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量子混沌 > 第二十三章 九月

第二十三章 九月

    9月2日

    脱离了社会的人,是不是就不能称之为人了?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的人,其实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了,需要遵守最简单的自然法则。而人类社会日益复杂的生存方式,越来越让我们远离了生命的本质。

    无论是超级流浪者还是灰熊人,都不应该被非议。而且超级流浪者最后的那一个感悟,是用人类思维方式和视角得出的。分享是不会出现在自然界的,而分享大概也是人类社会联系和发展的根源。

    人类社会因为形成了对分享的记忆,所以才会在无情的自然环境中,保留一点温暖。

    9月3日

    我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催眠状态,或者我从小就被教育推进了一种催眠状态。只是,到后来我慢慢醒了。我甚至在为自己不能回到当初状态而恼火,我试图不断的重新催眠自己,但是我发现我不能再进入那样的状态了,身心都很抗拒。

    怎么在真实的状态里活着呢?要真实的活着,我们需要有真实的情感。可是,需要顾虑和计算的嬉笑怒骂,是真实的吗?

    所以,那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用最真实的自己,你不会遇见任何人。

    9月4日

    亲戚们的观念,还是很简单、很直接的,但他们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代表了社会的取向。

    你执意要逆流而行,其实也是在他们的催眠世界里引爆了一个惊雷。他们确实是在越俎代庖,可你的存在,对他们来说也像是一种否定。

    我应该去维护哪个世界呢?真实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是不是都只是在不同的催眠世界里呢?

    9月8日

    今天在看笑傲江湖这个节目,有一个模仿周星驰的人,用了10年时间,对着所有不说话的东西练习,把自己变成了周星驰。他上这个舞台已经不是表演节目,而是扮演人生,一种自以为真实的人生。

    以前的我,是不是也是像这样的呢?在亲朋好友、老师同学们的裹挟下,勤学苦练,却是在照猫画虎。以为自己学有所成,却是连虎都没见过,一见到真老虎,立刻被生吞活剥了。

    真正厉害的大佬,是从下到上,在整个体系上努力的人。他们立足的点,是用一点一点的努力堆积起来的,就像一座大山。无论你用什么标准,它依然是一座大山。如果你站在一根电线杆上,你说我和大佬一样高,应该平起平坐,谁会鸟你吗?大佬们站在山顶,依然有脚踏实地的感觉,你站在高高的电线杆上,你心不慌吗?

    我感觉自己遇到的失败,就跟那次去下残局一样。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漏洞,匆匆忙忙就上了,结果发现是一个坑,还没调整好,结果就已经出来了。比赛是不会给你时间调整的,而社会甚至不会给你留退路。

    9月10日

    现在的我们,是在寻找梦想呢?还是在寻找捷径?如果我们拥有优渥的条件,我们是不是可以踏实、安心的活下去?找个自己舒心的工作,只管开心就好,不用拼命,不用追逐?

    社会上真正活得很累的人,应该是那些完全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进的人,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打拼,还是为了实现梦想而坚持,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不依靠别人的推拉,不依靠强力意志,这样才有永久的动力。(我不知道,我以前怎么写出的这句话,当时也不知道那个永久的动力从何而来。)

    9月12日

    不要追求速成,短期培育起来的,只能是表演性质的,纸上谈兵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会有非常多的问题。

    但是让自己成长起来,那得多漫长的时间呀?所以人们普遍还是认为:用一种东西来包装自己是最重要的,也是见效最快的,最简便易行的。

    更搞笑的是这些急功近利的法宝,竟然打败了那些正在苦苦追寻、自我修炼的人。于是社会观点更加倒向一边,声称那是最优秀的方法。认为其他方法是不好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实,是评判方式有问题。

    9月13日

    我很慌张,不知道要怎么成长,难道我真的需要走一条不那么拼命,不需要用毅力来给自己催眠,也能成功的路吗?世界上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吗?如果我一下子否定了大多数人,我能顶得住他们的压力吗?

