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汉假父 > 争名逐利

争名逐利

    等夏育抵达卢龙塞,他迅速在自己那气势磅礴的行军大营内,召集了所有与此次卢龙塞战功分润事宜相关的官员。大营内,旌旗猎猎,将士们甲胄鲜明,操练之声此起彼伏就算了,这中军大账内气氛紧张,刀光斧影,暗藏着无尽的威胁又算什么?

    这些被召集而来的官员,有的位高权重,有的虽职位卑微却掌握实权,他们在此刻汇聚一堂,共商大计。这些人精又怎么不可能感受不出来亦或是猜不出来他夏育想干嘛呢?

    等人齐了之后,一身甲胄的夏育,那也是手扶宝剑,盔明甲亮的端坐于主位之上,神色庄重而威严。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座的众人,仿佛在评估每一个人的态度和立场。而众官员则各自心怀鬼胎,有的暗自揣摩夏育的意图,有的则已经在私下窃窃私语,猜测这场会议将如何展开。

    就在这时,看的差不多了的夏育,那也是从袖中取出了一封书信,即那份朝廷中大人物的手书。他当即将书信递给身旁的侍卫,示意其呈给在座的李太守等人传阅。这封书信的内容,正是要夏育分润此次战功的一多半。

    书信在众人手中轮流传递,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不同的表情。

    夏育早已与朝廷中的大人物暗中通气,此刻他手持那位大人物的书信,信步走到应邀而来的李太守等人面前,让他们传阅书信。书信的内容赫然是要他们将大部分的功劳分给夏育。看到书信后,人群中立刻响起了不满的鼓噪声。

    “什么?你要拿走七成的首级?”被夏育身后的大佬一手扶植上位的右北平郡刘太守等人,作为大佬的门生故吏,自然是在看到书信后立刻噤若寒蝉,不再言语。而那些没有受过夏育身后大佬恩惠的人,则以李太守为首,开始鼓噪起来!

    “你说你要平白无故地从我们这里拿走七成的功劳?”

    李太守被众人推了出来,他面对端坐在主位上的夏育,两个人品级相同不算,并且夏育手中的实权也不见得比他这个两千石辽西太守大上多少。是故,这李太守,那也是不惯着他夏育,也不怕夏育玩杯弓蛇影刀光剑影那一招,更不怕他夏育敢当众砍了自己!

    临了,李太守面对他夏育,那也是摆来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滚刀肉模样,他是吊儿郎当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掏了掏耳朵,然后一脸嘲讽地看着夏育。

    李太守故意装作听不清的样子,大声质问夏育,“是我年老体衰,耳聋眼花了,还是你在这大白天发癔症,痴人说梦呢?”

    夏育闻言大怒,他没想到李太守竟然如此无礼。他猛地站起身来,指着李太守的鼻子大声喝道:“李太守,你不要太过分了!你以为你是谁?敢在这里撒野?”

    李太守丝毫不示弱,他也站起身来与夏育针锋相对:“夏育,你以为有朝廷大人物给你撑腰就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了吗?我告诉你,这里不是你撒野的地方!”

    “你……你……”夏育一时语塞,本是武夫出身的他,嘴皮子功夫显然不及对方。他舌头直打结,满脸通红,显然是被李太守这番言辞给气得不轻。

    李太守见状,更是得理不饶人。他本就是文员出身,耍嘴皮子的功夫占了他属性值的一半以上,此刻见到夏育语塞,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趁机继续输出道:“你什么你!别说你家明公来了,就算皇帝陛下来了,我也有理!我李某人没有受过你家那位明公的什么恩惠,心情好就算了,心情不好,我可是不买你家那位明公的账的!”

    李太守这番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直戳夏育的痛处。夏育虽然气得咬牙切齿,但却无言以对。他深知自己在嘴皮子上讨不到半点便宜,只能暗自咬牙切齿,恨恨地瞪着李太守。

    然而都说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李太守攻势进一步那么一逼,嘴笨的夏育被李太守的言辞刺激得气急败坏,他猛地拔出腰间的宝剑,剑身与剑鞘摩擦发出锵的一声清脆响声。他的须发因愤怒而倒竖起来,目光凶狠地剑指李太守,大声呵斥道:

    “老匹夫!你竟敢如此无礼!莫非你以为我的刀不利吗?”

    面对夏育的威胁,李太守并未退缩。他并非那种明清时期文弱的士大夫,而是一个曾经弓马娴熟、操刀宰过人的勇猛之士。他怎么可能被一个边鄙武夫吓住呢?

    李太守见状,一把掀掉身前的案几,案几倒地发出砰的一声巨响。他顺势拔出放在身边的佩刀,刀身出鞘时发出铮的一声清脆响声。他身形一跃而起,凛然持刀而立,与夏育对峙。

    “哼!你的刀利不利,我不清楚。但我的刀,也绝非摆设!”李太守毫不示弱地回应道,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透露出一股不屈的斗志。

    大营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双方的对峙引发了在场官员们的紧张与不安。他们纷纷后退,生怕被这场突如其来的争斗波及。夏育和李太守则怒目而视,彼此间的敌意仿佛要将空气点燃。

    当李太守与夏育两人间的紧张气氛如箭在弦,一触即发之际,门外忽然出现了一位装束特殊的信使。他身后插着翎羽,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显然是有紧急消息需要传达。这位信使被当值的曲军侯领了进来,他的到来打破了空气的宁静,也暂时缓解了两人间的紧张对峙。

    信使瞥了一眼屋内剑拔弩张的情形,随即转向夏育,恭敬地禀报道:“启禀将军,我家刺史有书信一封,特命我前来交于您手。”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穿透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耳膜。

    夏育此刻正全神贯注地与李太守对峙,听到信使的话后,他微微侧头,示意信使将书信交予一旁站立的刘太守。刘太守作为夏育的盟友,此刻自然担当起了和事佬的角色。他接过书信,待信使离去后,才当着夏育的面将书信缓缓展开。夏育瞥了一眼信的内容,心中已有了底。

    他夏育当即便是转向在场的众人,高声宣布:“你们都好好看看,这是你们刺史的亲笔信!我这个做下属的说话或许不够分量,但你们的刺史总该有些威信吧!”

