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铁骨文风 > 第九十五章 英烈

第九十五章 英烈

    。。。。。。

    闻言,李昱一愣,心想这人的耳朵倒也是灵敏啊,还能分辨出我的声音。

    拱了拱手后说道:“壮士有心了,都是救助百姓于危急,在下也仅是尽了绵薄之力而已,当不得壮士如此惦念相谢之情。”

    听了了李昱的回答,王守钧面色更是古怪。面前这小娃娃的言下之意是说他就是那个官道上提点自己的人?

    看着壮士那一脸不可置信的古怪面色,李昱不由叹了口气。无奈之下,再次鼓腹扩胸吸气,然后手搭小喇叭,大声喊道:“让马儿出声,带着它跑~!”

    喊完后,李昱张着一双大眼睛,望着那壮士,心想,“这样,你便应该相信了吧。”

    。。。。。。

    王守钧尴尬的摸了摸后脑勺,真没想到眼前的小娃娃就是那个在官道上关键时刻提点自己的人。在他想来,那官道上提点自己的人一言中的,必是非常了解马匹的人,显然是经年累月与马打交道的,因而一开始全然不会觉得眼前这小娃娃便是正主。

    默了默后王守钧抱拳供手歉声说道:“未曾料想小郎君是英雄少年,之前小觑了小郎君,某的不是,特此告罪,望小郎君勿恼。”

    “无妨,无妨。在下自知于旁人眼中我只是一稚子顽童,常有误会,早已贯了。不说这些,敢问壮士尊姓大名啊?”

    “粗俗武人,担不得什么尊姓大名,某姓王,叫守钧,中原洺州人氏。”

    李昱抱拳说道:“原来是王壮士当面。。。。。。”

    “等等,怎么这名字有印象啊。”暗想中,李昱花了半息的时间思索了一下,终于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中找到了相关信息。

    “王守钧?洺州人?莫不真是?”

    李昱忍不住改口问道:“。。。呃,王壮士,在下冒昧一问,不知王去瑕,王清,王老将军是壮士何人啊?”

    闻言,骑在马上的王守钧一脸奇色,好奇的问道:“小郎君口中说的王去瑕,王将军乃是家父,小郎君怎会知晓家父的?”

    得到了确认后,李昱则是脸色一正,肃然高声对王守钧说道:“原来王壮士乃是我汉家忠勇英烈之后,此番机缘巧合得以相见,实为在下之幸也。”

    王守钧听了李昱的话更是疑惑:“这南北之地不相往来,虽说父亲阵没也大半年了,但这事北地知情的人都不多,在意的人更是寥寥无几,都不会有人说起这事,这一个南地的小娃怎会知道的?”

    于是便问道:“家父阵没知者甚少,且在北地也无人广传,小郎君你。。。?”

    看到王守钧脸上的尽是疑惑之色,李昱朗声说道:“去岁寒冬,令尊欲为十数万晋军求得生机,为救晋国于危亡,为阻贼寇于国门,仅领两千将士泅渡滹沱河,登上北岸,奋勇杀敌,一度开辟出三里多的滩头要地。

    虽然那国贼杜重威到了那般地步依然不援一兵一卒,失了援军的王老将军却依然死战不退,整整一日的厮杀,从黎明破晓战至黄昏日落,誓死不降,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此等英烈忠魂,此等悍勇战事,当受万民之敬仰,当被万世之传颂。

    千年无休争汉胡

    英雄无畏踏战途

    莫问埋骨在何方

    青史自有魂归处

    (原创不易)

    令尊和麾下众将士,滹沱河畔的一战,惊天地,动鬼神,扬我华夏汉家不屈风骨,这等当载史册之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在下又怎会不知呢?”

    李昱的一席话说完,王守钧已是难以自制,抓着缰绳的双手紧紧攥着,双眼开始泛红。武人大多是粗胚,不会有细腻的心思,但都容易被情绪感染。眼前小郎的一番铿锵话语,让王守钧的情绪难以自控。

    父亲英勇奋战,身死殉国,王守钧心中是无比自豪的。但这兵荒马乱的世道,人命不值钱,打仗死兵死将士乃是常事。在王守钧眼中,如此壮烈的父亲,可实际上,在意的人却是没几个。

    眼前这个小郎君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却是句句撞入自己心中,言辞又说的这般好,更为自己父亲和麾下将士作诗吟诵。

    虽然自己粗人一个,不懂这文雅诗词,但在那小郎吟诵的言语中仿佛可见父亲在那滹沱河畔,临终前浴血拄剑,嗤笑一众贼寇的煌煌英烈之气,由心间直冲自己天灵,让自己难以自制,潸然泪下。

    不光是他,边上一众骑士都是红了眼,更有甚者已是哽咽出声。

    见众人都显露不堪之状,李昱不免惊讶。

    王守钧察觉到了李昱的不解,稍稍收拾了一下心绪后对李昱说道:“他们皆是我父亲麾下亲军将士的后人,他们的父亲也都是在那一战中阵没的,他们也都是我洺州的好儿郎。”

    。。。。。。

    “原来都是我汉家的忠烈之后啊,失敬,失敬,方才在下不知,怠慢失礼了。”

    说完,李昱肃穆中默默抱拳拱手,躬身,又对着其他众骑士行了一圈敬礼。

    。。。。。。

    看着众人被自己一席话带动了情绪,都陷入悲痛之中,不由顿感觉气氛太过沉重。李昱想办法岔开话题,对王守钧开口问道:“洺州离这里数千里之遥,不知王将军你等怎会来此的?”