    也许,我可以只需要简单的一日三餐,但是我周围的人呢,需要依靠我的人呢,我是孤家寡人吗?我愿意孤家寡人吗?

    在工业化社会取得成功重要吗?心中的感受重要吗?什么才是活着的标志?

    被工业化社会物化的人还能感受生活吗?是不是应该要有一些人,来对内心进行守护?

    用物质堆积起来的世界,就是我们真实的世界吗?

    为什么,总有人说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职业,就不行了?其实并不是压力,或者怕自己做不好之类,而是要用这些来养家糊口的时候,你就要迎合大众口味,做出来的东西就不纯粹了,就变质了。

    如果你只是爱好,那么这件事情,更多的只是在表达你自己,与大家无关,只是刚好有人喜欢而已。

    甚至最夸张的情况是,你个性化的表达反而受到了追捧,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不纯粹,你反而会迷茫了,一如涅槃乐队的主唱居然自杀了。

    我感觉整天思考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进入了一个无限的死循环。

    9月15日

    工业化社会的原理和逻辑就是:有努力就会有进步,有进步就能够成功到达。

    但真正的现实,更像是爱迪生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很多时候,1%的灵感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主流的工业化社会选择性的过滤掉了后半句,因为工业化社会害怕随性和无序。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随性和无序是不能经过工业化社会来放大的。因为,不能堆叠和积累的东西,很难达成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价值。所以很多艺术作品,都是在作者死后,在盖棺定论以后,才能够发扬光大、流传于世,多么悲哀的社会啊!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丢掉了武器,脱掉了铠甲,直接走向战场的白痴。妄想在战场上,也让别人也脱掉铠甲,用和平对话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但别人首先解决的就是你,因为这样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

    9月16日

    想起了上次面试,别人问我:你有没有这个自信?愿不愿意做这个全新的工作?愿不愿意学一门新的测试语言?

    我犹豫了……这一定是工业化社会的大忌。因为整个工业化社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催眠机器。社会不会要求你做真实的自我,他们要求的是:你能在这个系统中,主动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创造自己的价值,没有情感,只有交换。

    工业化社会必然强调的是:有为才有位,除非你有很铁的关系。社会生产必然是一种冰冷强硬的系统,因为它是要生长、要扩张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吐故纳新。不论是中国的集体主义竞争,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竞争,都是为了胜出。

    努力不是为了去获取成功,不是为了去超越别人,应该是一种想去体验一个更大世界的欲望。既然是体验,那就不能真的忽略你心中的感受,要不然还是会变得麻木,还是会偏离本心。

    9月17日

    什么叫有出息,能做事情、能创造价值就可以了吗?如果大学也是为了培养工具人,那还有什么地方会教人思考呢?

    人们总是在追求共性,希望用共性来组成社会,而主流的共性又开始压制个性,要迫使有个性的人逃离社会,于是这个社会一潭死水。

    以前看过一句话这么说的:有些人30岁就死了,60岁才埋。现在也可以这么说:有些社会只有一个人活着,其他人都是分身。

    感觉自己失去了一种作为生物本能的灵性。世界给了我们生命,到底是让我们来创造呢?还是让我们来体验?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失败?为什么我们不敢走出去?

    如果把生命的过程看成创造和得到,那么一旦我们创造的东西被否定,我们就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会无脑维护自己创造的东西。如果我们把生命的过程看成体验,就会立刻释然。

    所以生命的本质不应该是得到并消遣,而应该是成长、体验和自我表达。

    9月19日

    今天看了《含泪活着》的纪录片,那种拼命奋斗的决绝,正好就是工业化社会塑造的一种感动,用金钱购买梦想,用血汗铸就未来,完全就是一出工业化的悲喜剧。

    举全家之力,推举出来的一个人,能拉动这整个家吗?

