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三十九章 满腔的怒火已经沸腾

第三十九章 满腔的怒火已经沸腾

    一名士兵对于长官命令的违抗会被军队视为严重的违纪,任何军事主官都会立刻用最严酷的手段教训这名抗令的士兵,以强调自己的权威。

    十名士兵的抗令会被视为部队严重的纪律问题,军事主官必须采取最激烈的手段,甚至包括处决抗令的士兵,以确保部队还能够服从自己的权威。

    而当抗令的士兵数量增加到一百名士兵时,那么,军事主官就会被问责了......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单纯的,一个军事主官让自己手下出现了足足一百名敢于违抗整个军队纪律体系的士兵,那只能是军事主官的严重失职。

    曾庆余现在变得焦躁不安。

    因为他能够清晰的察觉到,他手下的那些士兵们,已经开始出现了抗令的迹象了。

    这样的情况还不是一个两个......是至少数百人。

    曾庆余将两名步兵营长连同一大批连长停职后,便从骑兵连和一部分似乎还服从于自己的部队中抽调出了大批的看上去还忠诚于自己的军官,命令他们去接管那些部队。

    但前线部队的进攻力度却越来越小。

    曾庆余用他在天竺打仗时的经验试图动员部队,却发现毫无用处。

    说到底,他并不理解这些在国内打仗的部队是怎样的心态。

    曾庆余在天竺打仗的时候,通常都是负责镇压起义的天竺农民,亦或者去进攻那些天竺番邦的蛮夷军队。在这一情况下,他习惯于重赏重罚,并且用放纵士兵的方式来鼓舞部队士气,认为这一可以培养起士兵的勇气。

    这样的手段在天竺几乎是百试百灵的,那些拿着粗制滥造的长枪,镰刀之类的武器进攻他们的天竺农民压根不是天朝野战军的对手,士兵在在放纵和重赏之下也被激发了血勇,往往敢于十个人追着两百个天竺农民跑,一百个人就能打垮数千人组成的农民军队。

    当然,到了后来,曾庆余也逐渐发现他们的敌人似乎有些变化了,一次次反复的冲击和进攻无法造成太大的杀伤,反而那些天竺农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学来的战术,经常将野战军的士兵诱骗到腹地埋伏或者不断的骚扰。

    曾庆余在后期天竺这样的战术下显得战果不佳,但考虑到他曾经立下的战功,包括镇压了一次两万人规模的庞大天竺农民起义,将其中足足八千人杀死后,头颅砍下推成了京观,有力的威慑了当地天竺农民,还有焚烧和屠了数座城市的‘赫赫战功’,一些天竺当地的部队主官出面保下了他,并动用人脉将曾庆余送到了国内。

    曾庆余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被认为‘没用’了,于是送回国内来养老。那些自己曾经的老上官看在自己过去替他们干脏活的份上让他得以平职调动,晚年也能以旅长校官的身份退伍,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可是,曾庆余却绝不愿意这样。

    他才四十多岁,他不觉得以自己的年龄是时候该停下往上爬的努力了,他认为自己还大有可为。

    这样的心态在他回国后逐渐开始膨胀,国内的本土省与天竺那边的海外省不同,本土到处都是限制,就连士兵们也大多相较于海外军队更喜欢同上官顶撞,面对大多数本土爆发的‘叛乱’,这些本土军队的士兵居然也充满了同情和支持的心态——这样的事情,曾庆余怎么能忍受!

