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六章 知识就是力量

第六章 知识就是力量

    扬州市民并没有开始囤积物资,不过不少如徐举人一样的士绅则开始在自己的宅邸囤积物资了。

    但就卓后人的观察和套话来看,扬州市民之所以没有如同徐举人这等人一样开始囤积物资,并不是因为扬州市民得到消息落后了,而徐举人这帮人则得到了什么尚未宣布的消息。

    只是单纯的,扬州市民们不觉得接下来的事情会导致他们有必要囤积物资。

    大部分扬州市民都认为,只要议会坚持拒绝野战军入城,那么,他们就无需囤积物资。

    哪怕那些纺织工们真的打垮了扬州的卫戍部队,占领了扬州也是一样的。

    卓后人颇有些好奇,他对于古人的想法不太了解,自穿越过来的一个月里,他也基本上都是待在徐举人的家中,与之交流的大部分人都是同为奴仆的家伙,要么就是被徐举人带出去参加那帮公子少爷们的聚会,根本没多少工夫和这个时代的普通人交流。

    但至少,卓后人觉得,这样的想法似乎不太应该在一个古人身上出现吧。

    他说不好古人到底是什么形象的,就是,在他早已经被塑造而成的刻板印象里,古人是愚昧,保守,排外,落后,迷信的。古人对一切进步的举措都会下意识的感到排斥,不喜欢变化,往往会成为变革的主要阻力。

    就连大部分只为了爽而不顾逻辑的历史穿越网文里也会写到,一个主角想要推动的改革政策,一个主角想要实施的进步决策,往往都会遭到大部分古人的反对,至少也是不理解。

    这是所有人都坚信的一点,古代封建王朝是不可能做出太大改革的,想要实行进步改革,唯一的办法是先发展生产力。

    可现在......这些扬州市民的政治意识和敏感度,未免高得有些过分了吧。

    “这有什么难懂的,陛下写的书里和报纸里不都说清楚了吗。”

    大部分市民是这样回答的。

    他们提及的书,是很多年前,由陛下所出版的几本书,只不过作者似乎并不是卓后人那位穿越者前辈,而是另一位毛姓的作者,叫做咏芝,据说是那位穿越者前辈的老师。

    ......话说卓后人隐约记得,他在一些历史网文里好像看过,那个正德皇帝在历史上的老师似乎是叫做杨什么什么的来着吧,毛?关于这个姓氏,卓后人就记得一个毛文龙。

    而且也是咏芝,不是润。

    卓后人猜不出来那个人是谁,也就懒得猜了。

    至于报纸,指的则是由苏州府地方发行的《星火报》和襄平县地方发行的《劳工日报》,这两份报纸上面常常刊登一些政治理论及关于部分近期政策的背后逻辑讲解。由于用语直白,简洁,且所选取的题材主要都是影响工商业的政策,因此很快在各个城市的市民阶层中打开了销路。

    不少人都认为,这两份报纸的背后应该是天子,至少也是宫内在支持,否则一些关于极其隐晦的政策情报,以及一些连底层官员都不可能得到的详细资料,怎么会被这两份报纸轻轻松松的刊登出来。

    于是,在口口相传中,这两份报纸以及一些书,便被统称为了‘陛下所写的东西’。

    卓后人买了那位市民给他说的几本书和几份报纸,又采购了原本他出门应该负责采购的一些物资,然后返回了徐府。

    在徐府,卓后人看见一些家奴已经拿出了短弓和长刀,大门虽然没有被封死,但也挂上了锁链,一旦有必要便会立刻锁死大门。

    徐府不算太大,排去一些被临时雇佣的雇工,如厨娘之类的人,徐府的家奴一共只有二三十人,相比起那些动辄住了上百人的大府邸来说,还是相当小的。

    这二三十人里,去除掉女仆和老奴,只剩下了十七个家奴,徐举人让这些家奴准备好弓和刀剑,衣服里面戴了硬皮子,让自己一个胞弟穿上棉甲负责管辖。

    ......这算不算造反?

