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宗周 > 第〇一七章:渡口(上)

第〇一七章:渡口(上)

    洛原渡是大河中游最好的渡口,也是西土王道、南土王道的交汇之处。渡口往南,是扼守南土王道前段的崇邦,在渡口南岸设有北二羁馆,并派有军士驻守。

    同为大邑商辖下的大邦,周邦和崇邦之间的邦交并不算密切。

    当初崇邦建邦西土、位列西伯时,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邑商都在和东夷交锋,无暇顾及西北,连西北王道都还没有建成。而周人所在的豳地,更是处于大邑商的“四土”之外,和大邑商体系内的崇邦自然没有太多的交流。

    那会周人的邦交对象,都是泾水中上游的密须、膂、阮、共、彭、卢等小伙伴们,他们同处于北方戎狄势力的巨大威胁之下,需要团结起来抵御侵袭。

    而等到周人南迁至岐,崇邦则早已返回了崇高山一带的故地,为大邑商镇守南土。周邦同他们之间的交往,仅限于春贡路上的例行聘问,而且这聘问也并不是常例,像这次伯籍父就不打算前去崇邦。

    当然,作为入贡的邦使,伯籍父肯定会在崇邦北二羁馆入住的。等到使团安顿下来,他看着天色还早,立刻叫起贞眉,请她一同外出拜访。

    贞眉曾听巫景说过,大邑商在王幾周边的交通要道地带,都建有驻扎戍卫的据点,称为“枼雉”,据点的长官称为戍长,原本只负责管理据点的戍卫,后来职权扩展到统辖当地所有事务;如洛原渡这样的市集繁华之地,还建有贮(貯)存物资的“宁”,派有直属商王的小宁臣,负责日常的管理及税收等事宜。

    这会得伯籍父召唤,她以为是要去拜访戍长或小宁臣,当即就表示要去换衣服。

    伯籍父却说不用这么正式,穿着便装就可以了。

    他自己也是身着便装。

    两人带着两名侍卫出了羁馆,不一会儿就到了附近的市集。贞眉看着周围栉次的坊舍和商肆,以及渐见密集的各色人群,微蹙着眉头,向伯籍父劝谏道:“师兄为内史,身负邦使的重责,奈何涉足这等市井之地?若须采买,遣人前来即可。”

    “都说了是来拜访,”伯籍父笑着解释道,“有一位贤士,居于市集之中,前年我为副使,奉命采买聘问的郁鬯、醴酒,有幸结识。一番相谈下来,自觉获益甚多。”

    伯籍父是巫景的女婿,日常随侍身侧,多承教益。有这样的家学,还能让他“获益甚多”,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贞眉也来了兴致,问他道:“可否试举一例?”

    “晚点和你细说……到了,就是此间。”

    四人停下脚步,贞眉抬眼看时,面前却是一间酒肆,门口的望帘上绘着一尊陶瓮、一具陶卣,一支漆盏。贞眉猜测这酒肆大概专营醴酒,陶瓮是可以批发,陶卣是可以零售,漆盏则是可以在店内聚饮。

    至于为什么是专营醴酒,因为她在前面看见过有酒肆的望帘上绘着铜卣、铜觯,那些才是经营秬鬯、郁鬯等美酒的酒肆。铜罍她却没见过,可见这渡口市集虽然繁华,却也没有哪一家酒肆能大气到批发秬鬯、郁鬯。

    此外,酒肆的望帘上还有一个“吕”字,贞眉猜测这应该是酒肆主家的氏名。

    之前在南宫受教,巫景夫子曾和她讲到过,吕者,膂也,即人之脊梁骨。这一氏名来源于帝禹时的重臣四岳,当年帝禹“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股肱心膂也”。

    吕国位于吕梁、大河之间,曾经被邛方灭国,部分族人渡河西逃至泾水河谷,建立了膂方;待到大邑商帮助吕人复国之后,商王在吕地设甸、牧,并将其地的部分吕氏族人奠置到了王幾。所以,在这王幾周边,出现吕氏的酒肆并不奇怪。

    她思索之际,伯籍父已经上前,很客气的向酒人询问着什么。一小会儿之后,他回转过来,脸上明显带着的失望之色。

    “据酒人说,他家小宗工已经前往东土了,”伯籍父叹了口气,进一步向贞眉解释道,“此间酒肆是居于王幾的吕氏宗族所营,我之前说到的贤士,正是吕氏宗族里的一位小宗工,名尚。”

    大邑商王幾的各宗族,族长称为宗尹,负责本族所在地方的治理事务,一些大宗族的宗尹,还能前往王邑任事,而这些大宗族的族尹组成的“多尹”,即为大邑商的决策机构。

    各宗族除宗尹之外,还有宗工,负责宗族内部的日常管理,其下又有多名小宗工,负责各项具体事务或往来巡查。

    “这位贤士,年龄几何?”贞眉好奇的问道。

    伯籍父心算了下:“今年该有二十岁。”

    贞眉点了点头。不到二十岁的小宗工,其才能至少在族内是得到深度认可的。

    “回去吧!”伯籍父再次回望了酒肆一眼,遗憾的向贞眉说道,“吕尚年龄虽小,思虑却深,能至常人不及之处,于大邑商王幾制度也熟谙。前时请你贞卜之后,我选择了走洛原渡,未尝没有顺路请教的心思。”

    “前年初遇,我与吕尚说起崇邦迁离西土之事……此事大人也曾教导你我,可还记得?”

    贞眉点了点头。巫景夫子的教导,她怎么可能忘记呢:“夫子有言,崇邦镇守不力,导致妘周之叛,于是武帝丁在西土分封了王子为奠侯,代崇邦镇守西土。

    “回迁崇邦至旧地,一则此时受命已久,夏后氏故都旧地已归心,不用再担心崇邦这样的夏后氏余脉;二则大邑商迁往大河以北后,南土渐有叛乱,须镇之以大邦,而崇邦正当其会。”

    “大人之言,自然是不错的,”伯籍父颔首道,“但吕尚却另有看法……他说,崇邦在西土时,其地居于泾渭之会,还有滋水、浐水等数条河流从南山而下,交汇于此,随着垦区的扩大,水患日趋严重,已超出了崇邦的治理能力。

    “因此,崇邦才没有余力去制约妘周,后来回迁南土,固然是大邑商之命,却也正合崇邦之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