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三章 日本人学得很好......好过头了

第三章 日本人学得很好......好过头了

    兵团正在进攻大阪。

    幕府军的火炮大多都是走私来的次品,数量少不提,无论是射程,威力,都要比兵团的火炮更弱。而且为了方便走私,幕府军大多购买的都是来自天朝的野战炮,也就是被划分为小型火炮(四磅炮)的那一类,这是在野战炮的概念出现之前的分类法。

    兵团有大约两百五十门火炮,除了大型的攻城火炮(12磅炮)暂时没有带来,还剩下大量的野战炮——可这没用。

    大阪的堡垒严格的参考了天朝的堡垒制式,同时还结合了日本本身的山城修建法,外围低矮且具备一定的斜度的墙面,内层弯弯曲曲的多层防线,这一切使得火炮对于大阪的威胁并不大,唯一可能被威胁到的天守阁,早就被兵团发泄式的轰成了废墟,但那毫无意义。

    步兵已经连续发起了七次冲锋,每一次都有超过千人的规模。然后如同他们勇敢的冲锋一样,同样快速的败退了。

    “日本人学得很好,无论是杀戮区域的设计还是火力的分配......对面是谁在指挥来着?”

    “好像是个织田家的小辈,叫什么.....织田信长。”

    “尾张那个织田家?”

    “还有别的织田家吗?”

    李贶生点了点头,没用表现的太在意。

    五年仗打下来,不会打仗的日本将领早死光了,剩下的,再不会打仗的人,也学着学着,成长为了兵团无法忽视的敌人。

    李贶生不为对面将领表现出的能力感到惊讶,这不过是小事,真要论指挥能力和军略能力的话,光是经验上,国内比日本这帮将领强的也不少。

    至少,国内有过指挥十万以上的大兵团作战的将领,也是有好几个的,而在日本,这帮人能否指挥五万人从长崎行军到仙台都是个问题。

    个人的指挥能力在如今的日本战场上,其实已经没用那么重要了。双方打了五年仗,战场上会犯严重错误的傻子都死干净了,在两边都不犯错的情况下,两边将领的指挥能力就算有差距,也影响不了什么。

    重要的,是那群幕府兵的士气。

    这才是最重要的。

    超过两百门火炮接连不断的轰击着大阪外围的堡垒,炮声几乎没有停止过。为了攻下大阪,兵团将超过八成的火炮都调给了正在负责进攻大阪的第三军。

    很显然,虽然说好了进攻失败兵团撤回本土,但兵团的高层仍然想要为了自己的功勋和荣耀,再努力一次。

    而在两百门火炮的连续轰击下,仍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坚守在城内的,其实大多已经不是那些过去日本军队中的主力——武士们了。

    而是兵团曾经瞧不起的存在。

    农兵。

    日本农兵,其实兵团一开始压根就不会将这些人称之为兵。在最开始的作战报告里,兵团只会将受过训练的部份足轻,还有剩下的武士们称之为兵,并记载自己击溃了这些‘士兵’多少人,而农兵,在兵团的作战报告里则被统计为敌方民夫,乃至于流民,平民。

    而现在,这些农兵被幕府称之为草莽义兵,在长年的战争里,损失惨重的大名们无力维持一支接受过训练的足轻部队后,义兵们便成为了幕府军的真正主力。

    最为讽刺的是,这些义兵,包括义兵中最能打的那一批人,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恰好来自于当年兵团的控制区。

    五年前最支持兵团,成为替兵团开路,在战场上无数次倒戈投靠兵团的农民们,如今,成为了兵团最棘手的敌人。

    哈,还挺讽刺的。

    这就是李贶生到日本来的第一年所看见的事情了,虽然他尽力阻止了这一情况的发展和蔓延,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到李贶生来日本的第二年,兵团控制区的农民大规模逃亡,以及义兵的出现已经无法挽回,李贶生最后的努力也不过是他身旁这几名兵卒一样的存在。

    西乡信义,林从道,堂本根。

    这些家伙都是日本人,李贶生在最后两年,尽力改组了兵团控制区的基层体系,并试图通过土地经济的改革阻止控制区的大规模农民逃亡。最终,他的成果就是九州东北部到西国西部地区的勉强稳定,和七万多名开始接受汉化的日本人。

