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吕奉先在此 > 第十七章 武夫上朝

第十七章 武夫上朝

    走至宫外,袁绍心中已是冷静了下来。

    他知道,今日虽然冲动,恶了董卓,但自己却没有错,纵是再来一次,他依旧会拔出腰间佩剑。

    就像他对袁隗说的那样,袁氏已经不能再退了,不能再向董卓妥协了,他们是天下士人表率,岂能低头服侍那乱国之贼。

    袁氏为“天下仲姓”,名望仅次于汉室刘姓,他董卓今日敢欺凌天子,罢黜汉室宗亲,来日就必敢剥夺袁氏职权,羞辱袁氏!

    如今洛阳已是死局,任他们再怎么努力,都难以从董贼手中夺回大权,收回兵马,甚至只能尾声附和,一如今日场景。

    再留此间,除了徒劳伤神,私下唾骂董贼,再举杯大醉一场,还能有何作为?

    “或许,是时候离开了!”

    袁绍抬头眺望东面的天空,那里此刻一片湛蓝,偶有两团白云浮动,飞鸟悠然掠过,岁月静好,时光长流,一派和谐之象。

    望着那方广阔天地,袁绍竟一时痴了,疲惫的身心催促着他,他心中的去意也愈发强烈了。

    可待回头看着宫城,袁绍却是又想起了这几日间接连不断的噩耗,从大将军何进身死,到众人怒诛阉宦,到董卓引兵入城,再到丁原身死,最后洛阳兵权尽归董卓,到如今董卓窃居帝苑,设宴群臣,欲谋废帝。

    这一件件的事情全都出乎了他的意料,他没想宦官会狗急跳墙,也没想到身为袁氏故吏的董卓为背叛袁氏,也没想到另一个袁氏故吏丁原竟会被自己的主簿杀死夺权,更没想到董卓会如此野心勃勃,狗胆包天!

    从董卓背叛袁氏的那一刻起,袁氏就已经陷入了被动之中,叔父袁隗也一时手足无措,步步退让,步步谨慎,以致如今局面!

    “叔父…”

    一想起袁隗,袁绍心中就又复杂了起来。

    他不知道,袁隗会如何看待他今日所作所为,是觉得他任性了,还是觉得他做对了,抑或是认为他做的那些都是无用功。

    但此时此刻,叔父应该是在董卓面前道歉吧,或许已经答应董卓废立之事了吧。

    袁绍沉默许久,终是长叹了一口气,又狂甩了甩脑袋。

    “算了,袁术那浑人都去南阳了,我袁本初也不能再留在这洛阳继续浑浑噩噩了!”

    心中既定,袁绍也立时振作起了精神,然后迈步走向一侧正等候着的马车。

    随后,马车扬尘而去。

    ……

    而正如袁绍所猜测的那样,在董卓闷声离去之后,显阳苑酒宴也结束了,百官匆匆离去,只余下了袁隗、袁基两人傻在原地。

    待清醒过后,两人耳语一阵,袁基也紧随众人离去,而袁隗则独自去寻董卓了。

    在询问了一个护卫后,他得知董卓原是去了观台,于是便也快步追了上去。

    到了观台,袁隗看到了此时正一个人喝着闷酒的董卓。

    “司空,吾代吾侄向司空道歉!”

    一见董卓,袁隗就赶紧上前躬身致礼。

    而董卓抬头见是袁隗来了,且道歉态度还这么认真,心中怒气不由散了大半。

    放下酒杯,董卓起身将袁隗扶起,毕竟对方是当朝太傅,还是汝南袁氏持家之人。

    “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且恕之!”

    听到董卓之言,袁隗心下一松,也就由着董卓扶了起来。

    可待袁隗起身后,董卓对视着他的眼睛,又平静地说道:

    “然废立之事,某家势必为之,不知太傅以为如何?”

    袁隗心下一惊,但又并不意外。

    只见他闭目沉思片刻,睁开眼后即道:

    “司空之念,吾当从之!”

