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这样的三国 > 第六章:血染的宫墙

第六章:血染的宫墙

    回宫的路上,萧申一边跟他们胡扯,一边查看起系统商城。

    功法只有一本,20000积分,名为玄元道文。

    迫不及待的换了一本,拿在手上开始翻阅。

    翻开第一页,他明白了修炼需要毅力。翻开最后一页,他知道了好好修炼可以长生不老。

    然后半信半疑又满怀期待的将功法收了起来。

    刚收好,卢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跟他并肩走了。

    “入宫后有何打算?”

    “我一个白身,对朝廷的事一窍不通,只想保护陛下,其他的就听你们安排了。”

    他说的是真话,但卢植还是有些不信。天下还有人能抵得住权利的诱惑?

    如果萧申知道他的疑问,肯定会跟他说有,因为他追求的是逍遥自在,而且还是长生不老的逍遥自在。

    洛阳很乱,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乱。

    两名传旨的士兵回到洛阳,依照闵贡的吩咐先找了王允。

    然后王允又去找了袁隗。

    虽然他并不信任袁隗,但他是太傅录尚书事,总揽朝政,这样的事必须通过他来安排。

    太傅有自己的公房,就在南宫边上,挨着三公府,是一座独立的府邸。打开门就能看到被袁术放火焚烧过的南宫朱雀门。

    王允送上拜帖让人进去通报,站在门口看着被烧得焦黑的宫门,一脸深沉。

    他从小就立志秉公执法,在官场上也一直以严于律己尽忠尽诚闻名。当年十常侍曾陷害他,他对属下说:我是天子的臣民,天子赐罪于我,我就应当接受惩罚。

    单从这句话,就能听出他还带着愚忠属性。只可惜有德无才,杀了董卓后犯了太多错了,错到无论任何人在他的位置都不可能错这么多步。

    虽说他是何进征召来的,对何进感恩,也被何进引为心腹。但有一个前提,一切为了大汉。

    现在看到宫门被烧成这样,一车一车的尸体从宫门内往外运,难免对袁术等人心生不满,而袁隗看着事情在眼前发生却没制止,也让他同样对袁隗不满。

    没一会,就有门吏出来请他进去。

    他走进会客厅,巧得很,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卫尉张温,光禄大夫淳于嘉,御史中丞韩馥等人正在议事。

    看到他进来,袁隗笑着与他招呼。

    “子师所为何来?”

    王允拱手道:“陛下有旨,传百官在北宫朔平门外接驾。”

    袁隗瞬间从座位起来,折腾了一个晚上,他几乎快忘了大汉还有皇帝了,现在听到有旨意传来,忙问道。

    “陛下如何?”

    “好得很。”王允冷冷说道:“还请太傅安排好接驾事宜,告辞。”

    说完转身就走,他是河南尹,刚上任没几天,并没有参与这次宫变,手下有一些将士都守在城中维持治安,又借了一百给卢植,兵力捉襟见肘。

    忙了一个晚上,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

    刚走出门,北军中候何颙迎面走来,两人互相拱手,并没有过多交流,何颙没有拜帖也不需通报就有门房带着入内,他是袁绍的结拜兄弟。

    王允看着远处的宫墙,无奈的叹了口气。

    曾经戒备森严的皇宫,有如废墟般依然矗立在这里,曾经的辉煌已被血腥淹没,里面既没有天子也没有宦官,只有一个可有可无的太后。

    那群自由出入的士兵,仿佛昭示着一个帝国正在走向灭亡。

    他抬头看向天空,低声呢喃着:“假如汉室列祖列宗有灵,保佑我汉室中兴,允,死而无憾矣。”

    落寞的身影,逐渐远离。

    而太傅府中的袁隗,在收到消息后,一边让属下召集百官到朔平门准备迎驾,一边又派人通知皇宫内的袁绍兄弟。

    血水沿着砖缝汇流成河,朝着低洼处流去,慢慢的汇聚成一个个血坑,再慢慢的向地下渗透。

    溅在宫殿门墙上的血渍向下流动,画出一条条血痕,仿佛一座座宫殿活了过来,正流着血泪。

    这些痕迹已经来不及抹去。

    卫尉张温的禁军已经分裂,死的死逃的逃,能归他指挥的已不足一半。特别是守卫北宫的卫士,在守卫宫门的过程中死伤殆尽。

    除了留下一些人守卫宫门,其他的人全部退到南宫。

    没有参与屠杀的执金吾丁原,则带着士兵赶往朔平门准备接驾,

    袁术的虎贲军,袁绍带领的奴隶和罪犯组成的司隶校尉军,吴匡为首的大将军本部,齐齐带着各自人马退出了皇宫,宣告了这场屠杀的结束。

    他们见到袁隗和袁基,齐齐作揖:“拜见叔父,大兄。”

    袁基是他们的亲大哥,虽说袁绍已被过继给袁成一房,他依然以大兄称呼。

    打过招呼,袁隗只是随意看了几人一眼,问道:“各方军士可回了军营?”

