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二十三章 找个软柿子

第二十三章 找个软柿子

    李贶生连续去了工联和工会的不少地方讲话和上课,甚至还去了一些自发性质的劳工组织做客,除了要求和请求这些劳工组织调整现在的工作方向以外,还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去要了各个劳工组织的人员档案及相应资料。

    仅从资料上来看,苏州地区,包括松江四县及其它县,各种大大小小的劳工组织一共差不多有五十多个,其中排除掉同乡会性质的互助团体,剩下成体系的自发劳工组织大约有十一个。

    工联和工会是其中组织成员数量最多的,工联的正式成员加上预备成员有四百三十多人,工会则有着足足两千一百多人。

    剩下的自发劳工组织则大多只有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规模,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大型的工坊和相对比较封闭的工坊环境之中,劳工们为了保障自身权利,自发组织的社团性质的组织。

    这些组织大多不会主动对外寻求扩张,并且更加保守,总和起来的数量也不超过一千人。

    也就是说,如今的苏州地区,差不多三四十万劳工人口中,有政治热情并主动参与了社会政治活动的劳工人口差不多只有百分之一左右。

    李贶生是想要做一次测试的,他知道自己的影响力在这些劳工组织当中的确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不确定自己到底能够在整个劳工人口之中动员起多少人。

    以应对之后可能的内战。

    这个数字如果可以的话,李贶生希望能够达到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天朝所有的城市手工业者,产业劳工加上矿场劳工,总共五六百万人里面,差不多能动员五六十万人参与内战,而剩下的人只需要在内战中支持自己这一边就好。

    但实际上的话,这個数字的浮动频率可能比李贶生想象中的大。按照扬州事件的情况来看,顺利时,说不定他能够动员出劳工人口的一半。但一旦遭遇失败,也可能他连百分之一的劳工人口都无法动员。

    这太不稳定了,所以李贶生希望得到一个相对稳妥一点的数据。

    至少确保在内战开始的初期,能够动员和组织起三十万以上的劳工人口,才能保证己方的优势。

    而苏州作为几个劳工人口规模特大的城市之一,自然也被李贶生寄于了厚望。

    他打算测试一次这一地区的劳工组织极限动员能力。

    顺便再帮正在整理钱庄体系的卓后人一个忙。

    不过,出于对个人崇拜的考虑和内战在即的问题,最终李贶生还是选择了妥协,没有像扬州一样选择观望,而是亲自出面主导了这一次行动。

    在行动过程中,新文官们很快便察觉到了情况的变化,这也的确瞒不住这帮人。毕竟新文官集团目前还是新兴的进步势力,没有完全陷入腐化和保守的情况。他们可不只会花大价钱修园子吃喝玩乐,他们同样是优秀的工程师和会计,不少新文官本身也是技术劳工出身的,对于各个生产环节的把控,他们不比大部分一线劳工要弱。

    只是李贶生本来也没想着要避开新文官,而且在交流了方案后,除了几个新文官希望行动不要影响到生产秩序以外,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对。

    正德六十一年,七月十三日。

    苏州议会照常召开会议,一名议员提出了关于苏州地区土地溢价严重的问题,并提议抑制土地溢价。

    大部分中小型工坊的工坊主都支持了这一提议,对于他们而言,他们申请的贷款有大笔都白白流失到了溢价的土地上,而购买了土地后,无法顺利购置机械和招募人手,工坊则完成不了扩张和生产,最终往往落得又不得不将土地廉价卖回给钱庄或者地主的下场。

    在很多人看来,苏州地区的很多土地,溢价都过于严重了。甚至一些根本不适合进行农耕的土地,也在苏州地区的手工业资本大肆扩张的情况下,开始抬高地价。

    这无疑是将大量的资本都白白浪费在了土地上,而这些土地却在这种买卖之中被荒废,以至于苏州这一天朝核心地区之一,却存在着大量被荒废的土地。

    土地只是自然资源的一种,如果没有人去劳动,它本身创造不了任何的社会财富和价值。可是在苏州,没有价值的土地变得价值连城,而人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却被无限贬值,大量的资本被套牢在土地之上,这也是卓后人此时需要对抗的,以旧文人和地主支持而屹立的钱庄体系。

    新文官们暂时还没有搞懂钱庄的发展和玩法,以至于他们的钱庄在资本都被土地吸纳之后,开始变得谨慎、保守起来,不肯贷款给因为土地溢价而资金链极为危险的中小型工坊。

    那么,就得做做事情了。

    卓后人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直接通过土地改革解放资本就好,这一套在卓后人所知晓的历史上玩过不知道多少次。他的祖国玩过,美国玩过,俄国玩过,法国玩过,英国玩过......是早已经被验证过的玩法。

    这不过这一套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和一个有着足够权威的组织体系,在濒临内战边缘的天朝,李贶生觉得最好还是先压一压,先不要太刺激那帮地主士绅了,土地改革等之后再说。

    总之一切为了内战做打算。

    而等到内战之后......地主们就不会再有能力和资格反抗土地改革了。

    提案被公开的第二天,有地主们开始串联,控诉。接着,是《苏州时报》和《太湖报》刊登了几个消息。

    前者自称,因为苏州地区大量农村人员进入城市,导致农村缺少人手进行农耕作业后,不少地主,特别是大地主们的土地成片成片的荒废,并且由于新的土地税中,无故荒废的农业用土地会遭到沉重的税收惩罚(这也是卖给工坊的土地可以荒废的原因,这些土地被判定为工业用土地,有减免税收的特权),因此,大批农村地主利用宗族和对其家人的控制约束农村的佃农和自家的长工,禁止这些人人离开农村。

    更有甚者,甚至禁止了城市的大量商品加入农村,并认为是这些东西‘蛊惑了农民,让农民的道德败坏了!’。

    如果说前一条最多引起部分市民和劳工的同情,甚至可能有人觉得这样还减少了同自己竞争的人而感到高兴的话,那么第二条消息,就几乎是直白的说了一件事情——工坊订单下降,工作岗位的减少,是因为这些地主们禁止我们的商品流入农村了!

    《苏州时报》并没有直接这么说,而这样的判断其实也是一小扩大,但他们的报道无疑是在引导人们往这方面想。

    而《太湖报》在过去并没有表露出自己太多的立场,更像是一个由清流文人和部分支持者发行的中立报纸。

    这上面则说明了另一件事情。

    征日战争期间,作为当时天朝敌人的幕府曾经得到了大量走私物资的援助,才最终将战争延长至五年的时间,并让天朝遭受了更多的损失。

    而这些走私的物资,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于江淮地区的。

    在这一消息被《太湖报》刊登的两天后,大约七百多劳工包围了《太湖报》在苏州城里的编撰人府邸,要求编撰人停止对江淮劳工的污蔑。被以‘编撰人不在’这一理由拒绝后,劳工们冲进了府邸,将编撰人从其女儿的床下抓了出来,打了一顿。

    七月十八日,松江四县造船厂开除劳工事件结束,松江四县其中两个县的县令被打死,两个县的县令被革职,地方议会接手当地行政事务,并向苏州议会提交了关于死亡县令的一系列渎职和叛国罪证。

    其中包括,为了自己的政绩庇护地主抬高地价,然后通过买卖土地造成经济的虚高和资本的无效流失。在战争期间收受贿赂,向幕府走私大量武器。专横独断,在县内......总之一大堆罪名,其实大部分都是虚假的,只有第一条的内核是真的。

    而这些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敌人出现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