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从1978开始追风逐浪 > 第6章 记不起内容,只记住名字有用吗?

第6章 记不起内容,只记住名字有用吗?

    顶着油灯,趴在老三看书用的木箱上,宿建平酝酿了半天,结果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失策了!高估了自己的记忆力。没有外挂和金手指,书好像抄不出来啊!

    好歹也是科班的中文专业出身,宿建平本以为自己不说对当代文学耳熟能详吧,最起码也能记个七七八八,主要学的不就是这?

    现实却是是一部完整的小说他都没记下,脑海中有的就是那些书名和大致内容。

    还抄个毛线书,光凭着名字和大致的内容,能挣来稿费?

    没有鳖出一个字的宿建平,最后只能无奈的吹灭油灯躺回炕上睡觉!

    抄书大业就这样胎死腹中了?躺在炕上的宿建平辗转反侧,左右是睡不着觉。

    翻了几次身后,他又点起了煤油灯,拿着老三写字用的草稿纸发呆。

    盯着草稿纸看了半天,没有从中看出吃人二字,不过他倒是想出了点眉目。

    记不起具体内容就记不起内容吧!好歹还能记得名字和一些经典小说的基本框架和故事核,这比完全的原创要容易一些。

    风口就在眼前不搏一把单车变摩托,实在是不甘心啊。这么说来,自己也不是完全抄书,怎么着也算半个原创吧?如此抄几本书,对真正的原作者负罪感好像也能少一些,咱可没有把你的饭碗抢光,还是给你留了一口饭的。

    有了想法后,宿建平开始认真思考起接下来的创作方向。

    今年以及接下来两三年最流行的风口应该是伤痕文学,笔墨当从时代,不符合时代的作品注定是难以出头的,作为一名要靠写小说挣快钱的人,更是得紧跟时代潮流。

    《班主任》《伤痕》?这两本小说应该是不能抄,估计它们都已经发表或者是在发表的路上了。除了这两本以外,能记得的伤痕小说好像没几本了。

    主要是这波风口太短暂,到了80年以后由于大风口的变化,伤痕小说很快被主流抛弃,成了时代的尘埃。虽然跟风的伤痕小说并不少,但能被写进当代文学史教科书的实在不多,远没有先锋文学和寻根文学那影响样长久!

    《灵与肉》?能记得的好像只有这一部,要不抄这个?

    想了想,宿建平艰难的放弃了。好像这部小说是有原型人物的,张先亮之所以能写出这个作品,是因为原型人物就生活在银川。

    再说这个故事离自己一个农村青年太过遥远,以自己的身份写出这么一个故事,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想到自己的身份,宿建平突然发现好像伤痕文学并不适合自己?伤痕是人家城里人受迫害下乡受的伤,咱农村青年有资格伤痕吗?

    就没有一部符合自己身份的伤痕可抄?注定要与这个风口无缘了!

    不对、咱也受过伤啊!被身为知青的未婚妻抛弃算不算?

    刚从高中毕业的时候,由于前途太过光明,村里将知青点的女知青李雪源介绍给了宿建平。

    一个是落难的城市女知青,一个是前途光明优质农村青年,从年龄到相貌两人都很般配,很快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

    结果风云突变,知青回城的政策松动,宿建平的前途变得暗淡无光,李雪源在77年初的时候回城探亲,一去不回,在年中的时候还是家里人过来帮着把户口迁了回去。

    对于李雪源这人,原主的记忆倒是很深刻,好像人长的挺漂亮,再就是家庭条件可以。

    所谓的家庭条件可以在现在的宿建平看来,其实也一般,不就是父母是省城石油化工厂的双职工吗?又不是领导干部子弟,失去了就失去了,大丈夫何患无妻?

    事实上真正的大领导干部的子弟,即使落难成了知青,也不会和普通知青一样的待遇,烧冷灶搞感情投资的意识农民和基层干部们也被熏陶过。

    写自己被回城女知青抛弃的故事?这是反向伤痕啊!如此逆潮流的作品,怕是不会被发表。

    变变思路,咱不能写被抛弃,得写双方是有爱的,只不过是被时代伤害,最后一对深爱的人无奈分离。

    无奈分离?好像有一个很有名的电影,对、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的名字就很好听,可以一用。

    《一次别离》名字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一部好的小说,必须要有个好名字,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具体的故事怎么发展?构思了一会之后,宿建平不由的想到了《一次别离》的电影内容,别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核貌似是能够借用的。

    咱不写什么狗屁倒灶的分手,这玩意太过老套和烂大街,冲突也不够。咱就直接写离婚。好像截止现在,国内还少有以离婚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啊?

    从城里来的女知青与农村青年相互欣赏坠入爱河,两人结婚生子。后来政策变化女知青可以回城,但他在村里的丈夫没法回城,当下很多城市的回城政策好像就是这样,所以从事实上来说是符合的。

    女知青为了回城,在家人的建议下,选择与丈夫离婚,带着儿子到城里去上学。丈夫受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深爱着女知青的影响并不想离婚,最后两人在公社打官司离婚。

    基本的故事核这不就有了?剩下的就是结构和写作语言的处理。

    结构首先不能太平,人物得有变化,要突出每个人的复杂性。比如女知青这块,不能简单的将其处理成为了回城不择手段的人,得让她有爱,要将其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奈显现出来,这不就是伤痕?尤其是结局不能一离了之,这太简单粗暴了,如此收场有人回跳脚的。

    文学语言上不能陈旧,太过老套就没特色,是不能让编辑们眼前一亮的。咱得搞点出奇制胜的特点出来。比如将叙事的时间线打乱,借鉴一点意识流和魔幻现实的叙事语言。

    太过意识流也不成,国内没有意识流文学的基础,写出来之后不光读者不接受,有着文学审美的编辑也接受不了。咱就是玩个概念,又不是真的搞文学创作,有那么点意思就行。为了挣钱认死理可不成。

    结局就弄成开放式的,两人离婚后一年,男主人公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和一家三口的合影,坐上了女主角所在城市的火车,在火车上读着女主角写的信?这个处理应该是能让当下掌握话语权的主流接受吧?

    抄个书还抄的如此小心翼翼瞻前顾后,果然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