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月下交谈

    陈逸三人把屋子收拾整齐,将带回来的吃食简单处理过后,便把桌子搬到院中。

    将饭菜摆放妥当之后,特意添了一份餐具摆在桌上。

    陈石更加不明觉厉了,问陈逸,陈逸只是笑而不答。陈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思考,倒是明白了客人是谁。正对着陈石挤眉弄眼呢。

    突然传来敲门声,陈逸说来了,阿智去开门。

    陈智应了一声,跑去开门,一看来人果然就是早上认识的赵毅,身后还跟着两位老仆。

    赵毅笑道,贸然来访,多有叨扰,逸兄可在屋内。陈智回道,我家族兄早在屋内等候,请进。

    赵毅随着陈智来到院内,让两位老仆将东西放下之后,便对二位老仆说忠伯,向伯你们先回吧,不必等我。两位老仆听完之后,便听话离去。

    陈逸站起来迎接赵毅,正好我们兄弟几人刚做好饭,赵兄不嫌弃的话可以一块来吃点。

    赵毅连忙说到,那恭敬不如从命了,正好我带了酒,这可是上好的青梅酒,纪念你我的友谊,今夜你我几人便畅饮一番。

    几人吃饱喝足之后,陈智很有眼色的用醉酒之由拉着陈石离开了院内,

    给陈逸二人创造一个谈话空间。

    因为很明显赵毅是来找陈逸的,他二人在此难免有些不便,

    若是好奇过后去问陈逸,能说的话陈逸自然会告诉,不能的话,那更要避嫌了。

    陈智二人离开了院子之后,陈逸二人仍在对饮。

    过了一会,陈逸不由诗兴大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赵毅惊叹道,陈兄果然才华过人,少年英才。不知陈兄对当今世道有何看法呢。

    陈逸回道,百姓安居乐业,盛世之景。

    赵毅眼中闪过一丝异色,又问,那陈兄对当今选才之法有何看法呢。

    陈逸坦言说道,科举制度乃万世之未有,以才选人,是惠及天下的制度。

    赵毅点头说道,是啊,科举是一个好制度啊,不知陈兄对世家豪族有何看法。

    多为国之蛀虫,奉先辈之余荫,忝居高位,不思报国,一心为私,不可使其得势,不然,国将不国。

    听到陈逸的回答赵毅甚是满意,于是告诉陈逸一桩秘辛科举并未完全成功,天下暗流涌动。

    哦!此事何解?陈逸不解地问道。

    赵毅叹了一口气,讲到

    当年有一位寒门出生的书生,通过多年寒窗苦读加上贵人的提拔。才勉强进入天子眼中,

    在一次与天子的交谈,他意外的发现天子有意改变当时朝廷的选拔制度,防止世家豪族做大。

    那个书生想起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坎坷,便下定决心为后世读书人开一条登天路。他呕心沥血数个春秋,才想出科举这一制度。

    与天子言明过后,天子任其为相。他也知世家势大,徐徐图之,

    他在请示过天子之后,拉拢寒门官员,在天下广设学府,最后见时机成熟,进谏推行科举制,

    世家豪族闻之大怒,勾结一体。一时朝局动荡,世家以结党营私,密谋造反等莫须有之罪名,请天子处决他,天子不愿,遂罢朝。

    号令不通,诸事皆停。天下隐有乱势,最后书生决定以身入局,打破僵局,不然天下乱矣。书生找人行刺自己,事成之后宣扬是世家豪族所为,在规矩之内给天子递了一把刀。

    天子得知之后,对世家豪族进行清洗,一时血流成河。世家豪族一时不振,科举遂行。

    然不久,天子郁郁而终。幼主登基,虽有老臣相辅,未能制世家。然法终未变,最后以三品以上无举荐不得进而终。

    后幼主虽长,但无先主之魄力。虽有图变之心,无变革之能。只能遏制世家做大,然堵不如疏,幼主后扶持书生后人,暗中与世家对持。

    听完这番话,陈逸对那个书生敬仰在心,于是向赵毅发问,不知那位书生叫何名字,实乃国士也。

    赵毅告诉陈逸,此人名为赵言,世人称其为文正公。正是在下先祖。

    原来是赵相后人,失敬失敬。陈逸早有预料,赵毅不似常人,没想到来头这么大。只是不知道这堂堂赵相后人,怎会沦落到这番处境。

    陈兄谬赞了,这么多年来天子更替,我赵家也失去了天子的眷顾。在世家的打压下,我赵家几近覆灭。我赵毅此生之志便是彻行科举,荡平世家。

    赵兄之志果然远大,可惜在下的志向可谓和光同尘【和光同尘,出自《老子·四章》:“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涵蓄着光耀,混同着尘垢,与好坏都能相合,不自立异。后多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只能在心底支持赵兄了,此番有缘送赵兄一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赵兄请去吧。

    在此谢过陈兄的赠诗,既然话已至此,赵某也不过多打搅了,只是请陈兄再思量一二,赵某告退。言罢,赵毅便推开门离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