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迎新序曲

    冬日的燕京大学校园,一片宁静中蕴藏着变革的脉动。

    金黄的落叶如同岁月的碎片,铺满了林荫小道,每一片都在寒风中舞动着,似乎在诉说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盼。

    阳光穿透了稀疏的云层,洒在古老的教学楼上,给这寒冷的季节带来了一丝温暖。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时代背景下,77级经济系政治经济专业的学子们正忙碌着准备一场别开生面的英语剧——《迎新序曲》(TheRegisterForNewStudents)。

    王澍,作为发表过多部作品的人,毫无悬念地被推选为这次英语剧的剧本负责人。

    这份重任让他既感到无比荣幸,又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表演,它更是一个在78级新生面前展现77级新生活力和创造力的绝佳机会。

    尽管77级和78级并非同一批新生,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他们在同一年踏入了燕大的校门。

    在无形之中,两届学生之间不免产生了一些比较与竞争,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儿,不愿在这场无形的较量中落于下风。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谁也不愿意落后。

    与其他人不同,他们或许偏爱图书馆的宁静和教室的学术氛围,但王澍更喜欢宿舍的自在和舒适。

    当然,如果能有王硕和史佚生的陪伴,他也愿意踏出宿舍,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只是现如今,王硕和史佚生两位,估摸着是没那闲工夫了。

    王澍心里明白,他们各自肩上的担子重着呢,哪还有空儿像往日那般悠闲。

    回想起大领导之前交给他的那些考验和试炼,王澍不由得苦笑。

    那些任务,他可没真刀真枪地自己上,而是巧妙地“外包”了出去。

    毕竟,从零开始办个刊物,那难度可不是盖的,既然如此,何不借力打力,借鸡生蛋呢?

    那段日子,王澍可真是愁云密布,眉头紧锁。

    直到有一天,王硕兴冲冲地跑来找他,说他那部心血之作终于完稿了,正准备投给《未名湖》。

    虽不至于有稿费进账,但好歹那也是个不错的平台,王硕为此还自得其乐了好一阵子。

    可谁承想,王澍一听这事儿,眼珠子一转,便把王硕的稿子要了过来,递给了《燕京文艺》。

    那部小说名为《等待》,一部篇幅不长的短篇佳作,叙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动荡年代里的温情故事,故事的主线紧密围绕着一个名叫小丽的少女,以及她那波折重重的家庭生活——

    “小丽的母亲对她管教非常严格,不允许她和朋友们玩耍,也不允许她阅读除了课本之外的书籍,这使得小丽感到非常压抑和不满。她渴望着自由的呼吸,向往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份渴望似乎总是遥不可及。

    某日,小丽偷偷翻阅了哥哥偷偷藏起来的《安娜·卡列尼娜》,不料被母亲逮个正着,家里因此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母亲心里那个急啊,怕小丽被不良信息给带歪了,还担忧外面那些不三不四的流氓。而小丽的父亲,相比之下就显得开明许多,他坚信应该支持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引导。

    一次家庭的争吵中,小丽终于爆发了,她激动地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对这种严格管教的不满。她觉得自己的自由被束缚了,作为年轻人的快乐生活也被剥夺了。父亲在这场争执中站在了小丽这边,他理解小丽的感受,并指出这个时代对年轻人的成长确实构成了阻碍。他向小丽承诺,他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让她和她的同龄人重新找回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

    除了王硕别开生面地用女孩子的视角来叙述,别的倒也没什么特别新鲜的。

    故事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紧张和文化生活的贫瘠,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家庭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矛盾与冲突。

    小丽的故事,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的挣扎和感受,代表了当时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故事的结尾,小丽和她的家庭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期盼着社会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生活的复兴。

    当然,作为铁哥们儿,王澍和史佚生自然得好好夸夸他。

    史佚生评价起来最为严肃认真:“这部作品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关于家庭和成长的故事,更是时代、社会与个体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缩影。小丽的挣扎和渴望,她母亲的担忧与保护,父亲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冲突和代沟。这故事展现了人在逆境中对自由和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压抑环境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局限,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困难中寻找希望和光明。这是一部值得我们细品的作品。”

    而王澍的评价则稍显轻松:“这故事挺有意思的,小丽这丫头,完全跟你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特别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她妈也是,典型的那个时代的人,紧张兮兮的,生怕孩子学坏。不过说实话,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也确实够压抑的,连看个《安娜·卡列尼娜》都能闹出大动静。这故事的真实感,真实到让人心疼。小丽的叛逆,她爹的开明,还有她妈的无奈,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总的来说,这作品挺打动人的,尤其是对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

    王硕听到王澍开头的那两句,差点儿就要跟他急了,幸亏王澍后面的话又让他平静了下来。

    这俩哥们儿,一个严肃,一个幽默,但都对王硕的作品给予了真挚的评价和认可。

    虽然以王澍的目光来看,是写得差点意思,可《燕京文艺》那边还是很给面子地收了,虽然只给了个新人的稿酬——千字四块钱,但好歹这作品也有五千多字,算下来也有二十来块钱呢,这年头,二十来块钱可不是小数目。

