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让天启活下去 > 四十 生产力

四十 生产力

    世子见状,道:“我蜀王一系,历经数代藏书亿万,然世享蜀人奉养,几无遗泽。从认识王先生后方知,道德固然重要,老百姓的衣食温饱却更重要。千年以来,道德教化一以贯之,然丰衣足食有几时?四书五经真能做到大同盛世?男耕女织,产出有限千年以来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王先生所学却能天翻地覆,近日蒸汽机车就会完成,一日千里已经就在眼前了……”

    自从王丰领头造出蒸汽机,各个工坊纷纷订购,供不应求,大量的生产意味着技术的成熟。

    随着气缸活塞的加工技术提高,功率也越做越大。方便性和功率完全不是水力动力可以比拟。有了动力,一切工具开始爆发,空气锻锤,扎机,车床,风机,冲压机等……眼看成都的烟囱越来越多……王丰不得不开始考虑工业布局。

    见说到此处便正色道:“正好几位都在,要不明天大家一起去看看,对这些工坊有个了解。我看成都工坊越来越多,这烟囱也越来越多,需要的煤炭,运输,煤渣,烟气带来的问题也越大,应该提前搞出个解决的办法来。否则等以后解决起来更加困难……”

    朱燮元等人虽然不甚了解,但也好奇到底是什么模样,没有拒绝。

    第二天一早,一对骑兵便护着几辆马车来到了城外东北处府河边的方圆机械局。还在远处,就能看见七八根烟囱耸立喷吐着黑烟,府河边的煤码头狼藉不堪……

    到了地头,几人下车,方,袁两老头早带人候在大门……

    入耳是乒乒乓乓,叮叮当当嘈杂的金属加工声。在两老头的带领下,一行入内,看着高大的厂房,庞大的铁炉和一应钢铁机器,朱燮元,薛敏政充满好奇。

    王丰摸着鼻子尴尬说道,“外面这码头一旦下雨,问题还要严重。所以我觉得近郊的工坊必须限制,成都附近只能搞研发,来限制规模扩大。生产必须迁移到一个人口不多,运输方便的地方。不然以后子子孙孙都没有干净的水喝了……”

    说话间已经来到厂房里,里面热浪翻滚,人来人往一片繁忙。两老头给每人递上一顶藤帽,赔笑道!“这是安全帽,规定无论什么人进入厂房都必须戴,防止被砸碰到头。”

    朱薛二人只好取下冠带,朱燮元笑道,“怪不得你等俱不着官服,原来还有这一出……”

    世子扣上帽子道:“我们随意惯了,再说经常跑这些地方,官服太麻烦,容易搞脏不说也有失体面不是?其实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服的。”……

    “呯!呯!呯!呯!”一阵巨大的声音传来,大家循声望去,只见一丈多高的一个铁疙瘩正乒乒乓乓捶打着一根大腿粗通红的铁件。

    “这是空气锻锤,主要通过锻打来保证铁件内部结构强度和改造成合适的形状。”

    朱燮元看着工件被两个人配合着随意捏圆锤扁拉长,目瞪口呆……

    看了半天,两老头又请一行移步下一个工位,锯床。

    随着“……呲啦……”的刺耳声,圆盘锯把锻打后的材料切成片状不过片刻时间。

    薛敏政和朱燮元对视一眼,眼里已经没有了好奇,而是惊惧……

    然后是车床,钻床,热处理……到最后组装成一个变速箱……

    工坊的另一头响起一阵铃铛声,世子连忙道:“出铁了,出铁了,快走,去看看……”

    王丰拉住他,远远站住,这帮子人出点什么问题,谁来背锅?

    随着几个大汉捅开炉口,炽热

    的铁水爆起漫天的铁花注入下面的砂模浇注坑。场面非常美丽……

    王丰问袁匠头道:“现在一次能铸造多大的铸件?”

    老袁指指翻砂模道:“四座炉子一炉万斤同时可以铸四万斤,但是现在的模做不到。”

    王丰想了想道,翻砂模有一定的局限,你们可以考虑一下陶瓷模或者铁模。脱模采用碳粉试试……”

    两老头大喜鞠躬道谢,一脸的喜不自禁。

    随后又来到了冲压,钣金,焊接,冷热处理表面打磨抛光等精加工工序,把一干人看得口干舌燥,工业的强大能力刺激着荷尔蒙的分泌……

    最后,顺着地上的轨道,来到了一座厂房,里面百余人围着一个庞然大物。这就是今天的主角,蒸汽机车。

    机车已经点火加压,时不时排着蒸汽泄压。如果和后世的机车比较,这个当然还显得简陋和小巧,但在四百年前无疑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工业发明。

    王丰同样感到了心跳加速,按耐住内心激动,找两个技术大拿拿来资料邀请一行人上车体验。

    机车后面只挂着两节车厢,一货一客。大家上了客车在座椅上坐下。老方向窗外发出开车命令。

    一声汽笛后,车体开始移动。世子拍了拍王丰道:“动了,真的动了!”

    李恩等人有些惊吓又有点兴奋,看着窗外倒退的景物直到出了厂房。

    王丰在桌上摊开结构图纸让老方头给大家讲解原理。方匠头虽然是木匠出身,却比铁匠出身的袁头更加精通机械。

    老方对高官有着本能的敬畏,但和所有的技术宅一样,谈到专业就滔滔不绝……“这是水管锅炉,更容易把水烧开获得蒸汽,蒸汽推动气缸里的活塞带动连杆转动起来,然后通过齿轮变速带动车轮转动……”

    朱燮元似懂非懂,但毕竟人老成精,询问到:“这车能跑多快,拉多少?”

    “每小时……每个时辰能跑120里,这里到码头距离太近,如果长点还能更高。估计150里没有问题。如果不管速度,王先生说能拉这种车厢20节没问题。一节算装十万斤,也就是二百万斤吧……最关键的是,这玩意只要加煤加水就能白天黑夜不停跑……”

    这个数据把几人吓着了,仿佛看到这长龙一样的家伙拉着几百万斤的粮食几天就跑到了京师的场景……

    王丰心里却在吐槽,“老子的高铁梦啊……”

    火车出了厂房开始加速,片刻之后就到了码头,然后减速,停车场,摘下空货厢后挂上三节装满煤的货箱再次启动返回。老袁颇有些尴尬道:“现在产铁不足,只铺了这五里,车厢也只有五个,正准备建个工厂,听说附近不能修了,得赶紧定下地方来……”

    朱燮元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点头道:“此物有大用,应该尽快造出更多。”

    世子有点恋恋不舍地随众人下车,感叹道:“就这拉一趟货得节约多少人马?那个什么力太可怕了。”

    王丰笑道:“生产力,科技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才是社会真正的进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