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是万历的老师 > 第52章 初露锋芒(中)

第52章 初露锋芒(中)

    “两位先生,少船这个问题或许学生可以解决一半!”

    见两人不解,范凌恒谦逊道:“学生不材,现在为范氏话事人,对整个范氏有一定的掌控力。”

    “杨知县、孟教谕,想必二位对范氏不陌生。范氏家族作为潮阳本地家族,在本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海外也有些生意……”

    范凌恒说到这儿,杨知县咳嗽了几声,潮阳两大家族,范氏、盛氏在海外都有自己的生意在,俗称“走私”。

    他刚赴任时还想管一管,毕竟明面上还是严厉禁止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但这么多年过去,朝上也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

    但眼见着海外贸易确实给县里带来不少好处,海上船员还能起到接纳流民的效果,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范凌恒向自己这位刚拜的先生抱着歉意笑了笑,继续道:“但我家爷爷范进曾任山东学道、通政使,我范氏一族上承皇恩,在报效国家之际,自是愿竭尽所能,为我大明排忧解难。”

    他目光灼灼,神色坚定,严肃道:“我愿意代表范氏,把范氏一族船队贡献出来,为守卫潮阳做出贡献!”

    孟教谕先是一愣,随后笑道:“你这小子,今天莫不是喝多了,说什么胡话,你才多大?就能代表得了范氏……”

    他看着范凌恒一脸正经,声音越来越小,最后不可思议道:“难……难不成是真的?”

    “正是!”范凌恒正襟危坐,沉声道:“不仅如此,学生前段时间也算是善有善报,在海滩边闲逛时遇到一名弗朗机国的红毛老先生,学生好意把他带回家救治,他不仅教了学生弗朗机语,临走时还给学生留下了两套图纸。”

    “是什么图纸?”杨知县心中有了隐约判断,脸色一紧,追问道。

    “一个是纺纱机器,一个是弗朗机船的图纸,范氏愿呈上弗朗机船图纸,希望能为我大明海军尽绵薄之力……”

    说完,他从随身挎包内拿出盖伦船的图纸,也不隐瞒,摊开图纸,竹筒倒豆子一样向杨知县讲解这种西式帆船。

    这是他向范清儒建议的,范凌恒心思缜密,知道无论是盖伦船还是新式纺纱机,时间长了都瞒不住。

    反正现在海禁已名存实亡,杨知县也不是那种思想僵化的淳朴书生,既然瞒不住,不如直接向杨知县摊牌,甚至可以考虑把盖伦船的图纸交出去!

    别忘了,杨知县之前京城六部中的工部任郎中!

    工部,虽不如吏部这种掌管着官员前途的部门一般,风光无限;也不如户部,掌管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大权。

    可以说,因为“士农工商”鄙视链的存在,所以六部排名,工部堪称六部之尾。

    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再不起眼,工部也是六部之一!

    六部始于隋,明朝改制,废了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上千年的历史沿袭至今,存在即合理!

    工部,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军器开发,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杨知县既然在工部任职,各类器械见多识广,对于新式器械所带来的裨益想必也是不陌生。

    远的不说,就说弗朗机炮不就是之前和弗朗机人交战,打了胜仗后把弗朗机炮打捞出,再由工匠仿制出来的么!

    近年来,倭寇已然成为东南地区心腹大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大明的海上力量过于羸弱。

    自郑和后,大明实施了严厉的海禁政策,船只的更迭换代不仅没有发展,甚至隐约还有所倒退!

    官营船厂还在用着一百年前的老式船只,要么是福船这种,巨大无比,但船大难掉头;要么就是鸟船,三四丈的小船,容易操纵但火力又太弱。

    但盖伦船可不一样,可以说,这种船型,在20世纪初,铺上层铁皮,安上发动机,还是一些国家的主力战舰。

    作为一种使用时间跨度近四百年的全球流行船只,放到16世纪的当下,更是一种杀器般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这种船只制造起来比大明已有的船只更简单,用料也更少。

    毕竟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什么都往大、多的造。

    而西欧那一个个国家小如豆丁,任何创新都是本着极致节省物料的初衷,盖伦船也算是在这种思想下发明出来的的产物。

    所以,范凌恒建议,若有机会可以把盖伦船图纸交给杨知县。

    杨知县外贬为官,离开京城不过两年时间,京城的关系都还在。

    远的不说,张居正可一直在翰林呆着呢!

