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华娱2001 > 第43章 《17岁的单车》首映

第43章 《17岁的单车》首映

    三周后。

    在北影厂的推动下,《17岁的单车》开始了全国宣发工作。

    王晓帅也不是新导演,自然按照江湖规矩,利用全国一线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市的电影院开展宣传。

    甚至,因为拍摄比原定顺利,省下来的胶卷费,在陈扬的提议下,北上广深的许多人流量大的公交站台也贴了不少海报。

    海报上主要是陈扬和高媛媛,二人穿着制服,陈扬的眼神中有着迷茫和忧伤,而高媛媛——则笑得很甜。

    其实这张是后面补拍的,色调也进行了优化,非常契合校园青春的风格。

    海报下面是几个大字。

    “国内首部关于青春期的寓言——《17岁的单车》”

    与后世什么艺谋震惊、道明落泪、纪中怒赞这种宣传方式不同,这个年代电影宣传主要靠的就是院线推送。

    至于小县城,等片源下来,有辆带喇叭的面包车全城巡回播放:

    “今晚八点半,今晚八点半,XX电影院,《17岁的单车》与您不见不散。”

    至于什么豆瓣发文、时光网发文,微博热搜、抖音热搜之类的,压根不存在。

    至于什么主演瘦了几斤,欧巴为了拍戏多拼的消息更是没有多少渠道。

    第一,给不起媒体钱。

    第二,明星的花边消息都听不完,谁还管你这种主演不出名的文艺电影?

    原本《17岁的单车》会这样默默的进入电影院,然后与7月份的《冲出亚马逊》、《喋血黄沙》进行PK。

    主要是受时代局限,盗版盛行,大家一般都是买个VCD,大家伙围在电视机旁播放。

    至于去电影院?

    票价挺贵的。

    泰国歌舞团,东方威尼斯,凯旋魔术团。

    或许这样的节目大伙更有兴趣一点。

    况且,受香江那边的电影影响,大家更喜欢周星驰那种无厘头的搞笑片,或者是枪战警匪片。

    国内拍出来的艺术片。

    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三个字回答。

    不刺激!

    事实上,当京城某个大型电影院首映时,王晓帅和陈扬他们在电影院门口观察。

    大多数都是打扮时髦的小资青年,还有一些高中生、大学生。

    除了周汛、高媛媛他们在拍戏抽不出身以外。

    其余演员悉数到场。

    整个影院有三个放映厅。

    上座率并不高,大概只有30%——40%左右的的观众。

    但来了的观众都看得津津有味,在崔临撞车,脸上全白,以及陈扬手持板砖的时候,观众们都是会心一笑。

    都是年轻人,从动作也能猜到一些后续。

    事实再次证明了,在王晓帅这代导演这里,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一件骑单车的小事,能把社会、人文、青春的内核进行融入。

    陈扬在看的时候心想,或许这就是大导演的实力,是他们成就了电影,而不是角色。

    而且经过审核剪切后,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变得更加隐蔽,反而让电影的高度上升了一个台阶。

    113分钟的电影并不长,很快就看完了。

    影院的灯光亮起,观众三三两两离开座位,但大多数人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态。

    陈扬看在眼里,放下心来。

    一部好的电影,不论喜怒哀乐,是要给观众传递一种东西的。

    如果一部电影看完后,感觉没什么记忆点,那一定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看来,口碑差不了。

    “你最后那段拍板砖的镜头,演的真好!”

    崔临有些惊叹的说道。

    虽然同为主演,最后一幕苍凉的镜头也是他演绎出来的,可他就是感觉陈扬演得好。

    那种心上人被抢,内心的不忿,他能感同身受,这就很了不起。

    “这电影质量差不了,我估计送去能拿个奖回来!”