    董卓闻言大笑,当下就拉着袁隗坐到了自己位置的一侧,又与他满上酒水。

    袁隗虽然心里很是厌恶眼前之人,但此刻却又不得不挤出一抹笑容,端起酒杯对敬董卓,面上略呈卑微之态。

    对袁隗的表现,董卓很是满意,毕竟能让当朝太傅服软,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后,两人一边对饮,一边详细谈论起了废立之事,乃至日后的朝政国策。

    只是袁隗不一会儿就喝得醉乎乎的了,脑子也不太清醒,往往董卓说了什么,他就强撑起笑容跟着点头什么。

    而整个下午,董卓猥琐的笑声就没断过。

    ……

    却说袁绍回了别院,就赶紧让妻妾、宾客们收拾贵重物件,又命人备好了几辆马车。

    因为前日袁绍早有交代,所以仅用了半个时辰,一众家眷就收整好了衣物钱财。

    为了隐瞒自己跑路的想法,袁绍先让妇人、小孩坐上马车,从后门驶入街道,然后特意分开从北门、南门出城,出城后再饶至洛阳东面,汇合后便一路往东行驶。

    而宾客们则分散出城,先行抵达洛阳东面十里的地方,再等候袁绍出城会合。

    而袁绍则自始至终都静坐在院内,等待所有亲近之人都离去后,他这才招来一个护卫,并将一捆竹简交到了他的手上:

    “去将此书信送至太傅府上!”

    护卫恭敬接过竹简,小心收至怀中,又对着袁绍拱手一礼,而后小步跑出了别院。

    眼见一切都安排妥当了,袁绍也命人去召集随从,做好准备离开洛阳。

    就在袁绍起身欲要出发之际,却忽然听到下人来报:“有两位先生登门拜访主人!”

    袁绍当即止住身形,皱起眉头,思虑片刻,然后对着下人道:

    “去将两位贵客迎进院内!”

    下人恭敬一礼,赶紧小跑至院外迎客。

    袁绍无奈叹了口气,又让人去通知随从们稍作等候,并再检查一遍有没有遗漏之物。

    没过多久,两个儒士打扮的人影就出现在了袁绍的眼前。

    “许攸、逢纪,不请自来,还请袁君见谅!”

    两人一见袁绍,面上就激动得出现了红润之色。

    袁绍不觉有异,也当即上前扶起两人笑道:“子远、元图,你们怎么来了?”

    听到这话,许攸、逢纪相视一笑,又回头对着袁绍说道:

    “今日宴上,袁君风彩,令我二人景仰!”

    袁绍心下一松,他还以为是自己被董卓发现了,然后两个友人特地上门来提醒他,没想结果却是这种小事儿。

    但被人钦佩的感觉也还不错,袁绍嘴角也不禁微微扬了起来。

    许攸二人见此一喜,又相视一眼,点了点头,然后共同朝着袁绍拜道:

    “倘若袁君不弃,我等愿为一门下小吏,为袁君鞍前马后,解忧谋事!”

    袁绍面上表情一顿,心间不禁流过一丝感动,他没想到在这种时候,在他与董卓交恶之后,竟还有士人敢来投靠于他。

    而感动过后,袁绍便是一阵狂喜,他紧紧握住了两人的手,口中激动说道:

    “子远、元图,我袁绍何德何能,能得二位大才来投!”

    许攸、逢纪面上很是高兴,相视一眼,又齐齐挣脱了袁绍的手,然后各退两步,面色肃然,躬身大礼拜道:

    “我等参见主公!”

    突然的两声“主公”直叫得袁绍心里舒畅,身上的郁气也全都消散一空,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他激动地上前两步,左右手同时扶起二人,看着许攸,又看着逢纪,高兴地道:

    “危难亡命之际,二位冒险来投;他时东山再起,必与富贵永世!”

    许攸、逢纪脸上亦是激动,紧着说道:

    “我等敢不为主公分忧解难!”

    袁绍用力拍了拍两人的肩膀,面上笑容灿烂。

    许攸、逢纪受到袁绍看重,脸上也是笑意不断。

    随后,袁绍就向二人告知了计划离开洛阳之事,并询问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许攸思维灵敏,率先拱手回道:“吾赞同主公之见,洛阳已是董卓独有,袁氏影响皆在山东,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主公离开洛阳,正是时候,山东之境,另有天地!”

    此言甚合袁绍之意,袁绍面上笑容更盛,眼中对于许攸的欣赏简直不溢自出,连连点头之后,他又看向了一旁的逢纪。

    而逢纪也应时拱手说道:“主公有先见之明,洛阳已非善地,而山东之地富庶不下河南,主公当择一大州或者富郡重启事业!”

    “最好便是荆州、豫州或者冀州,此三州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且离洛阳不远,待主公整顿出一支大军,随时皆可反攻洛阳!”

    听了逢纪之言,袁绍立时愣住,他倒是还从没想过反攻洛阳之事,毕竟眼下他在地方还一块根基都没有,立足尚成问题。

    但思虑深远却也没错,依逢纪之言,袁术在南阳,则背靠荆州、豫州,已是占了先机了,这岂不是他就只有一块冀州可选了。

    “那就冀州吧!”