    对于未来这位首辅大人,范凌恒虽然了解不多,但也知道一条鞭法就是人家一力促进而在全国开始推广。

    从历史大局看,他的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但受限于封建本固思想的约束,范凌恒认为张居正虽然在短时间内让大明国库丰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明内部的财政危机,但却无法解决土地兼并产生的流民危机和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

    但如果大明有了远航船,可以开辟海上新航路,甚至开辟新的殖民地呢?

    这样一来,大量的流民完全可以用政治手段将他们派向海外!利用前期军队的保护,并承诺新种的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免缴税费,这样一来,还怕大明内部的土地不够佃农耕种吗?

    不不不,完全不用在乎这个,对于这些佃农来讲,国内已经没有他们的生存之路,与其在国内等死,不如去海外搏一搏生机。

    英国最早派向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早期永居者,可不是单纯的想要控制这个地区。

    当时英国国会更多的是把海外作为惩戒、苦劳之地来使用,前期以罪犯为主,流民为辅,先让这些人对当地进行开发,后来见有利可图才开始大力发展本地殖民统治。

    其他人不知道殖民这招有多好使,但范凌恒知道呀!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大明的流民危机,不会再出现未来李自成振臂高呼,一呼百应的情况出现。

    又能发展我大华夏的殖民地,给本土带来巨大的利润;还能遏制西方那群洋鬼子全球收割的脚步,简直是最适合如今大明的方案。

    至于殖民不顺路?范凌恒最不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君不见未来南洋华裔和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一战时期的华人劳工么!

    即便在那种炎黄式微的情况下,华人们还能团结在一起,争取到一点点本应属于自己的利益。

    但如果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华夏做支撑呢!

    当勤劳的华夏子民足迹遍布全球,附以炎黄子孙特有的抱团意识和大明的军事力量保证前期平稳渡过,后期等这些流民在海外站稳了脚跟。

    在北美种棉花、在南美种茶叶,在澳大利亚种粮食,全球的基础资源往大明源源不断的运输。

    在大明经过一番交易后,再把产出的商品对全球销售,大明获得了大量的银子,地主们只需要在家躺着就能挣到银子。

    到了这个阶段,范凌恒相信,整个大明所有的官商巨富会视海外殖民地为禁脔!

    皇帝?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被彻底推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克伦威尔能让查理一世成为英国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国王;罗伯斯庇尔能一手把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

    这种事情虽然在大华夏不多见,但也不是没发生过。

    当然,这个过程或许会很漫长,但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送出盖伦船图纸就是范凌恒计划的第一步。

    除了全球殖民这个远期目标外,送出图纸还有当下的两重好处。

    一个是能缓解倭寇之患;

    另一个,这张图纸是范凌恒向大明官场递出去的敲门砖!

    在任何时代,造船,特别是造军舰都不是一件容易决策的事,未来如此,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所以,只要他把图纸给到杨知县,杨知县必然会以最快的速度上达天听,无论最终盖伦船是否能够顺利造出。

    到时候,他范凌恒的名字一定会映入某些大人物的眼睛。

    而从现在到考中进士,两年的时间内,他有信心让范氏在海上贸易赚够足够多的银子。

    银子+名望,等他两年后去京城参加进士考时,高中不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就算没有考上也没关系,因为现在大明除了科举选官外,还有举荐为官和国子监选官制。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就靠入国子监读书,再接着他爹的权势做官。

    当然,如果他能一举高中,这是最好的结果,向大明朝廷呈上的盖伦船图纸就是他的名望。

    名利名利,任何时代,名和利都是互通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名大于利。

    用名换利很容易,而想用利换名,相对来说就麻烦一些。

    他有了名望,又有了官职,只要不做天怒人怨的事情,前期别站错队、跟错人,苟到他具备足够自保能力时,自然就能去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要说正确的队伍和人,往后几十年里,范凌恒能想到的,除了皇帝外,就只有张居正了。

    而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就有一个机会。

    他拜杨知县为师,杨知县和张居正为同年进士,即是同窗的这层关系当然被范凌恒算在其中。

    凭着这个关系,他就是到了张居正面前开口喊句“师伯”也不过分啊!

    这是递上盖伦船图纸的好处。

    至于刚才范凌恒说的另外一点,范氏愿意派出船只在近海巡逻,这是范凌恒为盛家下的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