    王晓帅也乐呵呵的说道。

    只有牛乐忧心忡忡:

    “一天,我们就只排了一场,还是在晚上9:30,人家《冲出亚马逊》看完才能腾出放映室,这样票房对我们很不利”

    《冲出亚马逊》是由宋业明执导,侯勇、穆立新主演的现代军事动作片。

    《喋血黄沙》则是由朱建新执导的抗战历史电影,《碧血狂龙》的姊妹篇,人气还不错。

    只不过,因为下个月是《蜘蛛侠》上映的时间点,很多院线都贴了各种海报。

    《17岁的单车》要想杀出重围,延续到8月份,并不容易。

    陈扬则信心很足:“牛导,你别急,刚才电影离场后,我听到很多人都在议论电影里的剧情,这说明我们的电影还是有吸引力的。”

    “那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吃亏在没什么明星,等口碑发酵起来,院线要挣钱,我相信拍片一定会改回来的。”

    在王晓帅和牛乐犹疑的目光中,陈扬自信满满。

    “好,我待会就打电话给北影厂的兄弟,问问他今天票房统计如何。”

    “王导,您觉得首映和最终票房有多少,你会满意?”陈扬也来了兴趣。

    “首映......”王晓帅伸了个3,又缩了回去,改成了2。

    “今天有20万我就很知足了,至于最终票房,我们实际投资210多万,能有个700万票房我就知足了。”

    一般票房大约是实际投资额的三倍左右,就可以回本。

    王晓帅这是对电影票房没什么信心。

    毕竟,这是艺术片,他追求的是送去国外评奖。

    至于票房,保本就行,下次方便继续找人投资。

    “我觉得不止,这部电影票房最终应该能到1000万。”

    陈扬相信自己的眼光,更相信电影的质量。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他身为主角,虽然戴了帽子,竟然没人认出他来。

    没办法,成名之前,谁不希望被人认出,然后惊喜的说:“啊,你是不是XXX,我好喜欢你演的电影!”

    “难道是我长得还不够帅?”

    晚上睡前,陈扬在镜子前抓了抓头发,百思不得其解。

    结果迷迷糊糊要寻周公时,牛乐一个电话炸了过来:

    “陈扬,你的嘴真是开了光了,全国初步统计结果出来了,还有四五家影院没报数,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多少?”

    陈扬难得见他如此激动。

    “34万!要是这个月每天都有这么多,我们这部电影还能狠狠挣一笔钱!”

    这个票房成绩单,自然被王晓帅得知,他也是兴奋莫名。

    开门红!

    艺术片一般票房都比较惨淡,因为与商业电影相比,艺术品最大的弊端就是深度太高,没有一点生活阅历和文学修养的人,没法实现共情。

    甚至有人说,艺术片就是拍出来给影视从业工作者观看学习的教学片。

    这种说法并不缺市场。

    之前一直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自己这部电国内首秀不错,这让他对送去海外评奖更加有信心了。

    没准,一个不好,内外两开花呢!

    这也让王晓帅暗自庆幸。

    剧组开拍前,经费就这么点。

    不是没人建议过,主演挑一些有名气的新生代演员。

    可他再三坚持,挑选了没名气的陈扬、崔临等人。

    事实证明,哪怕作为素人,他们也贡献了自己100%的演技,这部电影完成度很高。

    拍片少,演员面孔生,宣传经费只有区区16万,能收获34万票房,远远超过他的预期。

    想到这里,王晓帅拿起手机,打给了一位他不太经常联系的人。

    “王哥,我有一个不情之请.....”

    之后几天,《17岁的单车》票房依次走高。

    第二天,38万。

    第三天,41万。

    《17岁的单车》成绩出炉,票房上升趋势明显,影院再也坐不住了,达成了一个共识。

    “《17岁的单车》电影能打!”

    能打的电影,凭什么不增加拍片,凭什么不增加场次?

    仅仅一周时间,《17岁的单车》在全国就增加了1000场

    北影厂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新刻录出来的拷贝,胶卷还是热乎的,就被等在门外的人拿走。

    然后,几百份拷贝如同流水一般运往全国。

    因为电影能回味,许多看完的人都自发向朋友推荐,于是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