    在那个年代出来的人,可能大多数都有这种想法:用毕生的代价,来换取最后一刻的幸福,来换取子女们的坦途。

    他们将一生所有可能的平淡,变成多数的苦难和一瞬间的荣光。所以,人生真的无论怎样,都是喜忧参半的,所不同的只是选择。

    我还有个疑问:那夫妻俩以后真的就只剩下幸福了吗?上了这个台阶以后,包括后辈的人,就只会越来越好吗?这像不像我们看的那些童话故事: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他们憧憬和寄托的一切,如果在漫长的生活中展开,会不会成为新的平淡?他们能忍受并继续下去吗?

    9月19日

    有自我的人,他的思考方式是用自己来思考。没有自我人,思考方式是建立起一个精密的系统,来替代自己思考,所以在信息量很少的时候,没有自我的人做事就会犯傻。

    而有自我的人,他的行事方式可以一直沿用,因为它的主体是自己。而没有自我的人的系统,则需要不断调整,不断优化,防止系统崩溃,于是就会很累。

    但是没有一套系统可以完整、完美的处理所有困难。而有自我的人,是允许自己失败的,他甚至在用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思考,即使失败,也会把这当成一种必需体验。

    没有自我的人,是需要有人替他们思考的,或者他的决策系统已经建立的接近完美了。他就可以比较简单轻松的活下去了。这个时候,没有自我的人,就可以打败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了。

    而这个世界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无穷大自我的人,跟没有自我的人是一样的。无穷大自我的人,会主动帮忙去解决其他所有人的问题,没有自我的人,会正面回应所有向他提出请求的人。都像是老好人。

    9月20日

    我们为什么会慌张?因为少了一个托起我们的底。我们就需要用强力意志来支配自己,但是这又会导致自我迷失,所以,看起来的结果就是:刚开始会成功克服一些困难,但很快会丢失原动力,反复几次,最后陷入迷茫。

    只有从自我出发的,自然而然的动力,才能够长久的维持,才不会一触即溃,一蹶不振。而保存自我的方式,就是要给自我一个空间,一个绝对的空间。

    这个空间是“我”的天下,外力不可将其摧毁,即便是席卷一切的工业化社会,也不一定能得到正面评价。

    9月21日

    谁是艺术家?其实,艺术家的特质,大概是看待世界的心态不同,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他们用的是一种超脱的心态在生活。其实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也可以这样,我觉得是工业化社会将人们变成了工具,但艺术又何尝不需要打磨?无论是用工业化系统,还是用艺术技巧来表达自我,本质都是一样的。

    只在乎成长、体验和自我表达,只在乎做到极致,不在乎名利得失,这大概就是艺术家的心态吧。

    所有的知识、技能都应该只是工具,“我”才是使用这些工具的人。如果你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存储这些知识技能的工具,那么你将不会成功。因为你无法表达自我,你不会有满足感,你甚至不会有活着的感觉。你只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罢了,再高级、再精密,也依旧是工具。

    艺术表达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用工业化的工具来表达艺术,会因为增加了工具的复杂度,而有损表达内容吗?还是更能让人们体验到工业化时代的美,而更加被大众所接受呢?

    9月22日

    今天,拿到了一个公司的录用通知之后,我就感觉立刻有点松懈了,突然进入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好像是拿这样这种东西来麻痹自己,来让自己无为,来让自己失败。

    其实,我也大概知道在工业化社会成功的方法。但是自己依然不能进入那种高强度的状态,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主观上的抗拒吗?而我感觉我的大脑在不停的思考,始终处在一种疲劳状态,完全学不进去新的东西。

    我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变傻了!无论是记忆力,逻辑,推理,计算等各个方面,突然之间就没有之前的那些感觉了,钻不进去了,总是只能强行去记住一点东西。

    无法集中精神去做事情,就无法融会贯通这些东西。我大概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存在下去了,好像也很难将自己变成工具,我该怎么办?

    我是在逃避责任,拒绝成长吗?还是我本想慢慢的、自然的成长,但是社会根本不给我这样的机会?

