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从1978开始追风逐浪 > 第111章 要多扶持一些下游的厂子!

第111章 要多扶持一些下游的厂子!

    当了一回叛徒的宿建平总算是明白为啥有句名言叫防火防盗防记者了,沾上这些人,准没好事。

    闹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再待在省城好像没啥意义,当天宿建平就回到了公社。

    “为了防水浪费了十来万建材,现在水退了,我的意思是将这些废建材整理一下,再花点钱干脆修一道永久性的河堤,以防以后再发生水患。修河堤的时候,不要舍不得钱,要当百年工程来修。还有就是二号宿舍楼的复建赶紧启动,缺的材料拨钱补齐。”防洪的事告一段落,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被防洪耽搁的事抓紧时间重启。

    “这次也是命大,要是让洪水进了厂子,咱们的损失百万都不止。好在平安无事,也就耽误了几天生产时间。现在抓紧一点就能补上。对了厂长、昨天地区麻纺厂的来了个电话,说他们的织布设备安装到位了,咱们厂能不能给他们匀些活过去?”灾后余生、老牛不由感慨,有些事、当时可能感觉不深,事后是越想越害怕。

    “咱们最近一段时间的订单量怎么样?”地区厂让匀活,那也得麻纺厂有活才行。宿建平这段时间,对厂里的日常事务了解的不多。

    “生产任务还是挺紧张,工人们都是满负荷生产,再加上抗洪大家累的都不轻,我觉得可以给地区厂匀些活过去。”

    老牛转性了?居然主动提出将活转给地区麻纺厂?这不是他的风格啊!

    “是不是地区厂的头头们最近请你吃饭了?”

    “嘿!和他们吃了几回饭,不过我都是糖衣吃了炮弹退回。要不是我看着咱的工人们太累,才不稀罕给他们甩活哪!”

    就知道这老小子不会无缘无故的给人说好话。“行哪、在保持我们的产线基本运转的前提下,适当的照顾一下地区厂没问题。但质量这块不能疏忽,地区厂供的产品达不到标准,坚决不能入库。再有就是印染这块,只能我们自己干,不能让别的厂子参与。”

    “这我明白、咱吃饭的家伙怎么可能交给别人。”

    “我还琢磨着一个事,明年厂里把沤麻车间关了吧。沤麻这块又占地方,又耗时间,还影响厂区卫生。以后咱们直接收成麻、县里和地区还是有几家干这活的小厂子,咱把他们给扶持起来,让他们和地区厂一样成为咱们厂的下游供货商。”厂子发展到了这一步,该升级的得升级,该舍弃和转移的就得舍弃。再这样全链条的参与下去,不利于厂子聚焦核心。

    “扶持哪些厂子?哪还不如咱直接开个沤麻分厂哪!”

    “没必要、咱开分厂压的是咱的本,收成麻见货付款就成。再一个扶持这些小厂子,我是有深意的,咱不能只靠着地区厂一家下游厂,只有下游厂多了,才能防住客大欺店。”虽然现在与地区麻纺厂的合作还行,但是他们的规模太大、地位也高,一旦时机成熟谁是主来谁是客可就不好说了。多扶持一些下游厂子,将来的选择余地才大。

    别看眼下除了地区麻纺厂外,别的厂子都是社办厂,生产形式和宿建平刚接手麻袋厂的时候差不多,但只要他们的业务量上来能赚到钱,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顺势转型为纺麻厂、织麻厂这样的下游生产厂。

    这两年、是集体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后世有部分专家说84年是私企元年和乡镇企业元年,这个观点其实都是错的。

    84年之所以被称为乡镇企业元年,是因为这一年才有乡镇企业这么名字,全国才完成公社改名为乡镇行政改革。但就企业性质来说,乡镇企业早就存在了,并不是在这一年才诞生的。

    早在80年,上边就以文件的形式承认了社办(乡镇)企业为主的集体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而集体企业广泛参与社会经济的历史要比这还早的多,等到84年再办乡镇企业,那就赶不上趟了。

    改开之处、最活跃的经济体就是像新湾麻织厂这样的社办企业,别看新湾麻织厂在陇省搞的风声水气,但在全国来说,可能还排不到前列去。反正据宿建平所知、闽省、浙省、江南省、广省那边,就有不少已经体量不小的集体企业。

    这些企业、有很多在84年的时候由于承包风的兴起逐步转型成了以实际经营者为主控人的私营企业,有些企业在后世的名声还挺大。84年、不是乡镇企业的元年,而是私人承包乡镇企业的元年,从这层意思上来说倒是可以理解为私营企业的元年,但至少名义上、84年也不是私营企业的元年。

    通过新湾麻织厂的带动,宿建平希望能够给地区带动出一批有转型潜力的集体企业,好为地区将来私营经济的发展撒些种子。

    这世间纯粹的白手起家太难了,宿建平在公社里算是小有积蓄的人了,现在让他去创业,至多也就搞个餐饮,再搞个大的没有资本啊!

    说后世的那些民营经济大佬们,早期都是套了集体企业宏利,有些吹毛求疵。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没有他们、大多数集体企业的命运就是倒闭。

    也就是说、从去年(80年)开始,摆在集体企业面前的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政策鼓励集体企业发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甩负担和责任,让他们在市场上自身自灭与后世的大厂爱用外包企业的道理是一样的!此前像新湾麻织厂这样的企业背靠着公社,好说歹说,也算是有个兜底的机构。而包产到户后,公社给社办工厂兜底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弱。

    大势已来,现在又有新湾麻织厂这个小平台,尽己所能的为附近的乡邻们争取一点有资格上船的船票,这可能是宿建平这个穿越者难得的一点大胸怀,希望这份苦心不要白费。

    老牛想的没宿建平这么深,不过他倒是明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意思。新湾麻织厂产能转移的红利,不能让地区麻纺厂一家吃完,这一点他是想清楚了。还不由的给宿料平的高瞻远瞩,大大的点了个赞!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