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解 三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听见桓公读书的声音,轮扁放下锥凿,来到堂上问齐桓公道:“敢问您所读之书上写的是谁的言论?”桓公答道:“是圣人之言。”轮扁又问道:“圣人还在吗?”桓公答道:“圣人已经死了。”轮扁道:“那么您所读的东西,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酿酒过程中留下的渣滓)。”桓公道:“寡人读书,你一个斫轮之人有什么资格来评判?若你能说服我,那还可以;如果你不能说服我,那就去死吧。”轮扁道:“我啊。以我所从事的职业来说。制作车轮时,(古代木制车轮由毂,内圆部分;辋,外圆部分;辐,连接外圆和内圆的半径部分,以上三部分构成),如果轮孔做的太松,辐条虽然容易装上,但整个车轮都会不稳固。而如果轮孔做的太紧,辐条会很难装上,又得返工。只有得心应手,才能做到不松不紧,而这种经验无法用语言准确传达的,其中自有其道理。我无法将这种道理清楚地传达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无法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所以这门技艺在我家后继无人,而今我都七十岁了,不得不还在制作车轮。古往圣贤们那不可言传的东西都已随之而去,所以您今天所读的文字,如同美酒流去后剩下的糟粕(虽然也是很香的)。”

    世人所谓宝贵的道,往往以书籍的形式承载。书籍以文字为表达,而文字有其可贵之处。文字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承载的意,其承载之意伴随着某种东西。意所伴随的这种东西无法以语言文字表达,而世人因看重文字而将书籍版版相传。世人如此看重书籍,我却并不看重,因为他们所看重的并非是其可贵的。可以被看见的是形与色,可以被听见的是名与声。悲哀的是,世人认为依靠形、色、名、声这些感知信息可以得到本质的答案,然而这些感知信息并不能够帮助世人找到本质的答案。知道者无法言说,言说者不能知道,而世人谁又明白这个道理呢?

    用筌(一种捕鱼的竹器)去捕鱼,捕到鱼后便把筌放到一边。用兔笼去抓兔子,抓到兔子后便把兔笼放在一边。用语言去传达心中的意,得到意之后便把语言忘到一边。我何时才能碰到忘言之人与其聊一聊天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