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妹的家

    三妹很替唐田不值,虽然她习惯了田妈对于唐田的态度,但是还是想不到一个母亲会对自己的女儿恶毒到这个样子,她总是在心里怀疑,唐田到底是不是田妈亲生的。

    唐田的性格那么好,即使田妈如此对她,她也不记恨,还是一如既往的顺从着自己的母亲,从来不反抗。而且唐田的坏情绪从来不挂在脸上,不管有什么伤心事,见了谁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使人一见了唐田便很高兴,唐田也确实能给人带来快乐。田妈因此还沾了光获得了夸奖,看你,生了个多么讨人喜的孩子,还真会给她起名字,“唐田,糖甜,”一听就让人觉得喜庆。

    可唐田只是姓唐罢了,至于这个“甜”字田妈其实压根都不认识,据说,她在下地干活的时候,突然觉了病,便把唐田生在了地里,而地为田,便随便给她加了个田字。

    名字虽然是短短的两三个字,但是却要跟随人一生的,所以大部分父母在名字上绞尽了脑汁,下足了功夫。使尽十八般武艺,把美好的寓意与似锦的前途都融入到名字里,尽量的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响亮顺口的名字,所以一听名字,孩子们似乎都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与期望。

    唐田和三妹便是两个例外了,从名字便似乎感觉的出,她们的是被忽略的,似乎从一开始的到来便是多余,而三妹和唐田比起来,还不如唐田。

    唐田这个名字虽然随意,但阴差阳错还蛮好听顺口,可是三妹这个名字可就是赤裸裸的随意了,甚至是戏谑了。

    三妹的爸爸如村子里所有的人一样,盼着要一个男孩,于是在三妹的妈妈凤英生下第一个女孩子的时候,为她取名招弟,而后又给第二个生下的女孩子取名为领弟,当三妹又生下来以后,这个当爹的似乎心灰意冷了,连个带弟的名字都不给取了,也或者他没有文化,一时词穷想不起来,还有个什么弟可以真正的把弟弟带到他的世界里来,所以就随便叫了个三妹。

    凤英只能再接再厉,在三妹几个月的时候就又怀上了,害的三妹几个月就被迫断奶了,三妹是喝着米汤长大的。

    凤英的肚子越来越大,这个当爹的每天的都活在深切的盼望之中,他在心里无数次的祈祷,这次一定要是个男孩子。可是当心急的他迫切的想知道结果的时候,带着凤英各处去烧香拜佛,算命的却都说凤英肚里仍然是个女孩。

    连生四个都是女孩,这个当爹的有些崩溃,终于受不住了,他开始怀疑,难道自己命中无子吗?

    第四胎还没有落地,他便活在无限的痛苦之中了。养活这么些孩子不容易啊,家里已经穷的快吃不上饭了,还要凤英要第五胎吗?即使怀上了第五胎,就能确保是个男孩吗?自己又怎么养活这一大家子人呢?他在凤英噼里啪啦生了几个孩子之后,竟然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养活这几个孩子,想要逃避责任了。

    于是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带着仅有的一丝愧疚之心,远走他乡,拿走了家里唯一的积蓄。

    凤英挺着大肚子哭天抹泪,丈夫就是天啊,天都塌了,自己怎么过呢,她还带着这么几个小孩子。不过也幸而这几个孩子,才能支撑着她活下去。

    她想狠心先把肚子里的孩子做掉,可是眼看就要临盆了,做掉孩子无疑是把他杀了,她终是舍不得。

    结果很讽刺,孩子生下来居然是个带把的男孩,这可把凤英高兴坏了,男孩的到来,使她的生活多了一片光亮,她开始憧憬,或者那个丈夫在某一天,会带着大包小包的好东西,推开老旧的木栅栏,就像出了一趟远门一样,又和她过着这相依为命的苦日子。

    所以男孩在一岁以前都没有起名字,只管他唤作“小四”,因为凤英想把这个任务留给孩子们的父亲。可是这个父亲却迟迟不归,久而久之,那希望之光一点点的淡下去,凤英也就慢慢的认了命,他不会回来了,即使回来,也要扑头盖脸的把他打出去。

    她终是想多了,她的丈夫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有时候连她自己都怀疑,是否有过这样的一个人,可是没有他,孩子们是怎么样来的呢。

    她给男孩取名唐来。

    一个少妇带着四个孩子,家里家外,田里地上,那种辛酸与分身乏术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常人想来,只能觉得这肯定是天方夜谭,一个妇女在本身就困难的家庭里,只身一人带着四个小孩子,这怎么可能的事呢!

    曾经有好多媒人和乡亲劝她再往前走一步,可是孩子们怎么办呢?有谁会接受四个孩子呢?进门就多了五张嘴吃饭?

    这期间,也有过一些没有孩子的人家,找过凤英,想要收养她其中的一个孩子。因为不忍心把她唯一的儿子带走,考虑到大点的孩子有了记性,不好养熟了,便想把三妹领走。

    那个人家条件相当不错了,凤英也想狠狠心把三妹送走,她想孩子跟着任何一家都比跟着自己吃的好,喝的好,可她最终还是舍不得了。不管男孩女孩,都是她身上掉下的肉啊,自己虽然苦点,可是再苦再难,孩子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能看见他们自己便安心,给了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别人对她什么样,自己便再也不知道了。她思前想后,最后坚定的做出了决定:孩子还是得跟着自己,才行,能生就能养,我一定要能把他们带大。

    孩子们似乎感到了妈妈那颗流泪的心,都十分的乖巧懂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自幼看惯了乡里乡亲们那些怜悯的眼神,自幼便自立自强,争强赌气的以妈妈为中心,努力的过着他们的生活。

    俗话说,老天饿不死瞎家雀,这一家饥一顿,饱一顿,稀里糊涂的,混完了一天说一天,孩子们竟也长大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