兄弟友谊,甚至可以让先进的曰本人,帮助我们治理国家”

    他们还搬出了岁月史书,说什么效仿前清。

    “明末之时,正是由满清入主中原,才驱逐了如大顺一般的叛军,实现康乾盛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前完全不敢想象的言论,一瞬间都出现在了报纸之上。

    不知有什么力量推动,让此类文章铺满了几乎所有版面。

    当然还有郑孝胥为首的满清遗老遗少们,如同约定好了一般,在各自报纸上发表相关言论。

    “事实可以证明,自我大清陨落以来,这片土地上并没有变得更好,反倒是因为各个乱臣贼子的狼子野心,变得越发糜烂不堪,黎民百姓居无定所,炎黄土地也即将倾覆如今之际,唯有效仿东洋之国,施行君主立宪制度,寻求他们的帮助,遵从我宣统皇帝之领导,方可实现国之富强。”

    “匡扶社稷,已然刻不容缓!”

    “欲强国,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寻求东洋之国协助,除尽家贼,方可见明日之曙光!”

    一时间,各方接连发言,将整个沪市的报刊媒体,变成了一个菜市场。

    而原本在这里,占据了优势地位,理所当然“贩卖”思想的先生们,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袭击。

    前来鸠占鹊巢的,不仅仅有以张之平为首的同荣派,还有满清遗老遗少为首的同建派。

    他们本质上都是殊途同归,将曰本视作实现这一目标的良药。

    披着合作的名号,实际上为了自身利益而卖国!

    来势汹汹!

    双方斗争之下,竟然将整个沪市舆论场打成了一锅粥。

    半路则是杀出一个戴望舒,作为包国维最为忠实的拥趸,他不可能能够忍下这口气。

    戴望舒一头扎进了自己的书房,一边翻阅着包国维往日的作品发言,一边奋笔疾书,势要让这些“投降派”,看一看自己的厉害。

    接连发布五六篇文章,战斗力不可谓不强悍,并且在学生群体的支持之下,得到了极其快速的传播。

    动员起周边学校的学生,对于张之平等人的行径,进行了抗议和驳斥。

    在戴望舒的文章之中,将这些人比作了,“吸血的虫豸”,“炎黄皮下面是倭国的***”。

    言辞不可谓不犀利,但就是这种犀利痛快的比喻,让他获得了广大学生群体的拥护。

    当然,这种事情自然少不了,胡适之。

    但他并非是任何一派,反倒是执笔写出了另外一个言论。

    “我个人认为,完全寻求美利坚国的帮助,才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又有学生骂他乃是美利坚的细作,

    张之平等人也奇怪,怎么出来一个搅局的?当即群起而攻之。

    一时间,胡适之被骂得狗血淋头,黯然退场。

    本以为,这场论战会如同从前一般,仅仅是在报纸上的争论。

    可事态的发展,却完全超乎了他们的预料。

    因为,这其中少了一方的动态。

    国府呢?

    死了吗?

    可要知道,常凯申如今所有的注意力,都专注在北方中原大战的动态,要不然就再关注一番苏区的动态。

    对于这种论断,他根本就不在乎。

    相反,他对于张之平等人,偏向于曰本的言论,甚至还是支持的。

    常凯申在被张学良“教训”之前,对于曰本从来都是绥靖的态度。

    甚至在一年后的事变之后,公然提出了“侈言抗曰者杀无赦”等言论。

    按照如今的时间来说。

    常凯申能够干出这种事情,也是不奇怪的。

    于是,没有国府的掣肘后,张之平和满清遗老遗少们,变得更加猖獗起来。

    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之后。

    坊间竟然出现了很多手抄小报,有神秘人走街串巷,对着下层百姓开展了宣传。

    一时间流言四起。

    传言中,诸如迅哥儿、林玉堂这些出国留学过的大师,皆是外国人派来颠覆华夏的,他们根本就不爱国。

    经过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似乎想要这些大师,身败名裂。

    彻底占领整个舆论场!

    最后甚至连张寿镛先生都看不下去了。

    张寿镛时年五十五岁,祖先乃是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他自己曾经任职过国府政务次长等职务。

    同时,五撒惨案发生之后,张寿镛也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在抗议活动中受伤的学生群体。

    并且为了抗议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带领师生们共同创立了光华大学。

    乃是光华大学的创始人,灵魂人物。

    他在光华大学的学生大会上,一度失态,发出这样的怒斥。

    “这些混蛋,成日里只会在咱们这里兴风作浪,他们当华夏人都是软蛋么!”

    “就算将老夫抓了去,今日也决不能妥协!”