    心中有了决定,袁绍便不再犹豫,当下就带领许攸两人,以及一众随从,翻身上马,直奔洛阳东城门而去。

    待至城门下,他与校尉伍琼打了一个招呼,假称是去城外庄园与朋友宴饮。

    而伍琼本就与袁绍交好,因此并未多做思考,便命麾下守卒拉开拒马对其放行。

    可在他没有注意之时,袁绍却是将朝廷所赐官印挂在了东门之上,然后就率领十余骑飞驰向了远方。

    ……

    夜里,董卓正欲就寝,却突地被下人叫住,说是李儒有急事求见于他。

    董卓没好气地哼了一声,然后就在美婢的服侍下重新穿好了衣裳,又去了外阁面见李儒。

    而李儒一见董卓,便急忙拱手说道:

    “打扰岳父休息,但小婿确是有一则紧急消息要告知岳父!”

    一听这,董卓也打起了精神,皱起眉头看向李儒道:“是何消息?”

    李儒缓了口气,说道:“方才城门校尉伍琼在街上遇见吾,告诉小婿一事,傍晚时分,袁绍假借会友之名,挂印于东门上,逃往了山东方向!”

    “什么!”董卓当下一惊,接着面上就是大怒,“他袁绍也学那袁术去了山东,莫不成是想蛊惑地方刺史、太守,举兵来伐我?”

    李儒面上一白,有些不确定地说道:“岳父,如今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还在城内,且已经答应了废帝一事,再者岳父此时兵精粮足,袁氏当不至于起兵反抗岳父!”

    有了李儒的安慰,董卓也不由松了口气,但他仍旧忌惮袁家,于是便对着李儒说道:

    “贤婿,你且派人暗中监视袁隗、袁基两人宅邸,莫要再放跑了这两个袁氏之人!”

    李儒点了点头,拱手回道:“小婿领命!”

    董卓这时才完全放松了下来,而睡意也消散得一干二净了。

    心里一冷静下来,他又想到了明日之事,面上也不禁露出了一丝担忧,于是又看向了李儒道:“贤婿,明日当不会再有什么变故了吧?”

    听到董卓的问题,李儒却是轻松一笑,道:“岳父不必担心,既然太傅已经答应了,百官之中纵然再有人反对也是无用!”

    听着是这么回事,但董卓心里仍旧有些担忧,面上也实在笑不出来。

    李儒见状,也赶紧收了笑容,然后再次对着董卓拱手道:“如果岳父实在放心不下,明日可派大量甲士护于宫殿之外,若有官员胆敢忤逆岳父,可即刻诛杀,悬首殿宇!”

    这个坏点子着实是说到了董卓的心坎里,他当下便松了口气,然后拍手说道:

    “文优之言,甚合吾意!”

    翁婿二人相视一笑,仿佛成功近在眼前。

    随着夜色加深,李儒告辞离去,董卓也跟着就寝了。

    ……

    翌日清晨,百官入宫参加朝会。

    本来按照惯例,少帝年幼,太后垂帘听政,朝会应当是在北宫,因为北宫乃是皇帝寝居,也即后宫之主掌控之地。

    但此时董卓掌控洛阳,便将朝会安排在了皇帝成年后亲政所在的南宫,却是因为北宫妃嫔众多,且身份尊贵,不便安排重兵。

    所以,当一众朝臣进入嘉德殿时,竟发现无论殿内殿外都有大量甲士把守,哪怕是大殿后方,都有着一群士卒随时待命。

    还未正式上朝,百官就都心中一暗,殿内也是一片死气沉沉之态。

    哪怕太傅袁隗最后进入殿中,也都没有引起一丝改变。

    直至一道声如洪钟的呼喝从殿外传了进来:“司空驾到——”

    雄浑的声音引得众臣侧目,纷纷往外看去。

    只见此时殿门处,正走进来一员身高九尺,浓眉大目,相貌雄奇,气势如狼似虎的将领。

    其人戴金冠,着宝甲,腰配阔剑,手持一把方天画戟,只那一站,便震撼莫名,甚至许多人都不自觉地咽了口唾沫。

    “奉先,今日与我一道进去!”

