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醉卧依栏微听雨 > 1999(05)随笔闲谈

1999(05)随笔闲谈

    凡是领兵者,都会在不同地形上部署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

    当在通过山地时选择有水草的溪谷穿行,而在居高向阳的地方驻扎时,不应当仰攻敌人占领的高地。

    当需要横渡江河时,应当远离那些水流驻扎。

    敌人渡水来战时,也不要在水中迎击,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最为有利。

    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也不紧靠水边列阵。

    若是需要行动的话,当局势对我不利时则要停止行动。

    然而,当敌军人数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地向我开来,这时该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呢?

    “应先夺取对于敌人利益来说最为关键的东西,这样就能使它不得不听从我的摆布。”

    其实,用兵之道,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于没有戒备的状态。

    行军过程中要注意休整减少疲劳,鼓舞士气积聚力量。

    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意图。

    当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兵就会死而不退。

    士兵深陷危险的境地反而不会恐惧,无路可走时军心反而会稳固,深入敌国军队反而不会涣散,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士兵就会殊死搏斗。

    所以,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军队,不用整治就会加强戒备,不用要求就会完成好任务,不用约束就会彼此团结,不用严令就会遵守纪律,再加上禁止迷信消除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逃避。

    士兵没有多余的财物,并不是他们厌恶财物,不贪生怕死,也并不是他们厌恶长寿。

    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士兵们依旧会泪湿衣襟,泪流满面。

    然而,一旦把他们带到无路可走的绝境,就会像专诸和曹刿一样勇敢。

    关于用兵作战的将帅,能使部队行动像“率然”一样。

    “率然”就是恒山上的一种蛇。

    打它的头,尾就来救。打它的尾,头就来救。打它的腰,头尾都会来救。

    吴国人与越国人虽然互相仇视,但当同舟共济的时候,也会相互救助,团结的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

    所以,想用缚住马匹、深埋车轮的方法,显示死战的决心来稳定部队,是靠不住的。

    要使部队上下齐力同勇如一人,在于管理教育有方。

    要使作战刚柔皆得,是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的结果。

    然而,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起手来像一个人一样,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统帅军队,需要冷静而深隐,公正而严明。

    要能蒙蔽士兵的视听,不让他们知道他们不该知道的事情。

    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们无法识破作战企图。

    经常改换驻地,故意迂回行进,使人们无法做出推测。

    主帅给部属下达任务,并断其退路,就像登高后抽去梯子一样。

    主帅令士兵深入诸侯国内,就像击发弩机射出的箭矢一样,一往无前。

    对士兵要像驱赶羊群一样,驱过来,赶过去,而他们却不知究竟要到哪里去。聚集全军,置于险境,这就是统帅军队要做的事情。

    地形的不同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官兵上下的不同心理状态,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考察的问题。

    战争是有规律可寻的“当进入敌国境内越深,军队的聚集力就越强。

    进入敌国境内越浅,军队就越容易涣散。”

    离开本国进入敌境作战的地区称为“绝地”。

    四通八达的地区称为“衢地”。

    深入敌国纵深的地区称为“重地”。

    进入敌国浅近纵深的地区称为“轻地”。

    背后有险地前面有隘路的地区称为“围地”。

    无路可走的地区称为“死地”。

    因此,在“散地”上,要统一军队的意志。

    在“轻地”上,要使军队绝对服从管制。

    在“争地”上,要使后续部队能尽快跟上。

    在“交地”上,要谨慎防守在“衢地”上,巩固与邻国的联盟。

    在“重地”上,要继续补充粮食。

    在“圮地”上,要迅速通过。

    在“围地”上,要堵塞受敌威胁的缺口。

    在“死地”上,要显示出决一死战的信念。

    所以,士兵们通常的心理反映就是,被包围时会坚决抵抗,迫不得已时会拼死战斗,深陷危境时会听从指挥。

    当不了解诸侯各国的战略图谋,就不要与之结交。

    不熟悉山林,险阻,湖沼等地形时,就不能行军。

    这几方面,有一方面不了解,都不能成为铁血的军队。

    凡是铁血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方的军民不能够聚集抵抗。

    兵威加在敌人头上,就能使它的盟国不能配合策应。

    因此,不必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不必在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势力。

    只要发展并坚信自己强大的实力,把威力加在敌人的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池,毁灭敌人的国家。

    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指挥一个人一样。

    赋予作战任务,但不告诉其中的意图。赋予危险的任务,但不指明有利的条件。

    把部队投入亡地后,方可保存。

    当部队陷于死地后,方可生还。

    这因为,当军队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时,反而有可能转败为胜。

    所以,从事战争,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于主攻方向,千里奔袭,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如果同敌军在盐碱沼泽地带遭遇,必须旁依水草而背靠树林。

    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主要翼侧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

    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

    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

    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翼侧背靠着它。

    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

    当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稍平稳后再行动。

    通过“天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

    我们应远离这种地形,让敌人去靠近它。

    我们应面向这种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

    军队两旁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隐伏奸细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

    敌人离我很远而来挑战的,是想诱我前进。

    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的地方而弃险不守,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

    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

    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

    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

    野兽骇奔,是敌大举突袭。

    尘土高而尖,是敌人的战车驰来。

    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进。

    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曳柴而走。

    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

    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

    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

    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

    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

    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兵布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

    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敌兵倚着兵器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

    供水的士兵打水先自己喝,是干渴的表现。

    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

    敌人营寨上集聚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

    敌营惊扰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

    旗帜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

    敌军吏士怨怒的,是一种疲倦的表现。

    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丢弃吃喝水的器皿,不返回营舍的,是准备拼死作战的穷寇。

    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了人心。

    不断犒赏士卒的,表明敌军陷入窘境。不断处罚部属的,表明敌军处于困境。

    先强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

    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

    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它的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多就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拥戴,也就足够了。

    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

    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仍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

    所以要用说服教育的手段使他们自觉顺从,用法规惩罚的手段使他们畏惧服从,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

    平时严格贯彻条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

    平时不严格贯彻条令,不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平时命令能够贯彻执行的,这说明将帅同部属之间相处融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