    说完,他特意向自己的盟友们使了个眼色,暗示道:“别忘了你们是怎么爬上今天这个位置的!朝中的贵人既然要我们这么做,那自然有他的道理在!”

    这番话让在场的众人都陷入了沉思。他们知道,这封信和夏育的话都意味着更大的势力在背后操控着一切。李太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皱起了眉头,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和对策。而夏育则满意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起到了效果。

    却是不想,在众人面面相觑的片刻之间,刘太守——这位与李太守早已暗中有了策划的官场宿将——露出了一副既无辜又惋惜的神情,缓缓开口说道:

    “哎呀,可是……可是!我们刚刚才将卢龙塞大捷的捷报,兵分两路传送出去。一路已经飞速赶往刺史府,而另一路则直奔洛阳而去。算着时间,刺史府已经收到了我们的消息并给出了回信,那么洛阳方面想必也已经知晓了此事。如今,若是再要有什么变动,恐怕已经为时已晚了!”

    他说得情真意切,仿佛真的对这一切感到惋惜和无奈。那是因为,在场的众人都是官场上的老手,他们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谁又会轻易错过这样一个封侯拜将、更进一步的机会呢?比之更进一步光宗耀祖、平步青云而言,什么门生故吏,什么师生之情又算什么呢?

    而刘太守等人作为官场上的老狐狸,又怎会不知道夏育因为眼红卢龙塞的大功而伺机而动,想要抢夺这份功劳呢!

    然而,刘太守既然早已洞悉了夏育的野心,又怎会没有应对之策呢?他们的计划无非就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先将满足了自己这群中高级官员利益的方案上报上去。这样一来,等到上面做出了决定,一切就已经尘埃落定。到时候,即便夏育再与上面的大佬有什么手段,也定然不敢在御前造次。毕竟,大家都已经凭借此功扶摇直上,又何惧他夏育一个老东西呢?

    刘太守心中如是想着,脸上的表情却愈发显得无辜和惋惜。他深知官场如战场,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临到此时,夏育——这位早已识破刘太守等人小手段的官场高手,却也不是省油的灯。面对刘太守这群二五仔的背刺,夏育那也是没有任何慌乱,他当即狞笑着,目光如狼似虎,紧盯着在场那些自以为耍了心眼的人,仿佛在看着一群待宰的羔羊。

    随着他一个眼神的示意,旁边一名侍卫立刻抬着一个托盘走了过来。托盘上,赫然放着一封沾满了血迹的书信。这封书信被刻意地展示给在场的每一位官员看,仿佛在无声地嘲笑着他们的自作聪明。

    夏育得意洋洋地瞥了一眼李太守,挑衅地说道:“恐怕这捷报还没有出卢龙塞吧!李府君,你说是不是呢?”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嘲讽和自信,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李太守见状,顿时瞳孔猛缩,心头涌起一阵莫名的恐惧。他看着那封本该送往洛阳的捷报,此刻却满是血渍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心中不禁暗自腹诽:“夏育这匹夫真是胆大包天,竟然敢干出劫杀天使这样的事情来!端的是四世三公袁氏的手段啊!”

    此时此刻,屋内的气氛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夏育的挑衅和李太守的震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张力。

    见事情乾坤已定,而自己和李太守间的密谋那也是胎死腹中!那刘太守,此时便是顺势全然一派和事佬的模样探了出来!

    “二位都是同僚!些许小事不至闹得如此这般,来来来,姑且都消消气!坐下好好的再一起计较一二!”

    见状,夏育和李太守都有了台阶下,于是便纷纷收敛了之前剑拔弩张的态势,重新坐回了各自的座位。

    尽管李太守对于上头大人物的手段心有余悸,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为自己及其小团体争取功劳的决心。他深知,在这个利益交织的官场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与此同时,刘太守和一众四世三公的家奴们也纷纷附和道:“将军所言极是!所言极是!既然朝中贵人已有吩咐,那我们自然要按照书信中的指示来行事。”

    由于并非袁氏门徒,李太守在言行上并无太多顾忌,于是他直言不讳地说道:

    “将军,书信中提到的七成利益分配暂且不论,但此次破敌的军司马、袭营的兵卒以及立下大功斩杀敌酋的赵烈,可都是我辽西的人马。敢问将军,这些人的功劳又该如何论处?”

    听闻李太守提及此事,夏育不禁顺口问道:

    “此次建功的将士中,可有出身世家的子弟?”

    李太守闻言,心中暗自计较,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佯装出一副尴尬窘迫的模样回答道:

    “不瞒将军说,老夫在辽西任职已有一年有余,但除了公孙氏之外,并未听说过其他有名有姓的世家大族。至于那些立下战功的将士,多半都是些无名无姓的平民百姓罢了。”

    夏育一听此言,顿时对那些立下大功的草根将士露出了鄙夷之色。他放声大笑道:

    “我还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呢!原来只是些微末蝼蚁,何须过多关注?多赏赐他们些布帛钱财打发了便是。至于另外三成的功劳嘛,老夫倒也可以做个主张,再多分你们一成!如此一来便是四六分成,李太守你看如何?”

    眼见夏育已然入局,设下此局的李太守心中不禁暗自得意。他谄笑着应承着夏育的话,心中却是在盘算着接下来如何让这位即将倒大霉的将军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