    这七万多人中,有大约四千人选择了加入兵团。

    兵团的腐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其过程大约是在征日战争的第二年到第四年完成的,而在李贶生抵达日本并开始尝试接手部分事务的第三年时期,兵团的一部分尚且保持着纯洁性。

    当然,由于兵团本身的特殊性,实际上,兵团作为一种临时编制,主要用于负责远征及长期作战的海外军队,是一种军政一体的编制。

    兵团有相当独立的兵员补充体系,功勋奖惩体系,军官调动体系,大多事务都会被交由兵团高层独立处理,而不需要转交给天朝议会亦或者朝廷处理,以方便前线的作战效率。

    在考虑到这一点的前提下,李贶生认为,兵团的腐化已经无可挽回,他果断的选择了组织起尚未回国的一部分民兵部队,接受了部分地区的行政管理,并从兵团内部要到了一部分新兵和部队的指挥权之后。

    他切断了这部分部队同兵团整体的联系。

    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兵团同幕府军的战况越来越胶着,推动了战争的渤海系文官集团也开始对战争越来越高的开销感到不满,以至于最终单方面切断了援助——反正他们的目的已经达成,在确保石见银山的安全下,他们并不在乎整个日本战局的情况。为了将战争维持下去,兵团对后方不断索取更多的物资。

    幕府军的义兵们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量出现的,日本的农民们认为兵团背叛了他们,而讽刺的是,兵团出于惯性的宣传和文化普及,使得一部分日本底层民众认为他们是成为了天朝的子民后,他们为天朝生产粮食,而天朝也有义务保卫他们的财产和生命,而非一味的压迫他们。

    兵团对这种想法感到了可笑,他们可从不认为这群日本的蛮夷是天朝的子民,接着,民间大规模的对抗行为和叛乱事件开始爆发。

    在兵团控制区的日本农民形成了两个鲜明的群体,一部分处于腐化程度较低的兵团部分所管理的农民们,还有李贶生所负责的部分地区的农民认为,他们主张建立地方临时议会,从兵团手中接过行政权利。

    他们认为,兵团的腐化建立在高度的军政一体化情况下,而他们反对的,也并非是兵团在控制区所实行的天朝制度,而是腐化的兵团对地方上实行的强硬军管及高强度的物资索取。

    这一述求最终被李贶生引导,导向了兵团高层后,取得的结果就是,兵团在最后一次进攻后陆续撤离日本,而征日战争的主力将逐渐交由日本本土民众所组成的民兵部队替代。

    这也是西乡信义这四千人的由来。

    另一部分日本农民,他们已经对兵团彻底失望,转向加入了幕府军,希望将兵团彻底赶出日本后,以自身改造后的幕府重新在日本实行天朝制度,完成日本的改革。

    ......真是讽刺到极点了,五年的战争之后,这场原本基于经济利益而爆发的战争,曾经的两个战争主要势力,来自天朝的远征兵团和幕府方面的各大名,如今已经逐渐的退到了舞台下方。

    而如今,站在舞台上的,和即将登上舞台的,则是力主推动日本天朝化改革的日本底层草莽们。

    哈,真是......

    李贶生摇了摇头。

    而在远方,兵团的第十一次进攻,失败了。超过两百人被困在了大阪外围的壕沟和凸角堡内部,承受着幕府义兵的大炮及火铳的屠杀。

    伤亡已经超过了三千人了。

    李贶生看向了站在距离自己并不遥远的地方的第三军副军长,对方察觉到了李贶生的注视,还有眼神里的某种警告,脸色变了变,接着朝自己身旁的军官说到:

    “准备......第十二次进攻,让第七旅也给我加入进攻。”

    第三军下辖第七步兵旅,第十一工兵旅,第十九步兵旅第二十二炮兵旅和第三骑兵旅。

    除去刚刚结束进攻的第十九步兵旅和在此前就加入了进攻的第十一工兵旅,以及在外围无法参于进攻的第二十二炮兵旅和第三骑兵旅以外,第七步兵旅,已经是第三军最后一支保留在手上的机动力量了。

    如果第十二次进攻失败了的话。

    希望那群已经失去了理智的战争疯子们能够冷静一下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