    袁绍道:“已让各部司马带回营中安置,唯有何苗部无人管束。”

    “由他去吧,陛下即将回宫,随我往朔平门接驾。”

    对于宫内的事,他一字不问一字不说,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中,又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就这样朝着朔平门走去。一路上静得可怕,没有人多说一句话,只有脚步声和铠甲抖动的声响。

    朔平门直接通往永乐宫。

    大部分官员已经等在这里,一双双迷茫的双眼中带着几分恐惧。

    这两天的突变,吓得许多人不知所措,虽然他们在京为官,却没涉及核心,只能躲在家中让下人通过道听途说四处打听。

    今日被召集起来,难得又聚在一起,一些熟识的便凑在一处低声议论,研究着朝局今后的走向。

    有人小声说道:“如今大将军被杀,十常侍也尽数被诛,朝政尽在袁氏。子寿乃袁氏门生,辉煌腾达指日可待,届时可莫忘了贫贱之交。”

    那叫子寿的摇头道:“袁公执政定是秉公执法选贤任能,鄙人才疏学浅恐难入法眼。”

    另一人道:“诸君,可莫忘了城外的董卓。”

    子寿道:“你有所不知,董使君早年受袁公提拔,实属袁公门下。不信你看董叔颖就知道,他整日跟袁中郎在一起,你们难道以为其中没有因由?”

    “原来如此,难怪袁本初不顾卢尚书曹校尉等人反对,一直让大将军召董卓进京。我原还疑惑为何袁公竟不阻拦,现在才知道,原来董卓竟是他门下走狗。”

    正说着话,袁隗带着人到了。

    朔平门外几百穿着黑橙两色公服的官员一下噤声,各自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位置很重要,这样你就不会迷茫,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会患得患失。

    袁隗的位置自然是在最前面,他只身走到位置,跟在身后的人也各自归位,在一片静寂中等待天子归来。

    没一会,闵贡派来报信的士兵就到了。

    “天子已过谷门,卢尚书派小人前来报信,有劳太傅做好接驾准备。”

    袁隗眉头一皱,问道:“路上可有遇到什么麻烦?”

    那人道:“没有,只有河东太守董卓带兵前来救驾。”

    “救驾还是劫驾?”

    “救驾,起初还有些误会,被我军击溃,后来才知道是来救驾的,已随队返回洛阳。”

    “击溃?”

    突然有人惊讶的问,既不是袁隗也不是袁绍,而是典军校尉曹孟德。当初他曾极力劝阻何进,让他不要召外军进京,还因此被冷嘲热讽一番。

    为此,他曾说过:乱天下者必何进也。但这并不代表他希望天下大乱,现在听到董卓被拿下,除了惊讶外甚至有些兴奋。

    那人从头到尾说了一遍,从碰到董卓,又如何击溃董卓。当时他们都在军前,也都做了奋死一博的准备,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最后负责打扫战场和捉拿董卓的都是他们,骄傲也有他们一份。

    他讲完后。

    人群中响起了几声大笑,他偷偷抬头看了下,一个是他的主官王允,另一个是黝黑精壮个子不高的军官,还有一些站在人群中看不精确。

    而面前的袁隗却是一张死鱼脸,并不见半分喜色,许久都不曾说话。

    他等了一会,那黝黑精壮个子不高的军官大笑着朝他走来,他解下腰中配剑,递了过来道。

    “某身上也没啥物什,这柄剑随某多年,曾杀过不少黄巾贼寇,今日高兴,便赏你了。”

    那士兵都愣住了,呆呆的不敢接。

    曹操大笑道:“快接下,不然等会某就该后悔了。”

    “曹校尉,你看不起王某不成?此人乃我河南军士,要赏也是我来才对。”

    王允见曹操如此,也跟着走了上来。

    于是那士兵离开的时候,不仅多了一把剑,还升了官,虽然官职不高,也算上了一个台阶。

    曹操和王允则是相对大笑,不顾旁人的大笑。

    汉室将亡这话,自黄巾起就已广为流传,或有心或无心的总会有人提起,其中不乏一些名士,甚至朝堂公卿。

    但也有一些人在苦苦支撑,总是幻想着大汉能越来越好,现在拿下董卓虽然不代表什么,但过一难就少一难,总是值得高兴的。

    正笑着,袁隗开口了。

    “天子御驾将至,还不各自归位,如此嬉闹成何体统。”

    两人这才笑着退下。

    说话间,董卓的前军已进了谷门,近两千人的队伍分成四列也有几百米长。

    这是萧申第一次看到古代城墙,雄伟啊,高得抬头除了墙就只能看到天空,宽得左右看不到边。

    时值正午,阳光下的城门楼金碧辉煌,被岁月磨去菱角又包了层浆的城墙略显斑驳,城根处的杂草正茁壮生长,那是护城河的水在滋养着它们。

    护城河很宽,有鱼在嬉戏,士兵踩上吊桥发出咯吱咯吱的响,惊得它们胡乱扑腾。

    等到士兵过完,刘辩才在萧申的牵引下走进城门。

    “终于回来了。”

    这是刘辩进城后的第一句话。

    只是他还不知道,如今已是物是人非。袁绍兄弟办事那叫一个干净利索,连个端茶倒水的都没给他留下。又是连续一两天的折腾,也不知多少宫女要身怀六甲。

    就连后来的董卓,也没做得这么干净。

    说到董卓,他现在是一个听话的小猫咪,见巴结刘辩不成,正努力向萧申发起攻势。

    “萧郎可曾婚配?”

    “没钱。”

    “我有一孙女,年芳十三…”

    这畜牲还真有一个孙女,据说长得国色天香,董卓十分溺爱。后来关东联军讨伐他时,他认为只有孙坚是威胁,曾想跟孙坚联姻,把孙女嫁给孙策。孙坚不理他,这事也就没成,只是可怜了孙策,只能像孙坚一样跑去抢媳妇,一抢还两个,送了一个给周瑜。

    一想到国色天色,萧申拒绝起来就有些犹豫了。

    “会不会小了点?”

    “不小不小,可以先定下婚约,再择吉日成婚。”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