    曾庆余还没有明白过来,他所效忠的可能是他所想象的大明和大明天子,但这些国内的新生代士兵们,他们所效忠的对象,早已经从大明变成了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体系本身了。

    这个保证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饿不死,让他们能够看到最新的小说话本,能够在市场上能够每天都买到新奇好玩的东西的社会体系,亦或者说。

    他们效忠于他们的生活。

    前线的进攻一次比一次消极,从五月中旬第一次进攻开始,到昨天五月三十一日,士兵们最近的一次进攻竟然在开了一轮火之后就撤退了,甚至没有出现伤亡。

    曾庆余发了火,他清楚,自己的行为本来就是边缘线上的,可以说是非常之举也可以说是违反军纪。他赢了什么都好说,他要是输了,那不用别人,军队就会把他这个害群之马给清洗了。

    没有人会保他,因为他输了,而军队不需要废物。

    那些服从于曾庆余的军官们也很委屈,他们倒是想不通,自己赌上前途服从长官,为什么长官还要对他们不满意。

    如果是在封建军队的话,这些军官们的想法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他们大多是以一种功利性的纪律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即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所效忠的,是军队这一体系本身,而非某个有着个人魅力和能力的将领。

    封建是的从人关系在他们这里早已经被抛弃了,毕竟大部分军人都不想因为自己跟随的将领失势而自己也跟着完蛋,他们都更喜欢职责分明的纪律体系——‘我服从命令是因为你是长官,不是因为你叫什么名字或者你是谁谁谁,所以,之后哪怕出事了,我也只是个执行者,别找我的麻烦,那不关我的事,我只是按纪律行事。’

    曾庆余对这一点的理解还是太过浅薄,以至于他的粗暴和严酷的命令,已经开始让一部分士兵认为曾庆余是想着一将功成万骨枯了。

    他们以物资不足为借口开始聚集起来要求暂停进攻,一部分士兵拒绝接收发放给他们的食物,以表示抗议,数十名士兵则宁愿自己主动去禁闭室,也不愿意参与作战。

    ‘听说了吗,李先生其实早就南下了,本来这件事情早就能处理了的,但朝中有人不想要李先生来处理,所以才一边阻止李先生南下,一边让咱们出动想要先解决扬州这边的问题。’

    这样的谣言也开始在军营里流传了,而曾庆余对此已经失去了阻止的能力......半个月的战斗,目前军队还有作战能力的,除去浪费在运输物资和维护城市治安的任务上的兵力,也就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他关押和停职了一批人之后,如果还要因为谣言问题再抓一批人,那这支部队也打不了什么仗了。

    士兵们对于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的怨气越来越大,以至于已经开始有士兵在私底下串联起来,打算解救出被停职关押的两名步兵营长,反过来发起一场兵变,阻止曾庆余愈发疯狂的行为了。

    到了六月一日,这样的说法已经无法抑制住,甚至传到了曾庆余本人的耳边,让曾庆余又发了顿火,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叫来当初邀请军队入城的议会议员们,语气激烈的质问到:

    “是你们邀请军队入城平乱的,可看看你们现在给我们提供的物资都是什么?你们扬州人不吃的残羹剩饭!你们就是这样对待平乱的军队的吗?难道诺大的扬州,连供给一两千人的粮食都拿不出来吗?”

    当然拿的出来。

    可问题在于,怎么去拿?

    议员也是无可奈何,且不提议会之中同样有着认为军队入城才是导致混乱加剧,冲突升级的根源,因此一直表示了不满的议员。就说他们这批支持军队平乱的议员吧......他们手上能控制的武力早就被纺织工们消灭了,而粮食现在在谁手里?

    市民。

    那些崽卖爷田不心疼的王八蛋泥腿子们,他们为了安定人心,平抑物价,将大量扬州的储备物资都投入了市场,结果就是物价的确得到了一定的平抑,可物资也大多被市民们囤积了起来,现在粮食都是市民们手里了!

    哪怕是在一个月前,如果那时候军队入城了,市民们大抵也会乐意将自己的粮食拿出来,换取军队为自己带来的稳定。

    可是现在,谁还会相信给了军队粮食,不是把这座城市打成废墟,而是为了给自己带来稳定的?

    市民们不知道战争何时会结束,他们将自己囤积的粮食藏得更深了,在议会派人上门索取时也选择了断然拒绝。

    然后,伴随着曾庆余的恼羞成怒和调了一批士兵给议会后,六月一日,扬州事件爆发。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