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57章:大唐的科举取士制度

第57章:大唐的科举取士制度

    到了太极宫的偏殿,施礼之后,李世民就给了他们一个奏章。

    看笔迹,就知道,这是李世民所写。

    顿时,也就引起了高士廉等人的注意。

    高士廉细细看完,身子忍不住哆嗦,这是因为他过于激动,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强烈想要表达的欲望。

    再之后,就是长孙无忌等人,一一传阅。

    每个人看完,都是面色潮红。

    高士廉、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也确实是出身名门,算是代表着世家。

    不过,再他们看来,这科举制度于大唐而言,于世家而言,其实还是利大于弊。

    陈平安的到来,也让他们学会了不少。

    最起码,看待问题的时候,学会了一个利大于弊的利弊分析法。

    李世民还没开口询问他们的意见,孔颖达已经迫不及待地站出来了。

    “陛下,此科举制度一出,将会天下归心!”

    “天下学子无不唱诵陛下文治武功,无不感恩陛下开科举,赐晋身之恩。”

    “大唐也可因此而选拔人才,有才者,也不会因为举荐无门而被埋没!”

    孔颖达是孔家家主,而孔家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世家门阀,看起来,似乎是人畜无害,可就算是李世民,都要依仗孔家声势七分。

    若是孔家不愿意支持他的登基为帝,那么,绝对会让李世民非常的头疼,并且,也会十分的尴尬。

    毕竟,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之名,确实是非常不好听,也违背了儒家道义。

    孔家完全可以以此来反对他。

    不过,李世民兵强马壮,又有着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公谨等文臣武将们的支持,已经是大势所趋。

    孔家不可能逆天而行,不支持李世民的登基为帝,很有可能因此而两败俱伤。

    这是不可取的事情。

    孔家有着儒家正统地位和声望就可以了,完全可以做到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孔家。

    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和一个拥有着兵权,有着文臣武将跟随的雄才伟略的帝王做对。

    正所谓,打不过就加入。

    孔颖达也就加入了弘文馆,更是受命为国子监祭酒,承认了李世民的帝王地位。

    李世民拿出来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

    进士制度。

    甲乙榜。

    状元、榜眼、探花,前三甲。

    文武分科。

    糊名阅卷。

    殿试等……。

    可以说,几乎和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差不多。

    不过,也有所删减和改动。

    毕竟,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经历了唐宋时期的验证和一步一步改善加强完善得到的成果。

    李世民才刚刚登基为帝,大唐也并未完全一统,北地还有一个强贼虎视眈眈。

    在此情况下,不可能完全和世家门阀翻脸,也不可能大刀阔斧地对大唐现有的制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

    孔颖达之所以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也是因为这科举制度对于世家子弟来说,就是一个名正言顺地获得官职的机会。

    以前,举荐制度,只会让人觉得这是依靠关系,而非凭借真才实学。

    科举制度一出,那就是依靠真才实学而获得官职。

    谁能去说闲话?

    须知道,如今这大唐读书人,其实还是仅限于名门世家呀!

    寒门?

    寒门能够养出几个学子呢?

    孔颖达是为了孔家子弟,忍不住,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科举制度。

    那么,明白其中深意的魏徵,便是第二人。

    有一个成语叫做萧规陈随,而对于大唐而言,其实,在千年之后也有一个说法,那就是隋规唐继,也就是隋朝的很多制度,李世民都是直接拿来用,其中就包括科举制度。

    只不过,贞观时期,因为能臣名将不少,文臣们大部分也都出自于名门。

    他们是很清楚科举制度的最终效果是什么,所以才会不推崇科举制度,李世民就算是沿用科举制度,却也没能让科举制度在他的手中绽放光彩。

    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有了糊名阅卷,有了改良,并且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如今,李世民拿出了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并且,态度上是比较坚决的,那自然也就代表着圣意。

    孔颖达也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就好像是他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帝王之位一样,如今,也不得不支持科举制度。

    而就好像是那陈平安习惯于分析事情的时候,说出利弊来,在孔颖达看来,如此新意的科举制度,对于孔家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没有反对,孔颖达抢先站出来,第一个表示支持,他们也就不好再反对。

    反对什么?

    说科举制度乃是前朝之制,朝廷采用此法取士,乃是走前朝之路,可能因此而亡国?

    这不是自讨无趣,还会因此失了帝心嘛。

    李世民可不是这么好糊弄的,孰轻孰重,他可是拎得清。

    不然,不可能获得这些老谋深算的文臣武将们的支持,愿意跟着他一起打天下。

    李世民对于高士廉等人的反应也甚是满意,心下也知道,现阶段而言,科举制度对于世家门阀来说,其实并非是什么弊端,反倒是能够让他们的子弟们能够名正言顺地通过科举取士来获取官职。

    但是长远而言,那他们看到的肯定是没有陈平安看到的长远了。

    能够传承千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必然是最好的国策。

    “如今已经四月初,春闱肯定是已经过了,那就先定秋闱吧,每年的八月初十,由各地州郡开始进行乡试、府试,府试之后,获得会试资格,于十一月初十,进入京师,进行会试,十二月初十,进行殿试。”

    “至于春闱的时间,在今年的第一次秋闱之后,也就是十二月之后,再行商讨定论。”

    这算是定下来科举考试的时间,也就定下了科举考试制度。

    圣人一言,驷马难追。

    当然,这件事情,也不是李世民和高士廉等人商讨了,就真的定下来。

    他们回去要写奏章,要奏请,然后李世民要进行批阅,从而得到中书门下的认定,还有朝臣们的同意,最后发出诰示,用来广而告之、昭告天下万民、各地学子,科举取士制度才算是真正定性、盖棺定论,并且开始实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