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追随朱棣,做大明国公 > 第三十章 自信的金忠

第三十章 自信的金忠

    金忠是聪明人,不过他是人,是人难免就会有疏漏。

    洪武朝最嚣张的是谁。

    藩王?勋贵?文臣?

    都不是。

    洪武朝最低调却又最嚣张的是太子系。

    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太子就已被封为世子,洪武元年,大明朝刚建立,直接封为皇太子,中书省新成立,就有大臣上疏让太子当中书令,到了此时,已经可见太子系的野心。

    但是这份野心,却是朱元璋放纵出来的。

    虽然朱元璋没有同意让太子担任中书令,可是朱元璋并不是说要打压太子,反而极其爱护和培养。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满朝文武一网打尽,不光是皇帝的臣,也是太子的臣。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但这就完了?

    当然不是。

    开国功勋们谁不是老狐狸,战场上竞争出来的,那些不收敛的不说,就算很收敛的徐达,那也是不可小觑。

    例如那徐达,不光在军中有巨大的威望和势力,并且镇守北平、山西一带十余年,从南方迁民到当地屯田种地,修建长城,并在沿线设各卫,光建立的屯点就有数百个。

    山海关也是徐达修建的,影响力已经涉及到了辽东。

    这样的人,哪怕是想要藏在连脑袋都挡不住的布片下当缩头乌龟那也是藏不住的。

    所以这些名将重臣一个个死的死,惨的惨,老实的老实,看起来仿佛是皇帝剪除太子的属臣,实际上替代的新人们,更加被太子掌控。

    这套组合拳下来,太子的势力不光没有消弱,反而已经与朝堂结合,满朝文武就是太子的臣,真正的臣那种,不是名义上的。

    为什么说朱标是有史以来地位最稳的太子?

    当然不只是朱元璋的爱护,更包括朱标所掌握的权利和人事,这样的太子存在,没有人可以对其造成影响,半丝风浪都掀不起来,历史上无出其右。

    那么宋国公弹劾蓝玉,只要太子系不点头,就算是皇帝想要办蓝玉,也不是短短的时间可以做出决定的。

    太子系会轻易放弃蓝玉吗?

    自然不会。

    蓝玉本身就是太子系推出来的刀。

    想通了这些,金忠悟了。

    自己没错。

    “你这脑袋真想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是怎么长的。”金忠忍不住感慨。

    这话说得瘆人。

    房安情不自禁摸了摸自己的脑瓜子,这玩意要是打开了,自己还能活不成。

    金忠笑着拍了拍房安,“不要表现的太夸张,收敛点,为师都有些畏惧了,在外面的万万不能如此了。”

    房安理解了金忠的告诫。

    聪明是好事,怕的是聪明的过分。

    自己知道的太多了,随便透漏一些皮毛也是了不得的事。

    “弟子只在先生面前说。”房安无奈。

    见徒弟明白自己的苦心,金忠越发满意,年轻人能懂得收敛,他更加看好自己这名弟子的未来,只可惜抱错了大树。

    诚如弟子所言,太子系才是王道啊。

    可惜,自己出身低微,只能走独木桥,连带着弟子的前程也有限,就算再有能力,顶点也不过是王府的杂官。

    太子系越强大,他们这些藩官越没有前途。

    不过做人要懂得满足,他们这样的出身,哪怕只是成为藩官,也是极其难得,不能得陇望蜀。

    第二日。

    金忠如常去王府坐班。

    长史府能有什么事情,庙太小,最大事不过是王府每年那些祭祀,按部就班的常例,长史葛诚看到金忠的面色,内心有些好奇。

    此人昨日还有些忐忑,如何今日就恢复了自信呢。

    葛诚猜不透。

    不久,他与金忠面见朱棣。

    朱棣拿出写好的奏疏交给二人看,奏疏里帮宋国公说话,简而言之落井下石。

    “能否因为永昌侯之事,打消朝廷建立北平行都司的念头?”朱棣内心不安,可是又忍不住。

    父皇最初的心意,他们藩王就藩后,如果有战事发生,他们藩王带领军队出征,可是多年来,此事完全没有影子,包括此次北征大事,朱棣连一点机会也没有。

    毛都没有捞到,却等来要把北平的军队一分为二,虽然目前北平的军权自己没有拿到手,但在朱棣眼里,自己亏大了。

    “此事有操作的机会,不过胜负难料。”葛诚迟疑的说道。

    朱棣没有生气。

    的确如此。

    自己也只是尝试,的确没有把握。

    但是朝廷捉拿常茂回京审问,矛头对准蓝玉,自己不是过顺水推舟而已,也不算是针对太子系不是,太子系就是要计较,也只能对付宋国公。

    就算没成功,能恶心永昌侯也行。

    永昌侯经常在大哥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每次回京时,他们几兄弟聚会,大哥会以玩笑的口气说出来。

    “王爷不能轻举妄动。”金忠出声了,一下子吸引了朱棣与葛诚的目光,金忠肯定说道:“常茂之事有些蹊跷,王爷贸然轻动,恐怕对王爷不利。”

    “哦?”朱棣眉头动了动,不太明白。

    葛诚也露出好奇,今日的金忠明显比昨日更沉得住气。

    “太子系为何没有为永昌侯说话?”

    “一切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必然有阴谋。”

    金忠把房安的话重复了一遍。

    “嘶。”

    此人有点东西啊,葛诚刮目相看,不再小觑这名新同僚。

    同样,朱棣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老和尚呢?”

    朱棣想要找找姚广孝,和尚们互通消息,知道更多的事情,姚广孝的跟脚在京城,而自己远离京城,所以和尚掌握了许多自己都不知道的事。

    “我让人去找他来。”葛诚当即说道。

    燕王慌了,葛诚急了,金忠心平气和,内心忍不住的畅快。

    自己与弟子犹如那珠联合璧,小小的燕王府还不是手到擒来,师徒二人安身立命,小目标嘛,简单的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