    可没有武力的支持,一切的抗议都成了徒然。

    随着事情的渐渐恶化,大家猛地想起一个人。

    从前嫉恶如仇,一腔热血,战斗力爆表的包秉文,包国维如今去了哪里?

    “听说,秉文他近日闭关了,说是要写出一篇短篇小说,与从前完全不同的那种?我倒是有些期待。”

    杜月笙愁眉苦脸,可说到包国维的时候,脸上意外地露出了笑容。

    “秉文先生是个有才气的,每次都能够带来惊喜。”

    郭泗在旁边拱手说道。

    杜月笙叹了一口气,翻开手边的报纸,感慨说道。

    “如今这世道可不大太平,从前沪市的大师们,竟然被人批驳成了汉女干,简直是倒反天罡!”

    郭泗说道:“这后头有股子势力推波助澜。”

    杜月笙没有回答是不是,转而询问了另外一个问题,指着报纸上的一个名字说道。

    “这个郑孝胥,上次不是让你教训他一顿,看起来没有什么效果。”

    说起郑孝胥,郭泗立即苦着个脸说道。

    “师父,不是我不肯尽力,我带兄弟们去了好几次了,可这郑孝胥是个泥鳅,狡猾的很,被咱们收拾过一次后,便已经离开了沪市,如今不知道去哪里了。

    你不是说过.不能取他的性命。”

    “害,爱国无门,爱国无力。”杜月笙少见地叹了一口气,竟然也有些无力。

    郭泗有些疑惑,本不想问,可近来市面上的事情,他也看不过去,忍不住说道。

    “师父,咱们真的不出手么,这幕后的那些人,咱们很快就能够揪出来,随后一网打尽。”

    杜月笙瞪眼说道:“揪出来如何,你还能够拿他们怎样?”

    见自己有些失态了,杜月笙摆摆手,将桌面上的一封电报,递给了郭泗。

    “本不该给你看的,但是也是个有心的,看了以后就当没看见,否则脑袋不保。”

    “?”

    郭泗身子都抖了一下,但还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将那封电报接了过来。,

    可看到上面,常中正的落款之后,他手还是没有握住,电报飘飘荡荡的就要落在地上。

    杜月笙眼疾手快,将电报从空中抓住,压在了书案之上。

    随后说道。

    “不是我不想动,实在是金陵那边的要求。“

    “电报里面说得很清楚,告诫我不要轻举乱动,你说我敢动么?”

    郭泗脸上露出不可置信地表情,不由得询问道。

    “可是.为什么呢?”

    “常司令的原话。”杜月笙叹了一口气。

    “万事尽在吾手,毋须多行,当为黄雀也。”

    郭泗的瞳孔缩了缩,脑袋里面不知道在想一些什么。

    同时,在杜公馆的书房之中,两个人陷入到了长久的沉默之中。

    最后,还是杜月笙打破了宁静,他挥了挥手,对着已经有些失神的郭泗说道。

    “我有些累了,你退下吧!”

    接连叫了好几次,郭泗才似乎从睡梦中惊醒一般。

    “啊好.”

    这种事情,对于郭泗来讲,信息量还是有些大了。

    最后,杜月笙还不忘记吩咐说道。

    “我有一封书信,你去托人带给秉文。”

    无论如何,对于包国维这个贤侄,他是从来没有忘记的。

    与此同时,包国维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面。

    不停地挠着脑袋,桌面上掉落一根一根的发丝。

    显然,想要写出一本“名著”,耗费了他无数的精力。

    此刻,包国维的身上有些潦草,连衣服也好几天没有换了。

    “吃饭?我是不是没有吃饭?”

    肚子里面咕咕作响,包国维才反应过来,自己好像好久没有吃饭了。

    章念月为什么没有给自己送饭?这个小妮子反了天了?

    这才想起来,章念月说外面出了些大事,要去女子联合会那边,声援一下迅哥儿他们。

    倒是必要的,少我一个包国维不少。

    不出去一个月,应该不会出什么大事吧?

    这样想着,包国维在打字机上面敲下这样的内容。

    “如果飓风将至,几天前你便可看到征兆,可岸上的人往往不愿去观察,只留意眼前这片风平浪静.风也可是我们的朋友,大海上哪里有敌人,哪里便是有敌人,可你要学会让飓风带你航行,而不是让他掀翻你的船只。”

    “他仅仅是一个在海流中钓鱼的老者,至今已经过去了19年,还没找到正确的方向抓住鱼儿。”

    “老者不会放弃,因为他的年纪古老而久远,无数次辉煌无数次失败”

    “老者叫做炎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