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十章 一号主角出场

第十章 一号主角出场

    被李纲这么一搅和,赵桓想走也不敢走了,他只得上了宣德楼,宣谕六军,固守汴京。

    赵桓的性格和赵佶很像,优柔寡断,胆怯懦弱,反复无常,缺乏辨别力,更缺乏决断能力。

    这种性格的人成为庞大国家机器的最高决策者,尤其是在这种犹如高手对决生死存于一线的关头,不管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

    越是紧要关头越不能犯错,可赵桓这样的性格就越容易犯错。

    正月初七,斡鲁补大军兵临城下,直接给赵桓来了个下马威,将宋军在开封西北郊牟驼岗的天驷监(马场)给一窝端了,两万多匹马和堆积如山的草豆全给金军作了见面礼。

    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也反应出宋廷朝政的混乱,这么重要的战略资源都人管。

    赵桓的脸都绿了,急召群臣商议,李邦彦力主割地求和,李纲坚决主战。

    赵桓还哪有什么守战的心,急忙派虞部员外郎郑望之和高世则出城求和。

    当天夜里,金军以火船顺流而下,攻开封西南角的宣泽门(汴河水门),幸好李纲有备,招募了两千敢死士,用巨石碎船,缒城而下奋战,杀敌数百。

    金军见宋军准备充分,没有什么可趁之机,于天亮时分退兵。

    郑望之和高世则两人在前往金军大营的路上刚好遇见了斡鲁补派来的使者吴孝民,原来斡鲁补也打起了议和的主意。

    吴孝民表明来意,赵桓高兴地快要飞起,这是他自即位(背锅)以来收到的“最好的消息”。

    不过李纲劝阻说,议和可以,但不必急于一时,现在局势还撑得住,先熬他几天,等金军补给吃紧,他们自然会知难而退。

    而且等种师道的西北边军精锐和各地勤王之师陆续赶到,局势肯定能翻个个儿,到时候咱们手里有了筹码,再来议和也不迟。

    赵桓是巴不得立刻马上把协议达成,李纲的老成持重之言哪里会听得进去。他立刻选了一个会“办事”的人——枢密使李棁,作为全权代表前去金营联络。

    李纲问赵桓,李棁为人弱懦,为什么派他去,不派自己去。

    赵桓回答说,你性子急,谈崩了咋个弄弄。

    李棁果然没有辜负赵桓的殷切期望,成功带回金军议和条件:

    1、宋国赔偿金国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合计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牛马1万头,绢100万匹。

    2、宋国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

    3、宋帝称金帝为伯。

    4、派宰相和亲王做人质。

    李纲听了气得想骂娘,这算哪门子议和,这是要命啊。

    这么多赔款,就是把天下搜刮个干净也不够数。

    割让太原三镇,国门尽失,金贼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还能有个安稳觉睡吗?

    堂堂中国称俯首称侄,这跟儿皇帝有什么区别?

    这些条件万万不能答应。

    赵桓又沉默了。

    李邦彦又出来打圆场解释说,咱也不想啊,可形势比人强,刀就架在脖子上,没法子啊。

    李爱卿,汴京防务事干重大,不可无人,爱卿先去主持军事吧,议和的事从长计议。

    赵桓支开了李纲,后脚就让人带着盟约直奔金营,你们提出的条件就不讨价还价了,咱的格局在这儿,三块五块的谁跟你计较?

    斡鲁补懵了。

    这就答应了?

    连价都不带还,爽快地让人生疑。

    千万不要怀疑,这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啊。

    跟钱和地相比,派谁去当人质倒是个小问题。

    赵桓兄弟在世的大大小小二十五六个,刨去未成年的也有十来个,虽然这些兄弟跟他都不是一母同胞,谁死也没关系,但挑谁去却不是个简单的事。

    人的心理都一样,碰到坏事,就会质问,这么多人,凭什么就我去?

    遇到好事,也会质问,大家都差不多,凭什么就轮到他?

    那就抓阄?

    可在国家大事上抓阄,又未免有点太儿戏了。

    赵桓这点能力还是有的,他将人选细细捋了一遍:老三、老五、老十四是王贵妃家的,老六、老七是乔贵妃家的,老八、老十一、老十八是刘贵妃家的,老十二是另一个王贵妃家的,老十五是王贤妃家的,老十七是杨贤妃家的,老九嘛是韦修容家的。

    让我算算,皇后往下数,贵妃、贤妃、贵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差了十几楼呢,就他了。

    不过这话不能明里说,要不然人家会挑理,说你专欺负个儿小的。

    赵桓专门把一帮子兄弟叫了来,说了一堆国事艰难,要兄弟齐心,大伙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开场白。

    自家兄弟当然没二话啊,等众人拍过胸脯后,赵桓就顺势问眼下有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谁愿意去?

    大家沉默了。

    赵桓眼睛朝众人扫了一圈,然后有意无意地停在了老九身上。

    赵构心里明镜似的,赵桓眼睛里的东西秒懂,这是欺负我娘家没人啊。

    娘的,仗着自己出身好,这些龟儿子平时就没少欺负我,如今送死也要我去。

    可赵构尽管委屈,但“这么多人,凭什么让我去”的话他是没法子说出口的,人家明摆着就是这个意思:

    你不去,谁去?

    我去!我去还不行吗!

    于是,康王赵构在赵桓的“殷切期盼”下,体现出了极高的政治觉悟,主动请缨,前往金军为质。

    历史总是会在特定的时间,把特定的人推向舞台。

    赵构生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据《宋史》记载,他出生时遗传了老赵家的优良传统,赤光满室,尽管没有异香扑鼻,也足以显示出他的不凡。

    赵构天资颖悟,博学强记,文武全才,咱们背十个单词都费劲,他却能每天背诵上千言,而且力气大得很,能开一石五斗的弓,全然不像那些上马都得扶的王子王孙,总之牛屁的有些过分。

    宣和四年(1122年),赵构行冠礼(成年),出就外第,算是独立门户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