    闻言,王守钧叹了口气后缓缓说道:“这说来就话长了,想那今年初春之时。。。。。。”

    王守钧讲了很久,才道明了曲折情由。

    李昱方才知道他们这些人也是被战乱所迫,南奔而来的。

    去岁隆冬,他父亲阵亡后,没多久杜重威便降了契丹。之前也讲过,在杜重威投降后,后晋便算是名存实亡了。那契丹主一路再也没有遇到抵抗,便入主了中原,进驻东京大梁。本来各地官员和人民都只是观望,就只当换了个朝代和皇帝,这年头经常这样,中原频繁易主。那些后晋的朝臣和将领也都纷纷投降,只当换了个主子,并打算辅佐契丹主建立新王朝统治中原。

    但,异族毕竟是异族,其心必异。契丹主入主中原后不走王道,拒修仁政,沿用一贯的辽国对待中原的策略和态度。不建立有效的国家体系,不通过律法和行政来维持政权和获得税收,而是放任辽军纵马劫掠的方式筹备军粮和财物,并称其为“打草谷”。

    一时间,中原腹地在辽军的劫掠下,狼烟四起,中原百姓被抢口粮还是小事,辽兵祸乱,夺妻辱女,烧杀以娱更是常事。忍无可忍,于是各地民乱纷起,匪盗四方聚集,边军将领造反,州府官员叛逃。

    当时身处洺州的王守钧已经得知了他父亲身死殉国的消息,对契丹和那杜重威恨之入骨。正好各地开始纷乱,他便聚集了父亲亲信将领的子侄,各家从自家亲卫中凑了军士近百人,开始截杀散布在河北各处,四处劫掠的辽兵。

    一开始两个月,他们战果累累,截杀了不少小股的辽兵。他们的名号也在河北大名府各地传了开来,一时众多乡勇和好汉来投,要一起杀辽狗,于是渐渐队伍壮大起来,后来也居然有了近两千的规模。

    只是很快他们的这支部队引起了辽军大部的注意,派出了数支精锐骑兵,搜索并要歼灭他们。随着辽军投入越来越多的部队,王守钧部队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一日在河北德州西郊外的永济渠河畔迎头撞上了一支一千多人的辽兵精骑部队。

    虽然当时王守钧有着两倍的人数,但多是乡勇之辈,实在不堪战,且辽军精骑的战力远高于中原的骑兵部队。两军刚一接触,王守钧这边的步众便溃不成军,即便王守钧和众将领身先士卒,对冲敌军骑阵,奋勇杀敌也止不住溃败之势,大部被辽骑两轮冲杀便溃败伤亡殆尽。

    王守钧犹记得当时那鲜红落日下,兵士们的惨呼痛号,血洒一地。最后他在其他骑将的一再请求下,不得不赤红着双眼,含着泪突围远遁。

    待好不容易逃脱出辽军的追击后,见识了辽军的强悍,王守钧知道事不可为,便遣散了余下兵士,和将领亲随们急急赶回洺州,都各自接上家中老父老母和至亲,一路仓皇奔逃。

    众人都以王守钧为首,问他该去往何处。当时整个中原都是辽兵,要逃只能往西去蜀地,要么南下去南地。

    西去巴蜀,遥遥近万里,且蜀道之难天下皆知,王守钧又想到自己父亲曾在齐州驻军的时候和韩熙载相识过,虽然不是很熟,但好歹也是一条明路,据说那韩熙载在南地颇受重用。

    于是王守钧便率众人一路往南,渡过黄河,再从青州东边,走密州和沂州,绕了很远的路才过了淮水来到南唐。

    家眷众多,不耐再远走,最后一众人家人等暂时落户在了楚州(后世的淮安)。而一帮子年轻儿郎们则是过江来投靠韩熙载,想求个前程好安身立命。

    只是这都折腾了两个多月往返了三次,他们连韩熙载的面都没见着。

    。。。。。。

    听王守钧徐徐道完他们这些人的经历,李昱不由暗暗想道:

    “他们的想法是对的,他们一帮年轻武人,不是在朝大将,没有军衔名望,又不是一方牧守的重臣,对于南唐来说都是无名之辈。如今来投,只能捡相熟的人借路。但这一拖就两个多月,显然韩熙载是不想见他们的。如今看来,他们来投韩熙载却是走错了路啊。”

    或许本来李昱也不太会明白,但今日这宴会意外的安排,让李昱大概是明白了韩熙载为什么不愿和王守钧他们有牵连。

    “没想到啊,这韩熙载对皇帝老爸这般的忠贞。你不愿沾染武事,不过我可不用忌讳啊,你不要,我正好可以都收了,嘿嘿嘿,哈哈哈哈。”

    。。。。。。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