    来人那熟悉的大笑声惊醒了此刻殿内的群臣,人虽未到,但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身份——董卓。

    而那员高大威猛的将领,众人也在此刻猜到了他的身份——当是吕布无疑。

    说来也怪吕布,他才来洛阳几天,尽管当了执金吾,但这却还是第一次上朝,而昨天的那场宴会,他又是隐在了角落里面,并未惹得其他人的注意。

    而今天之所以上朝,却也不是吕布的本意,乃是董卓想借他这副威武霸气的身躯,来震慑朝中公卿大臣,恐吓百官之胆。

    在众人的注视下,吕布恭敬地向着董卓低头行了一礼,然后请董卓走在前面,自己则紧随在后,保持护卫之态。

    董卓跨进殿内,一步步地越过众臣,来到了众臣前方,然后又登上了皇帝专属的台阶,最后站立在了仅次于龙椅高度的那道台阶之上。

    吕布也紧跟着董卓来到了殿前,止步于台阶之下,然后转身面向众臣,左手按剑,右手画戟杵地,虎目扫视场内百官。

    而百官又是对董卓愤懑,又是对吕布恐惧,心中反复不定,面上也是青红各一片。

    事实证明了,恐惧确实能够压制愤怒。

    台阶上,董卓对着龙椅一阵恍惚,不知想到了什么嘴角微微一笑,待清醒过来之后,这才转过身来俯瞰向一众朝臣。

    台下百官也目光看向董卓,眼中火苗一燃,怒气便逐渐积聚于心,却是下意识地忽略了吕布的存在。

    对此,董卓倒是没有察觉,或者说就算是察觉了,他也会不屑一笑,因为今天,他不仅带来了他最爱的士卒,还带来了他最爱的将领——在这庙堂之上,他是唯一的统帅。

    待殿内彻底安静了下来之后,董卓面上也跟着严肃起来,心中的信心比之昨日更强。

    “今上轻浮暗弱,不可以奉宗庙,而董侯聪慧明礼,气质卓然,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改立董侯为帝!”

    “敢有不从者,立斩不饶!”

    董卓蛮横的话音回荡在殿内,吕布的目光也跟着扫视着众人,另有甲士森然排布内外,百官心中的火气直接都被浇没了,他们全都无力地垂下了脑袋。

    在董卓话音消散之后,殿内却是比之先前还要更加安静了,静得众臣简直都快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了。

    正在董卓得意,以为再无袁绍那般不知好歹之人时,却又突然听见了一道恼人的声音。

    “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

    众人闻声看去,只见那人身长八尺,面容刚毅,正气凛然,即是当朝尚书卢植。

    董卓面上一黑,却又听卢植放声道:

    “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州州牧,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

    听着这里,董卓面上已是阴郁一片,怒发冲冠,简直就欲发作。

    可这时,卢植又是声音洪亮道:

    “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话音一落,殿内群臣无不瞠目结舌,然后又是敬佩地看着卢植,又是恐惧地瞥向董卓。

    就连吕布都牢牢地记住了卢植这个人的面容及身形,甚至心间暗暗生出了一丝敬意。

    而此时台阶上的董卓已是怒火冲天,当即大发雷霆道:

    “来人,与我拉下此獠,于午门外斩首!”

    董卓刚刚说完,殿内便走出两个甲士上前扣住了卢植的胳膊,就欲将其押解下去。

    还好这时司空府祭酒蔡邕站了出来阻止道:“司空不可妄杀当朝尚书,否则天下人都会心生畏惧,再不敢与司空亲近!”

    董卓闻声一愣,虽然蔡邕所说有理,但他还是止不住自己的愤怒,而且废帝一事势在必行,不杀卢植何以震慑四方。

    议郎彭伯见状,也赶紧出列向着董卓行礼道:“夫人善察者,天下之纪!卢尚书海内大儒,天下人望!今若杀之,恐天下离心!”

    董卓动作又是一慢,心下已是冷静了下来,知道卢植确实在士人之中很有名望,而且门生、友人众多,如若杀戮,难免树敌。

    而其他官员见董卓面上阴晴不定,不知董卓究竟是冷静还是将欲发火,故而一个个地都僵在了原地,不敢往前踏出一步。

    就在吕布心疑之时,董卓却是发话了:

    “今日且听伯喈之言,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即日起罢卢植尚书一职!”

    说完董卓便对着两个甲士点了点头,而后两人就将卢植给带了下去。

    场内一时又安静了下来,百官心神无主,又都偷偷地窥向了太傅袁隗那里。

    可袁隗却仍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仿佛刚才的这一切他都没有看到过,也没有听到过。

    “废帝之事,可还有人反对?!”

    突然的一声喝问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百官面面相觑,又都张嘴无言,只能无聊地盯着地面看了不停。

    而董卓这回等了许久,却都不见有人出列反对,心下大定,眼角也怎么都隐藏不住笑意。

    待腿都站得有些酸了,董卓又扫视了一遍场内沉默的公卿百官,这才开口宣布道:

    “此事议定,明日即行,今日退朝!”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