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 第四十九章 等等!你们把造反说成起义?

第四十九章 等等!你们把造反说成起义?

    “计相……单单把财政大权独立出来,成为一相,单单就这一点,就会对相权造成极大的削弱。”

    卫国国君李康,想着自己朝堂中,若是将财政大权剥离出来另设一相,那么对丞相的权势将是毁灭性的打压。

    “行政、军政、财政各自独立,再加上一个监察权,这样的制度下,想要成为权臣,怕是难如登天啊!”

    大翊皇帝刘信同样也在想着这样的制度,若是想要成为权臣,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更何况威胁皇权了。

    “正是如此!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之间互相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也只能事事按旨行事,权力大大削弱。从而达到了加强皇权的目的。”

    “那这样的制度,都有什么弊端呢?”

    卫国国君李康开口问道。

    其他皇帝们见此也是纷纷追问了起来。

    两府三司制在群中的皇帝们看来,已经是将相权分的足够的散了,对于想要加强皇权的众人来说,已经够用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这种分权制度下的弊端所在。

    毕竟三省六部制在制度上,在理想状态下是那么的完美,但是在实际的施用过程中,却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之后就变成了三省归一的状态。

    那么也就说明了,并不是越分权越好的,而两府三司制度,同样是分权,那么一定也会有分权所特有的弊端。

    其实身为皇帝,这些人的心中,对于这样的制度,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猜想,但是李康还是想看看李鸿运是怎么说,换句话说,就是想看看华夏历史,对这一制度的评价。

    “其实弊端的话,还是要结合宋王朝来说的!抛去现实只谈制度就是耍流氓,那理想中的结果一定都是很美好的,就像三省六部制一样,在理论上来讲,已经是非常完美了,但那仅仅是理论上!

    宋朝的两府三司制也一样,相权被大大削弱,导致这些宰相们只能事事听从皇帝,想要做出一番政绩,也会因为各方面的掣肘而失败。”

    “第二,大宋的国政由于多个部门相互掣肘,比如说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是没有统兵权,光一个兵权,就要扯到三個衙门。两府三司之间又各自独立,导致不管是行政也好,军政、财政也罢,各自之间无法协调,不像之前统管六部,各部门之间因为上司的统一,也能更容易协调互助。

    政出多门就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毕竟人多了容易扯皮,部门多了也是会推诿责任的,这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而宋代官员的职权,又没有明确的规定,皇帝往往在职官外,另派差遣执行任务,等于说是一个职权好几个机构一样,行政机构重复,也造成了冗官的现象,一没有效率,二又浪费财政,这也是宋代的官制的弊端!

    还有一点,我要提醒一下大家,宋太祖为了防止大臣擅权,于是乎就鼓励御史台的官员弹劾大臣,台省相争(御史台和中书省)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这样的环境下,大臣们往往为求明哲保身,而不思进取。

    这和第一条也是一样的,一旦受掣肘过多,办不了坏事的同时,也别想着会办多少好事儿。

    然后最后一项,宋代追求的是强干弱枝,俩抑制地方势力,但是这样同样会造成地方积弱,最后得到的也就是以天才财富,铸就一个京师的辉煌,而地方上财政拮据,积贫积弱。”

    反正后世我们的总结,就是这些,当然,毕竟是屁股决定脑袋,你们既然坐在了那个位置上面,我所分析的某些弊端,也许你们不以为意,甚至说可能都算不上弊端。其中的利弊,还是要你们自己来权衡。”

    看到李鸿运这么说,聊天群中的皇帝们,也不禁的有些沉默。

    他们都理解了李鸿运话中的意思。

    就最后一条地方凋敝,聊天群中的皇帝们,就不会有多少心理上的负担。

    坐在了皇帝这个位置上,最重要的是维护皇权,打压地方权力,打压相权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天职,这么做,对于皇权,无论怎么说就是利大于弊!

    地方积贫积弱,换取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反正让何明来选的话,是十分乐意的。

    即便是李鸿运这般说,也改变不了皇帝对皇权的热衷。

    “等于说是宋朝的中央集权太过于极端,而导致地方无权,这样一来,对于整个王朝来说也是极为有害的,一个不好,地方上就纷纷造反了!”

    倒是卫国国君李康,看出了这种措施的弊端。

    而显然群聊中的皇帝们,也都是走进了集权的死胡同,没有想到地方无权,被盘剥的太多,也是会反抗的。

    “这样的情况,确实容易引起民乱!”大燕皇帝周峰点头同意说道。

    “还别说,整个华夏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还就是宋朝!”

    李鸿运看到造反的字样,不禁想到整个宋朝玩笑一般的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

    不过群聊里的人,看到这样的一个词之后,就不是那么的舒服了。

    虽然是第一次听说农民起义这一个词,但是看着聊天记录,也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农民起义”所对标的,分明就是李康口中的造反,以及周峰口中的民乱。

    不管是造反,还是民乱,都不是一个好词,但是农民起义中,确有“义”这一个字。

    “是啊!农民起义,那些因为失去土地也好,其他活不下去的原因也罢,总之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底层农民起来造反的,统统称作农民起义!”

    愣了一会儿的李鸿运也是反应了过来,给群里的众人们讲述道。

    “那些不是暴民么?”

    大魏太子安逸眉头紧皱问道。

    “呵呵!要不当暴民,要不饿死冻死,要是你你怎么选?”

    李鸿运看到暴民二字后,不禁有些被气笑了!

    “那也不能……”安逸的话最终还是没有说完。

    “反正各种农民起义归根到底,都是官逼民反,身为皇帝,是要有这么一个认知的。”

    “或者说你们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农民起义,不过这在封建王朝是无法避免的,总有一天你们的王朝也是要面对这一刻!”

    李鸿运说完之后,群聊中一时之间无人发言。

    “朕所知的历史上,就是因为一场民乱,前朝才覆灭的,之前总以为是前朝暴虐,先祖天命所归,看来实际上并非如此啊!”

    最终还是大翊皇帝刘信打破了沉寂。

    之前的改朝换代也好,谋权篡位也罢,都没有涉及到农民,也都没有考虑这么一个存在,而现在第一次将农民扯进话题,所造成的就是天然的对立。

    之前讨论的所有一切都是治官!

    一旦谈起民,这些皇帝们还真有些……不知所措。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