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见深:太上皇何故造反? > 第43章 拆屋效应(求追读)

第43章 拆屋效应(求追读)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大明朝会。

    “于太保,朕于成化五年派南和伯方瑛前去平叛,如今可有结果?”坐在龙椅上的朱见深看着下方的于谦问道。

    “启禀陛下,方瑛有奏,如今已经前往苗地进行清剿其他随众,但是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臣认为应当灭其种。”于谦出列,朗声道:“但胡太师觉得有伤天和,正在商讨中。”

    “既然如此,那就趁着今日朝会,定个章程出来,莫要影响后续处理。”

    自成化元年开始,朱见深没有错过任何一次朝会,可谓勤政的很,也越发像个皇帝了。

    有任何事,都是臣子们在朝会上争论出一个结果,而后由他拍板决定。

    之前倒不是没有文臣觉得他这个皇帝岁数小,心中轻视于他,然后被他打出去狠狠打了几十板子便老实了。

    至于更加头铁的人,朱见深干脆直接革职,剥去功名,放其回家养老。

    总得来说,现在的朱见深,坐在朝堂上方的龙椅上,说起话来,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

    根据胡濙所说,这个就叫帝王威严。

    “陛下,蒙能在大明境内造反二十余年,若说背后没有人支持,臣是不信的,所以臣准许陛下下旨进行调查,上至藩王,下至黎民百姓,凡是参与造反,以及在背后支持蒙能的当地乡绅,地主,全部处死,一个不留!”于谦大声说道。

    于谦这个人,是忠于大明,忠于国家,忠于黎民百姓,最后才忠于皇帝的。

    朱见深想做的事情,是要变法改革,在这个时代是非常艰难的。

    就算于谦有能力,也不可能一个人推动变法改革,他肯定要拉拢更多的人跟他站在一起。

    只要大明能安定太平,让他在后世史书上留下好名气,于谦才不在乎那么多呢。

    既然于谦贪名,朱见深便会给他想要的东西,以供自己驱使。

    朱见深听完于谦充满肃杀意味的话语后,转头看向胡嫈,问道:“胡太师,你为何认为有伤天和?且细细说来。”

    胡濙见状,连忙出列。

    “启禀陛下,长久以来苗地战乱不停,缘由在于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而我朝廷自古以来便是鞭长莫及,致使各地土司盘踞,我朝任命当地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作土官进行统治,从不干涉内部事务。”

    胡濙皱着眉头说道:“朝廷即便大军压境,将苗地各大土司镇压,过不了多久,他们便会重新崛起,长此以往,朝廷只能空耗钱粮,加重百姓负担。”

    朱见深点了点头。

    虽然现在的他只有九岁,但是在朝堂问政之时,可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胆敢小瞧他这个皇帝。

    再加上三位位高权重的老师辅政,以及每年都有头铁的官员在朝堂上无理顶撞于他,被他硬生生打死,从而导致所有的官员,对朱见深是又敬又怕。

    “于太保和胡太师的上奏,都有些道理,但是朕总觉得两位的说法都有些极端,朕也不愿苛求。”

    “杨侍郎,你来说说吧,如何处理苗地治理的事儿,致使苗地百姓以后心向大明,为大明增添财政收入?”

    朱见深的目光看向了礼部官员站位的所在位置的杨善。

    杨善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好。

    在原本的历史上,朱祁镇被俘后,左都御史杨善自愿请求为使臣前往瓦剌。

    也先得知杨善将来,派一名聪明机灵的胡人迎接杨善,并借机刺探明朝军情,结果杨善这家伙,通过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朱祁镇。

    从而致使后来徐有贞等发动了著名“夺门之变”,成功的让朱祁镇复辟登基。

    于谦、王文之戮,陈循之窜,杨善也在里面出了力。

    但是现在,朱祁镇还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待着,并在官方明面上已经殡天,自然没有了杨善的那些出名事迹。

    至于夺门之变?

    朱见深是不怕的。

    石亨被他一脚踹到边疆苦寒之地当守军,徐有贞被他下旨赐死,曹吉祥虽然没死,但日子也不好过。

    只剩下这个杨善,被朱见深留在朝堂上。

    之所以留着杨善,就是因为杨善此人圆滑,最擅长朝堂辩论,能帮朱见深做很多皇帝不能做的事情。

    “杨善,陛下问话,还不速速回答!”

    站在朱见深身旁的宦官立即大声喝道。

    杨善这才反应过来,立刻出列道:“陛下,臣不懂军政,并且对苗地之事不甚了解,暂且没办法说出个具体章程和策略。”

    倒是不怪杨善愣神。

    主要是以前皇帝把他当成空气。

    大多数都是杨善舔着脸,在小皇帝面前刷存在感。

    这次朱见深突然叫了杨善的名字,让他一时间有些反应过来。

    况且军政大事,一般都有那三位辅政,怎么今日陛下突然就点我杨善的名字了呢?

    杨善满头雾水,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朱见深却是有更深的想法。

    变法改革,是要得罪人的,他可舍不得拿于谦的性命做赌注,所以只能从原本历史上帮助过朱祁镇的官员下手了。

    杨善就是最好的人选。

    朕和三位老师制定策略后,让杨善在朝堂上得罪人后,再让杨善去做这件事。

    如果成了,功劳就是朕的。

    如果因为杨善,致使使民怨沸腾怎么办呢?

    那朕就祭起反贪大旗,广作宣誓,使天下人都知道朕是心系天下,最恨贪官。

    对于如此收拾残局,朱见深也有办法。

    杀之即可,抄家,没收财产,这样做既能平息民怨,称赞朕的英明,又能没收财产,何乐而不为呢?

    简而言之,就是用贪官确保他们忠诚,杀贪官排除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收财产为朕所用。

    这样想着的朱见深,脸上带着笑容,对着杨善说道:“无妨无妨。既然杨侍郎不懂军政,那么下朝之后可以去内阁看看,想出了对策就给朕写奏折吧。”

    听到朱见深的话语后,杨善有些受宠若惊,连忙说道:“臣,遵旨!”

    而朝堂上的于谦则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杨善。

    看来昨日深夜陛下提出来的想法不是假的,而且这么快就物色出了背锅之人。

    这就相当于皇帝有些没办法明面上做的事儿,就交给杨善这个背锅的。

    若是杨善做的好了,就会在皇帝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给予高官厚禄,恩宠有加。

    “此事比较重要。但造反的人也绝对不能饶恕,给南和伯方瑛下旨,让他尽快平息苗地叛乱,朕只要苗地以后安稳。”

    朱见深冷声说道:“朕不在乎他用什么手段,朕只要结果,若是做不到,就让他滚回来,朕换个有能力的人去做。”

    官员听完之后,齐刷刷跪下身去。

    “陛下圣明!”

    但是有很多官员都迷惑了。

    陛下前脚才说让杨善想对策,可是怎么才过了几息时间,陛下又说让南和伯方瑛尽快平息苗地。

    陛下借助苗地叛乱一事,究竟想做什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