    不是说古代私藏弓弩和甲胄,都会被视作造反的吗?

    虽然在外面还有几千个纺织工,已经普遍装备了火铳,甚至拥有了大炮,正堵在街上和卫戍部队对轰的现在下,那些人都不会被视为造反的话,徐举人这家里的动静,相比之下的确也算不上什么就是了。

    卓后人倒是没有遭到什么刁难就被放进了府邸,他尽可能保持着镇定的样子,协助着一名管家清点马车上的货物。

    很快,管家皱了皱眉头,似乎发现了一些不对。他看向卓后人,死死的盯了一会儿后,说到:

    “有几样货物损坏了,你路上遭遇了什么吗?”

    “......什么都没有,兴许是路上有点颠簸,磕坏了吧。”

    “在徐府做事,手最好干净一点。”

    “我的一切都是大人给的,我分得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希望如此。”

    两本不算太贵的书,和三份报纸,一份《星火报》的正德六十年十月刊,还有两份《劳工日报》。总计十七枚银元,也就是十七钱。

    那位穿越者前辈估计是搞出了什么铸币技术,现在大明用的是一种掺了银的铜币,外表被渡了银,周边有类似于小齿轮状的一圈东西,如果外表的渡银或者外圈的齿轮有过多的磨损,那么店家是可以拒收的。因此大部分人都没有太多储存货币的习惯,而是迫不及待的花出去。

    每年官府也会回收一笔相应年份的钱币,用于重铸。而总体上来说,虽然会因为成色的变化,导致钱币和银子之间的兑换比不同,但在这种货币不断轮换的前提下,大多数货币大致上还是保持了二十比一左右的兑换比。

    即二十钱为一两银子。

    三份报纸和两本书,总计十七钱,差不多三分之二两银子多一点,也不算太贵,主要是两本书占了大头,估计是印刷术改进的功劳。扬州一个普通市民一个月的收入是二两银子左右,足以支持这样一个普通市民将两份报纸当作日用品消耗了。

    这次出门采购商品,徐举人没有给卓后人安排别的家奴监督,于是卓后人冒了冒险,特意要了些有破损和品质不太好的货,讲了讲价,从徐举人给自己的二十两银子里剩下了一部分钱,用来买了书和报纸。

    其实挺冒险的,卓后人知道徐举人想要折磨自己,打压自己的意图,他也知道徐举人在等着自己犯错,但他还是忍不住。

    也许就如同徐举人所说的,他这‘恶奴’真的被外面那些纺织工影响了,产生了一些......他本该有的想法。

    老管家看了一会儿卓后人,还是放过了对方,他也知道自家主人的想法,但他不想在这件事情上多纠缠。

    原因很简单——老管家清楚自家主人是个多么眼高手低的家伙,市面上的物价,自家主人是不屑于去过问的,因此,在过去,利用物资的损耗,一些物价的偏差捞钱,对于老管家而言也绝不是稀奇的事情,他自己也利用这些漏洞捞了上百两银子。

    如果在这件事情上多做纠缠,让自家主人注意到了这件事情,那他以后还怎么捞钱?

    他巴不得主人甚至觉得鸡蛋得一两银子一个呢!

    算了吧,反正想收拾眼前这小子的机会多的是。而且,他也不是真的想收拾这小子,有这小子和主人耗,他们这群人也好做自己的一些事情。

    何必那么认真,大家都是来混日子的。

    老管家放过了卓后人,回去同主人做了汇报:

    “那小子没有贪,估计是害怕您,手挺干净的。但大概是为了泄愤,故意弄坏了一些货物,不算大问题。”

    “真的没问题?”

    “磕磕碰碰也是难免,主人想教训那恶奴并不困难,随意再找一由头便是,但用此理由,恐怕会让别的家奴难以做事。”

    看着主人颇为不爽的表情,老管家低下了头。

    眼高手低的蠢货一个。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