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宗周 > 第〇〇九章:歧路(上)

第〇〇九章:歧路(上)

    回到羁馆的住室,贞眉令侍女点燃桐油灯,准备再研读一会师景赠予的那份典籍,却有伯籍父上门来访。她当下把典籍收起,请伯籍父入坐叙谈。

    伯籍父与贞眉分宾主坐下,看到她身侧小几上的典籍,笑着说道:“先时看见你去了渭水边,遣退侍女,独自在坡上沉思,我就没去打扰;没曾想你如此勤勉,才回来就在翻阅典籍,到底还是扰了你啊。”

    “师兄言重,”贞眉连忙逊谢,“师兄为邦使,事务冗繁,拨冗来访必有所教,哪能说得上打扰呢?”

    伯籍父微微一笑,却没有说是什么事情,问贞眉道:“这是你第一次离开京邑?”

    “倒不是,”贞眉回答,“之前也曾几次往来于京邑、眉邑之间。”

    “邦内往来,和离开母邦可不一样啊,”伯籍父笑道,“在邦内有乡宿遂宿,远一点还有羁馆,道路附近都经过多次清理,安全无虞。但离开母邦,哪怕是在王道上,也可能遇见虎兕熊罴这样的猛兽,或者不怀好意的方人、戎人、野人。只有靠近一些大的邦国,才有羁馆可以修整。”

    “在西土可以无虑吧……邦君近年来多次出征,西土王道沿途的各处,应该都很安全了。”贞眉说道。

    “这个自然。往东的渭水下游,南岸是骊戎,向来与我周邦交好;北岸泾水、北洛水之间,土地干旱,殊少人烟;至北洛水沿岸,倒有大邑商所置的奠国,却是废弃已久,留下的一些遗民,在前些年羌人势大时尽皆北迁了。如今只有少数野人,也不敢冒犯我周邦,”伯籍父点了点头,忽然问贞眉,“依你之见,使团该走渭水南岸还是北岸?”

    “南岸,”贞眉略一思索,很快回复道,“南岸也有王道,是昔年崇邦留下的遗存。我听说,这些年邦君征伐大河之东、太行山以西地区的戎人,走南岸王道的时候更多一些。”

    大邑商制度,自殷地王邑通往各方,设置有六条王道,沿途诸侯、诸邦伯需协助修建和维持,并在各自大邑附近的道旁设置羁馆,招待路过的王臣、王使、邦国贵人或者使团。

    西土最早的王道,即为崇邦协助修建,沿渭水南岸过骊山戎、函谷,至渭水、大河交界处,又沿大河南岸的崤函通道、涧水谷道,到达他们崇高山故地之南的洛原。

    周邦兴起之后,主要在渭水以北活动,于是在渭水北岸也修建了王道,联接邦内诸邑和西土各国,但南岸的王道也依然在使用。

    “邦君走南岸出征,自然是有缘故的。”伯籍父自袖中掏出一张布帛,在两人中间的席上摊开,上面绘制着简单的地图。然后他把桐油灯移过来,就着灯光为贞眉指示地标:

    “此为渭水,此为汇入渭水的滋水、泾水、北洛水,此为大河。大河自北而来,沿途崖岸高峻,水势湍急,师旅难渡,须至大河与渭水交汇之后的河段渡河……从此地走渭水南岸,相较在渭水下游渡河要容易得多,还能避开北岸的泾水、北洛水,省去许多工夫。”

    “原来如此。”贞眉点头道,借着灯光仔细端详地图。在这幅地图上,她不仅看到了伯籍父指示的几条河流,还看见了渭水与大河之南、呈东西走向的南山,看见了大河之北、呈南北走向的太行山。

    此外,在南山、太行山中间,还标识有一座薄山。贞眉听巫景提起过,这座山因位于南山、太行之中间,其状如长条,也被大邑商称呼为中条山。

    中条山的山间有铜料及锡料,山下有盐池,是极为紧要之处,大邑商几次大规模征讨西土诸方诸戎,都和此山周边区域的控制权有关。

    不仅如此,在大邑商建邦立政的早期,都邑设在大河之南时,曾经派大批族人在这一带建立过冶炼、采盐工坊,于临近的大河边设立茅津渡,采炼的铜料、锡料、食盐由渡口过河运往都邑。为此大邑商还在北岸建立过两座大城,用来保护这铜盐产地、通道和渡口。

    甚至连伯籍父所出身的虞国,其建立也和这座山有关。当时是武帝乙统治的初期,大邑商的都邑北迁至河北已近两百年,两座商人大城也荒废很久,并在之前的亘方、羌方叛乱中被夷平,周围一片残破。

    于是在周人提出迁往岐地时,应大邑商的要求,派出一支族人进驻此方,为大邑商承担采炼、运输铜料食盐的劳役,直至武帝乙末期受封立国。

    虞国受赐的地方不大,只有方三十里,周围还有亘国、缶国等一同承担铜盐之役。

    贞眉很快在地图上找到了虞国,找到了虞国附近的茅津渡,以及上游芮国控制下的风陵渡、下游崇邦以北的洛原渡等。风陵渡往北有泾水谷道,和大邑商的西北王道相接;洛原渡附近,则是联接王邑与汉水诸方国的南土王道。

    贞眉明白了:“师兄此来,是为了我等之后行止路线的事情?是否需要眉代为贞卜?”

    “正要借助你的贞卜之能,”伯籍父端正身姿,欠身一拜,“我等明日须渡渭水走南岸王道,前往渭水、大河之会,其后有三条道路可通往大邑商,各经由风陵渡、茅津渡、洛原渡渡过大河,须择定其中一条。”

    贞眉点了点头。虽然她知道,使团出行路线这么重大的事情,宗宫的太卜肯定反复贞卜过,南宫的巫景夫子说不定也会帮忙贞卜,但伯籍父想慎重抉择,让她再帮着贞卜一次,也是情有可原。

    她立刻唤侍女取来一片钻凿好的龟甲,由伯籍父选好其中三圻,分别标记对应好三条路线,此即为“命龟”。

    命龟完毕,侍女也已经生好了火堆,贞眉熟练的点起柏木条,以木条燃着的一端燋灼龟甲,直到凿孔周围的兆纹清晰的显现出来。然后她就着桐油灯光,仔细的辨别着兆纹,不一会儿就得出了结论。

    正要取刀笔在龟甲上刻辞,却听伯籍父说道:“刻辞不急。天色已晚,请先告诉我贞卜的结论如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