    9月23日

    今天在看《巴菲》,发现当印度电影和美国电影表现同一题材时,印度电影居然更加浪漫主义,不过情节内容有点过多。

    我一直在想,一个无法参加工业化社会竞争的人,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本来社会存在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人类需要和其它生物进行自然竞争,而获得生存空间。但现在人类社会内部,却出现了类似自然竞争的现象,在这种竞争中依然是弱肉强食,工业化竞争力不足的人,只有拿自己的血与汗来获得生存空间。

    又想起了《含泪活着》那部纪录片,父亲正是用自己的血与汗、苦与痛换来了儿女的腾飞。这个东西要怎么理解呢?在欧美社会是很少出现这种背井离乡、输血后人的情况,因为他们更强调个体,更强调个人奋斗;而东方人都很强调脉系竞争,团体竞争。

    所以中国的脉系和网络,总是在举全部之力打造几个强点。这个脉系上只要有一个强点,那么整个脉系上的大家,都会觉得有希望。这当然也是我周围的人,要我放弃我父亲的原因,因为他不仅仅是短板,而且是窟窿,只会抵消与中和我的努力。

    这种来自东方的思维方式,主导了东方在近几十年来的崛起,但也是整体上没有西方社会运行流畅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时间的长短。

    在中国的传统家系中,资源总是向后输出,造成了后辈积累的资源多,但是创造能力差。

    要么在强势的父母管教下,孩子以父母为中心,抛弃了自我成长以及自我主见,沦为守财奴。要么在自己的父母纵容下,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的自大狂。

    始终缺少一种平等的、平衡的、流畅的、沟通互动的机制。

    9月24日

    生命的意义在于:成长、体验与自我表达,这个可以无限延伸。而如果将生命看成得到和消费,这就像是一个零和行为,从远处看就是一种原地打转。

    但是,如果你直接把别人的结论拿来当做标杆,那你就进入了教条化的误区。前人的经验与结论只能用来帮助你认识、理解自我,人生的结论需要自己总结。

    人生就像是一个圆,人们总是在追求以前缺失的东西。当你走到了另一种状态,却发现又有另一种缺失。所以人生必然是不完整的,而各种状态之间也是不能突变的。没有理想化的条件,没有一步到位,只有长路漫漫,放下一些东西才能拿起一些东西。

    哪有什么光鲜,哪有什么彼岸,人生不过是各种选择,换一种人生,就是换一种苦吃。

    就像工业化社会追求的积累与发展,好像我们付出的更多,也得到更多。但实际上工业化的人们透支、消耗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世界,总应该存在非工业化社会的土壤。比如我开一家店,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不是为了做大做强。仅仅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是为了体验自己的爱好与快乐,为了心中的那种恬然与满足感。

    9月27日

    我发现,某同学好像也是在等待着,寻找着一种只属于自己的机会。在机会出现之前,只是漂浮在空中,踩不到真实的大地,完全没办法进步。

    就算是从事非工业化的行业,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吗?很难说,其实在工业化社会中,真正成功的人也是没有被工业化的人,只是他们学会了使用工业化的工具,但依然具有自我原创思维。

    而在社会上,好像无论是学会了使用工业化的工具,还是真正的变成了工业化的工具人,在人们眼中都算做一种成功。

    而那些太注重自我感受的人,必然很难在工业化的世界里成功。因为不能标准化,不可移植,不可扩展,就不能建立起庞大的工业帝国。

    但是,那是世界应该的样子吗?世界上正确的路应该不止一条吧?!

    9月28日

    温室里的成长,不是让我们不去经历风浪,而是要先让我们变得更强。

    就像小时候我们得到的告诫,如果完全遵守,我们必然畏首畏尾、固步自封,我们拥有的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规则当然需要遵守,但也需要打破,因为只有打破过规则的人,才有资格制定更好的规则。否则,新的规则永远只能在原来规则框架下向下延伸,那样空间只会越来越狭小,最后把人困死。

    就像别人给你指引,只是为了在一开始,给你一个能够前进的方向,弥补方向感的缺失。一旦你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方向感,别人的指引就已经可以丢弃了。

    警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