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宗周 > 第〇一九章:师返(上)

第〇一九章:师返(上)

    周师到达呈邑,即是回到了本邦。他们在此脱下戎装,放下弓戈,解开战马,卸下旗鼓,交还戎车,上缴战获,由小司马伯和父一一清点归库。之后戎装、弓戈、旗鼓、戎车都会得到妥善的修整,损失的部分会予以补齐,等待下一次的出征。

    在邑中休息了一晚,邦君季历换上辂车,司土仲荣父、司马仲宁等诸卿诸大夫换上舆车,率众人继续向京邑进发——

    这时候的众人,只带着随身的长短剑,已经不能称为“周师”了,他们需要押着数十名俘虏,随邦君回返京邑,参与告社、告庙、受赏等仪式。

    虽然绝大部分俘虏留在了虞国,但周师回返时肯定得带上一些,因为在稍后的告社仪式上,需要杀俘祭社。此外,一些年轻的女俘也特意被挑了回来,赏赐给立功的甲士们。

    吿社的日子也经过贞卜,为此众人还在前遂等待了一天。次日再出发时,世子昌已率领着诸公子、诸卿士、诸大夫等,乘舆车出邑二十里至前乡、前遂交界之处迎候。

    乡、遂交界之处,称为“郊”。凡邦君回师,诸公子、诸御事、诸司职“郊迎”,亦为周邦制度。

    一番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之后,众人一同回返京邑,于邑西的京社告祭社神。

    京社这样的一邦之社,又称“冢土”,凡建邦立国,这是最先建成的设施之一,仅次于宗宫宗庙、城壕城门等。

    凡邦内军队出征,必先辞庙,再辞社,所谓“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等到军队回返,则先斩杀俘虏吿社,再告庙赏赐立功之人,即“赏于祖,戮于社”。

    立社祭社之制,源于大邑商,只看这血腥程度就不难猜出。而且,不仅告社时需要人祭,辞社时也可能需要人祭。不同的是,吿社时杀的是俘虏,辞社时杀的主要是违抗命令、影响出征的将领或军士。

    告社仪式由巫景主持,公子丰也置身于诸公子、诸卿士的队列中。去年他从小学毕业,于辟雍渐习诸礼,又随叔襄观政一月有余,虽然还未加冠,却也终于有了观礼的资格。

    看着十余名俘虏的头颅被砍下,供奉到祭台上面,新鲜的颈血染红了祭台前的沙土,乃至漫溢开来,公子丰算是对这个时代有了更深的体验。

    人祭吿社之后,就是告庙受赏,一般都是在同一天举行,此为“赏不逾时”。赏赐的有土地、玉帛、铜料、粮食、贝币等,有时也有匠人、奴隶特别是女俘女奴。

    公子丰同样在宗宫的中庭参与了观礼,但这次征伐未尽全功,录入的战功并不多。立有破敌擒酋大功的司马仲宁,被邦君赏赐了“九田”;立有运筹大功的司土仲荣父,被赏赐了十俘百铜;其余诸人亦各受赐有差。

    周邦封赏土地,最大的单位是“邑”,目前仅有太史伯单父受赐。他是大宗近支,在公亶父迁岐治岐时,与父亲皆立有大功,邦君季历即位后又位列执政,是以受此厚赏,于京邑之南建立眉邑。其次的单位是“里”,再次为“田”,最小为“亩”。

    方十步为亩,方百步为田,方三百步为里,仲宁受赏的九田之地,实际上也就是一里,合九百亩。

    除了“邑”、“里”、“田”之外,封赏的单位还有“采”和“土”。“采”是在畿内的封赏,小者方二十五里,大者能达到方五十里的规模;“土”是位于畿外的封赏,有百里之封、七十里之封、五十里之封等,受赏者即为诸侯。

    这“采”“土”之封,是文王即位、乃至诸子长成之后的事情,目前只有公子丰知道。

    公子丰曾经测算过,这个时代的一步,大约为后世一米五左右,换算下来,一亩之地大概是后世的三分之一亩,一里作为距离单位,大概是后世的零点九华里。

    至于“邑”,那面积就不好确定了。小得连名字都没有的边邑、鄙邑,可能也就方一里余,十来户人,即所谓的“十室之邑”。

    公子丰猜测商王在畿外设甸、牧,经常奠掉的邑就是这种,否则动辄二三十个邑全员打包拿走,谁都会立刻竖起叛旗。

    当然,就算这样的小邑,二三十个也有上千人口,两三百壮丁,在这个时代堪称巨量了,可以让任何多子、多尹、诸侯、诸邦伯都心疼好一阵。

    大邑商受命至今,叛乱不断,哪怕在武帝丁全盛之时,也有王畿内出身王族的多子掀起叛乱,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次大小的邑,大约就是伯单父家的眉邑那种,方数里左右,人口一千多,刚好够商王吃上一大口。

    这样的邑,继续发展下去,达到方十里、人数千的规模,可以登出千人之众为军,就足以立国建都,后世春秋时代有说法是“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当今之时,尚无“都”这个称谓,如周邦京邑,东西百余里,南北六十多里,折合约方八十里左右,设六乡六遂,合计人口超过十万,依然名之为“邑”。

    比京邑更大的,是大邑商的王邑。公子丰还没有去过,只从后世的考据推测,大概有方两百里的规模,无怪乎商人会自称为“大邑商”。

    再加上周边的王畿,则《诗经·商颂》的《玄鸟》篇中“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之句,基本没有什么夸大的成分。

    和后世成面成片的城镇乡村不同,这个时代的聚居地,主要沿着水流分布,以成线和成点的居多,成片的极少。如大邑商之王邑所在的洹水,曾在上下游沿岸进行过大规模的发掘,找到的聚落却不是太多,规模也十分有限。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一个邑,无论大小,人口都主要聚集在中心区域。否则的话,仅凭那方四百里、相当于二十五个京邑面积的王邑,周邦就完全不可能撼动……

    公子丰神游天外,看着仪式逐渐接近尾声,又随着诸宗亲进入宗庙,叩拜了初祖后稷。然后仪式结束,诸宗亲散去,只留下邦君季历和世子昌、诸公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