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箱子里的宋末 > 第21章:管饱的竹节棚子

第21章:管饱的竹节棚子

    天又下起了雪,好在没风,不如昨夜冷。

    一大一小两个孩子,三个姿容姣好衣着光鲜的女人,这是杜友荣的家眷。

    剩下的都是签有长工契约,却因无家可回没有走的女人。

    其中,一个婆子一个妇人和一个小女孩是一家,一个婆子和一个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的少女是一家。还有一个十五六岁身材姣好的女孩,她是自己一个人。

    还有一匹马和两匹骡子,脖子上挂着的铃铛咣啷啷的响。

    杜友荣和妻儿分别骑在它们身上,两侧还挂着看着大却不太重的包裹。

    看到当家的停在陈家岭的山脚下,妻妾三女又哭哭啼啼起来。

    而那些或抱或挑着行李的女使们则脸色十分难看。

    山道不好走,骑不了马,行李就全给它们驮了。

    人手上没了行李,开心。

    马骡不用驮人,也开心。

    虽然是爬山,速度却是快了些。

    到了上半段,路被翻修过,好走不少。

    两旁还有人拄着锄头站旁边,等她们通过。

    其中一个正是那个孝顺大块头。

    上了山,女人们看着巨大的竹筒既吃惊,又心生悲凉。

    吃惊的是神仙一事竟然是真的,悲凉的是仙家住所居然这么简陋。

    难怪公公见识了之后,也不愿意搬来这边。

    她们在这里很惹眼,因为这三天来这里的,以男性居多。

    女人多是老人和小孩,也有妇人,姿容却不及这些个养尊处优的女人。

    如果不是陈友荣在前宣示了归属,男人们恐怕会肆无忌惮地盯着她们看。

    围城北边有个竹节棚,下边四口锅一直续着小火。

    一口锅满是清澈的热水,剩下三口锅上都放有蒸笼,由几个女人看着。

    都没走到,杜友荣一行人就已经闻到肉香了。

    “杜执行,您终于把家人带来啦。咦?怎么就这么点人?”

    为首的老媪很热情,主动站起打招呼。

    “唉,没辙。”

    这话就不再继续了,她们都懂。

    当初她们不也以为儿子丈夫中了邪或被人骗了。

    啥都不用做,天天就有肉吃,还一日三餐管饱,晚上还有像云一样的棉花可以保暖。

    这等好事不亲眼所见,谁能信?

    掀开三口锅上的蒸笼,分别蒸着小碗的酸菜和肉,还有大碗的土豆。

    杜友荣砸吧砸吧嘴巴,说:“这酸菜能不能多给一碗?”

    老媪为难道:“这不行。神使大人说了,不够吃可以多拿肉,酸菜太少不能给。现在谁都晓得这酸菜好吃,老妪这会给了您,别个要来闹了。”

    “唉,行吧行吧,俺要三碗肉,两碗土豆。”

    然后给自家女人介绍:“这棚子木神大人让神使建的,饿了随时都可以来这里吃。”

    “这土豆不是豆子,是一种粮食,吃起来像山药。蒸的是腊肠肉,甜的。这两样你们不够吃可以再要,酸菜一人一餐只能一份。”

    说完,杜友荣走去棚子后边,一个小女孩舀出温水给他洗手。

    “饭前要洗手,这是木神定的规矩。”

    这时候已经有个妇人把他点的东西放到了托盘上。

    他端着去了旁边一座竹节棚,那里有板凳和餐桌,都是这两天男人们做出来的。

    走回去把小儿子抱起来,让他自己点餐。

    一家六口,除了杜友荣全都每样一碗。

    轮到女使她们,老媪强调一句:“这是木神赐予的食物,一会若没吃饱,不要不好意思吃。”

    看着不算丰盛却十分扎实的食物,不光女使们震惊,就连杜友荣的妻妾也很吃惊。

    “郎君,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吃到这些?不要钱?”

    “哈,都说是神仙了,能点石成金的存在,在祂老人家眼里金子和石头有什么区别。”

    就这两句话的时间,女使那一桌已经开始狼吞虎咽了。

    余氏见平素爱吃肉的丈夫第一口竟是酸菜,不禁对那小碗酸菜产生了好奇。

    夹了些送入口中,酸甜咸香,很怪,再吃一口。

    口感、味道和香气丰富而有层次,很好吃。

    “难怪郎君想吃多一碗,这酸菜确实好吃。应是与肉烹制过的,为何不见?”

    “木神说是酸甜扣肉的汤汁拌的。祂老人家说扣肉太肥太腻,最爱用酸菜拌那个汤汁来吃。”

    “扣肉是何菜,郎君知否?”

    “俺不知,没吃过,想来也是一道美味。”

    吃过酸菜,余氏下意识吃了口土豆,咸淡一中和,美味程度又拔高了一筹。

    “很下饭的一道菜。”

    “是吧。”自己喜欢的东西得到双重认可,杜友荣乐呵呵的抛了个眼神过去。

    相比起来,两个小妾更喜欢甜中带咸的腊肠肉。

    别看她们也是杜友荣的枕边人,吃在一起,却是不敢大口吃肉的。

    平时油水吃少了的人,大抵不会觉得那酸菜有多好吃。

    这油水多还甜滋滋的腊肠肉,却是喜欢得紧。

    广式腊肠是甜中带咸,放现代也有过一番口味论战。

    只不过腊味多在南方,吵来吵去都是南方人在吵,热度也就没那么高了。

    而口味这东西,那是得食物富足到某种程度才会挑剔,放这个普通人都吃不饱的动荡时代,有得吃哪管你是咸是甜。

    何况甜代表着果实成熟,代表着高热量。

    若是没有新神农袁老爷子,又有谁会拒绝甜味?

    所以嘛,这两个女人小心翼翼的征得同意后,大着胆子吃了三四碗腊肠肉。

    当然,也有她俩把酸菜让给杜友荣吃的原因。

    ……

    围城外的竹筒都换过了,不再是五六丈高的大竹筒,而是换成了一丈多高的“小竹筒”。

    上中下三层,下长上短分错排列,呈阶梯状。

    以东南角的双筒茅房为界,围城东面和南面连成一排筒子楼。

    北边多为空地,除去一排吃饭的竹节棚外,还有一些先来者支起来的摊位和小作坊。

    西边就是寄养牲口的地方。

    主仆一家就近安顿在了3个空置的竹筒。

    杜友荣和妻妾一个,俩孩子一个,剩下的女使挤在一个竹筒里。

    “神使”陈雨丰在饭点前出现,她们和其他新来的登记户籍。

    杜友荣一家为一户,仍然可以住两个竹筒。

    女使们原本的契约作废,根据家庭成员独立分成了3户,各安排在3个竹筒里。

    刚登记完,天空之上便传来洪钟大吕般的声音。

    令新来之人震惊之余又觉得荒诞,对云端之上的人心生敬畏,又严肃不起来。

    只因那般庄严肃穆的声音,说出来的却是:“哎哟,不错哦。已经100人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