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李儒献策

    一众诸侯眼神闪烁,袁术率先起身提议道:

    “我军经昨日一战,人困马乏,董卓今又倾巢而出,何不避其锋芒,班师汜水关?”

    曹操听了大惊,当即出言反对:

    “公路兄怎可未战先怯?岂有还未交战,直接逃跑的道理?”

    听到曹操所言,袁术却露出几分不屑,驳斥道:

    “孟德可听闻退避三舍的典故?董贼分明是得知丢了汜水关,狗急跳墙,我等何必与之力拼?”

    一众诸侯一听,好像是这个道理,又扭头看向曹操。

    曹操急得跺脚:“时局不同,怎可同日而语?董卓举大军来犯,我军既无险可守,又不应战,岂不是引颈就戮?”

    袁术还想与他争辩,袁绍却直接怒拍桌案,斥责群雄:

    “火烧眉毛的时候了,还有闲功夫在这争吵?各部立即点兵应战,就算要撤,也等打完此仗再议!”

    见袁绍做出决断,诸侯们虽各怀心思,但还是遵令出兵,只是仍想不出董卓此时进兵的道理。

    -----------------

    将时间倒推至半个时辰前,虎牢关上,董卓同样收到了李傕的来信。

    董卓读了信件,勃然大怒:“李、郭二人不遵我令,擅自进兵,致汜水关失守!”

    说罢,他气得将手中竹简摔在地上,啪唧碎成数节。

    董卓心中实在恨极,甚至直接抽出佩剑,将地上的竹简劈成碎片。

    借此,他总算恢复了几分理智,知道这种时候最不能耽误时间,忙令人去唤来李儒。

    李儒仓促冲进殿内,看见董卓表情不对,忙问道:

    “太师,何故如此恼怒?”

    董卓满脸厌恶地指了指竹简残片:

    “李傕郭汜不遵我令,致汜水关沦陷。”

    听到这话,李儒只感觉浑身涌上一股凉意,喃喃道:“这可糟了呀……”

    “是呀,老夫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董卓脸上罕见地露出几分无助。

    汜水关实在太过重要,距离洛阳不过百里,路上再无关隘险要,急行军不到两日便能抵达。

    “太师莫急……”李儒走到地图边上,紧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汜水关距洛阳实在太近,此时回师未必赶得及。”

    他将目光锁定在洛阳周围,分析道:

    “叛军强取汜水,人员必大有损伤,且敌军主力都在虎牢,故我料定,汜水叛军兵力并不充足。

    如此一来,只需发六百里加急军情,从周围调来守军,至少能坚持一番时日。”

    董卓见李儒尚能冷静分析,且找不到什么纰漏,心也安定下来一些。

    他按李儒之言,写好信件,差人乘快马送去。

    搁下笔,董卓又问李儒:

    “文优啊,这也仅是权宜之计,叛军攻下汜水,定会将主力调往洛阳,你看我们是不是立即撤军,退守洛阳?”

    李儒却微微摇头:“太师所言固有道理,但此乃求稳之计,并非上计。”

    董卓听出李儒话里有话,试探性问道:“文优何出此言?”

    李儒用手指点了点地图上的洛阳,解释道:

    “洛阳不似汜水、虎牢这般地势险要,虽有城墙,却四通八达,无险可守。

    且城中文武百官,与叛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遭围城,这些官员必生异心。”

    董卓内心深为赞同,冷笑几声,嘿然道:“等老夫回到洛阳,有一个杀一个便是。”

    话虽如此,但董卓也知道这番做法的后果,非到万不得已不会如此行事。

    李儒也没有当真,继续道:

    “若此时回师,洛阳便是我军最后一道防线,倘若有失,数十年的努力,皆为泡影。”

    董卓闻言,不禁连连点头。

    这也正是他心中隐隐不安的来源,他这些年东征西讨,好不容易入主洛阳,自然不愿舍弃。

    他目光在地图上游移,不自觉将拳头狠狠攥紧。

    李儒转头面对董卓,微微躬身,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禀太师,吾已有上中下三策。”

    闻言,董卓顿时浑身一震,喜从心来,连忙道:“文优,快说说何为上策。”

    李儒在地图上圈住洛阳,又将手指右移,落在长安之上:

    “禀太师,洛阳无险可守,不如挟天子百官,将都城迁至长安。

    长安地广人丰,乃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地,况主公在那经营多年,基础雄厚。

    且有函谷关天险,既可远避群雄之锋,又易凭险据守,叛军各怀心思,必定自乱。”

    董卓听完,眉头不禁紧紧蹙起。

    迁都可是关乎国运的大事……

    况且自己前来讨逆,未尝一败,岂有灰溜溜迁都的道理?

    董卓稍作迟疑,还是摇头道:

    “上策未免太惊世骇俗,文优不妨说说中策、下策。”

    李儒无奈,都城乃国本,董卓不敢决断,也是再正常不过。

    只可惜汜水关丢失得太过突然,没有时间给他准备,不然只需令人编几首童谣,自然有了迁都的借口。

    李儒稍作沉吟,信誓旦旦道:“中策就是请太师立即发兵,攻打叛军大营!”

    董卓瞬间吃了一吓,面色古怪:

    “文优,我军昨日方经历一场鏖战,人困马乏,此时出兵,不是犯了兵家大忌?”

    李儒早已胸有成竹,眼中闪过一抹毒辣:

    “正如太师所言,经昨日一场大战,我军人困马乏,但同理,敌军此时必也精疲力竭,丧失战力。

    况我西凉军久经沙场,皆是精锐,而敌军乃是募集乡勇成军,水平良莠不齐,此正是我军取胜之机。

    倘若得胜,我军既可消灭敌军主力,又可从容撤军,日后重整军队,再夺取汜水关也不迟。”

    董卓听得叹为观止。

    虽然李儒之言不合常理,但是却又有几分道理。

    他稍作犹豫,又问:“为何一定是现在出兵,今夜夜袭不是更有胜算?”

    李儒自得一笑,道:“敌军想必也得到了攻下汜水的消息,若此时不战,敌军随时可能退军。”

    董卓深以为然,捋了捋斑白的胡须,又问李儒:“那下策呢?”

    “下策自然是死守洛阳,召凉州驻军前来守城。”李儒果断答道。

    董卓点头,衣袖一甩,浑浊的双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上策太急,下策太缓,中策尚有胜机,且按中策行事吧。”

    董卓做了决定,当即召来众将,点吕布为先锋,张济为副将,自己亲率大军出征。

    交代完一应事务,董卓噌地一声抽出宝剑,高指盟军营寨,厉声喝道:

    “全军出击,直奔袁本初中军大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