    好吧,王硕对这点小钱还真没放在心上。

    一点拿到稿费,他就嚷嚷着邀请王澍和史佚生一家去东来顺搓一顿,幸亏有人拦着他,不然这点钱哪够他挥霍的。

    不过王硕也完全没打算省着,下馆子不成,他干脆直接杀到市场,买了一大堆食材,回到他们那温馨的小院儿,准备自个儿在家涮火锅吃。

    可说实话,他基本上就只负责买和吃,其他的活儿,他那是一概不沾手。

    说到这点,王澍和史佚生这两位,也是半斤八两,对于涮火锅这事儿,他们仨的手艺仅限于张嘴吃。

    其他的活儿,比如切菜、调料、烧火,全指望着史父和史岚来张罗。

    这仨人,一个劲儿地在那涮火锅,吃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硕子,你这筷子别老往肉那边伸,也给蔬菜留点余地啊。”史佚生一边说着,一边往锅里扔了几片白菜。

    “得得得,看你说的,我这不是刚夹了片豆腐嘛。”王硕笑着回应,又迅速地从锅里捞出一大块羊肉。

    王澍也没闲着,他一边忙着涮肉,一边还不忘加入谈话:“你们俩就别争了,这火锅里的每一样都是我的最爱。”

    史父在一旁看着这三个小伙子,不由得摇了摇头,嘴角却挂着宠溺的微笑。

    他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菜刀,熟练地将新鲜的蔬菜切成适口的大小,然后一一摆放到盘子里。

    “爸,您切的菜真是艺术品啊,每片都这么均匀。”史岚一边夸赞着父亲,一边将调料准备齐全,为火锅添上了最后一道工序。

    “行啦,你们仨就别光说不练了,来,尝尝这汤底味道怎么样。”史父将一勺热腾腾的汤底盛到小碗里,递给了王澍。

    王澍接过小碗,小心翼翼地吹了吹上面的热气,然后小口品尝。

    “嗯,味道真不错,史叔的手艺绝了!”他满足地点了点头。

    史佚生也不甘示弱,连忙夹起一片薄薄的羊肉,在锅中轻轻一涮,然后沾上调料,递给了史父。“爸,您也尝尝,这肉的质地特别好。”

    史父尝了一口,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好,好,你们这帮小伙子,还真是会享受。”

    王硕也插话道:“叔,您这手艺要是开火锅店,准火!”

    这仨人,就这样围坐在火锅前,边吃边聊,气氛热烈而又温馨。

    而史父和史岚则是忙前忙后,准备这准备那的,可他们脸上的笑容,却是由衷的,看着三个人吃得那么香,他们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不过先按下这些琐事不提,再聊聊《未名湖》这本刊物的事儿。

    这刊物可是燕大五四文学社的心血结晶,只可惜,遇上了王澍这“歹人”,直接换了个主。

    五四文学社啊,是燕大里一群文学爱好者的小团体,往上追溯,可以到好多年前了,停了段时间,今年九月的时候,多亏了邹士方、陈建功他们几个热血青年的努力,文学社才有重新得以恢复活动,接着就张罗着要办个社刊。

    为啥要叫《未名湖》呢?这里面有两层意思:头一层,燕大校园里头有个湖,就叫未名湖,挺出名的,别人一听这名儿,就知道这是燕大的刊物;第二层呢,按照邹士方他们的预计,这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大多是那些还没名气的学生写的,也算是名副其实。

    就这么着,名字给定下了,然后就是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可这说到底,只是个社刊,充其量只能在小范围内穿越,影响力有限。

    这时候,王澍突然提出能让《未名湖》变成正规刊物,邹士方他们一听,心里那叫一个激动,立马就上了这条贼船。

    事儿呢,就这么成了。

    王澍挂名顾问,具体的事务交给邹士方他们来做。

    当然,这顾问也不是白当的,王澍帮他们搞定了出版许可的难题,又在燕大这边张罗了经费。

    燕大对于能有自己的刊物,自然是乐见其成,特别是听说还能得到官方的认可,更是大力支持。

    至于内容编辑、印刷发行、市场推广、财务规划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儿,王澍是一概没再插手,全扔给了邹士方他们。

    这下可好,邹士方和陈建功为了找人帮忙,四处抓壮丁,王硕和史佚生就成了其中的倒霉鬼,被抓去负责审稿了。

    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绒布悄然铺降,宿舍里,王澍独自一人,沉浸在那张见证了无数深夜奋斗的书桌前。

    他手中的笔,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跳跃在那些白得耀眼的纸张上,每一个字都是他心中澎湃思绪的见证。

    在昏黄的灯光下,王澍的眼神忽明忽暗,时而透露出坚毅如铁的决心,时而又显得迷茫如雾中的旅人。

    他的思绪宛如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照亮了他心中无尽的构思。

    他渴望创作出一部既诙谐又充满沈逸的军,一部能触动人心,细腻描绘新生报到时的欢笑与迷惘、希望与挑战的故事。

    王澍的笔尖在纸上翩翩起舞,如同舞者在舞台上的轻盈跳跃,他将自己和周围同学们的真实故事巧妙地编织进了剧本。

    他的角色开始变得栩栩如生:有满怀憧憬、跋涉千里来到这个新世界的外地新生;有对未知大学生活充满好奇的城市少年;还有那些在新环境中勇敢探索自我的学子们。

    他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角色,展现出77级新生丰富多彩的面貌和这个时代独有的青春气息。

    王澍坚信,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但他们共同拥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求。

    夜渐渐深了,王澍轻轻揉了揉疲惫的双眼,目光落在那些已经布满字迹的纸张上,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剧本还需要经历无数次的雕琢和完善。

    但他心中充满信心,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迎来一个精彩的结局。

    王澍开始整理桌面,准备洗漱后好好休息。

    月光如水,柔和地洒在他的身上,映照出他那坚定而孤独的身影。

    他知道,明天还有更多的任务等着他,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他将和同学们一起,用戏剧的形式,迎接属于他们的新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