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 第26章 《死亡诗社》

第26章 《死亡诗社》

    在那个不经意的午后,查海生翻开了一本小说,未曾料到,那些墨迹斑斑的文字竟能如此深刻地触动他的灵魂。

    青春的躁动、激情的火焰、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沉重,竟然在字里行间与他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

    那种迷茫,那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那种急切渴望挖掘出活着的真谛却又感到无从下手的焦躁……这一切,难道就是成长的代价吗?

    查海生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探寻答案。

    如果成长意味着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那么在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之后,突然发现自己追求的理想世界不过是镜花水月,在现实的巨轮面前,所有的梦想都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关紧要,那时,自己又该如何面对呢?

    查海生找不到答案。

    他看到有人选择了沉默,在现实面前无言,在梦想面前无声。但沉默的代价,或许是直到生命的尽头,仍旧在内心深处探寻:自己究竟为何而活?

    正如那句话所形容的,真正能够突围的人只是极少数,而更多的人,在经历了青春的悲愤与不安之后,变得麻木不仁。

    有人尝试着解脱,在满怀激情的梦想被现实无情摧残之后,他们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祭奠自己梦想中的青春——死亡。

    查海生自认为没有资格去指责那些选择沉默的人是懦弱的,因为他很难分辨,自己是否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更无法轻率地批评那些选择死亡的人是鲁莽的,因为他们或许比自己更热爱生命,更接近生命的真谛——他们只是选择了一种他们认为唯一完美的方式去接近完美。

    如果这种坚定可以被称作勇气的话,查海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坚定让他感到自愧不如。

    也许,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在这种两种极端的人生之间徘徊,试图逃离平庸,同时也避免堕入极端,总想寻找一个平衡点,在那个支点上,人生的真谛将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但这个平衡点究竟隐藏在哪里呢?

    查海生在迷茫中不断探寻。

    幸运的是,在他还怀揣着激情的年纪,他遇到了《死亡诗社》,这部刊登在《人民文学》1979年1月号上的小说,仿佛一股清泉涌入心田,给了他一个醍醐灌顶的答案。

    在那些充满诗意的文字中,查海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也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他开始相信,只要勇敢地追寻内心的声音,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定和勇气。

    无独有偶,被这部作品所感染的还有许多人。

    他们在书的篇章中找到了灵魂的回响,那些细腻入微的文字宛如一支宏伟的交响曲,每个读者都不自觉地成为了其中的和声,一同编制出生命的交响诗篇。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清晨,骆一禾站在书报摊前,嘴里叼着刚买的煎饼果子,向老板递过手里散碎的零钱。

    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这期《人民文学》的封面,那几个醒目的大字“噢,船长,我的船长”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让他忍不住驻足。

    他匆匆地将早饭塞进嘴里,腮帮子鼓得像只小松鼠,然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杂志。

    骆一禾一边走一边津津有味的阅读,仿佛整个世界都融入了那些字里行间。

    就在他快要走到学校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窜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干嘛呢?别看了,再不快点都要打铃了!”

    同学的催促声让骆一禾猛地回过神来,他连忙加快脚步,朝教室的方向奔去。

    午后的食堂里,骆一禾依旧是一副魔怔的状态,一手拿着筷子,一手紧握着《人民文学》。他的目光深陷其中,完全沉浸在那厚重的文学海洋里,周围的喧嚣仿佛与他无关,只有他和书籍之间的无声对话。

    他的好友们围坐在旁边,其中一个好奇地凑过来:“一禾,你那杂志看完了借给我看看呗。”

    骆一禾头也没抬,似乎整个人都已经融入了书中的世界,只是敷衍地回了句:“你等我看完的。”他的声音,轻柔而遥远,就像是从另一个时空传来的回音,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执着和渴望。

    “好。”同学应了一声,便笑着跑开了。

    骆一禾的心神继续沉浸在杂志里,直到上课铃声响起,他仍旧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本。

    他巧妙地将《人民文学》藏在课本下面,假装认真听课,只要老师不走到他身后,就绝不会发现他的秘密。

    小说中的情节,如同磁铁般吸引着他,他的所有注意力都被姥姥锁定在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上,心情也随着书中的喜怒哀乐而起伏波动。

    此刻的骆一禾仿佛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挣扎,都深深触动着他的心弦。

    “我踏入这片莽莽丛林,因为我渴望生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我期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击碎,以免在我生命的黄昏时刻,回首往昔,发现自己仿佛从未真正活过。”

    这句话,如同一股清流,冲刷着骆一禾的心灵。

    当那位风度翩翩、气质非凡的基廷老师首次在故事里亮相的时候,他身上所散发出的睿智、幽默、深刻与诗意,仿佛春风拂面,让骆一禾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在他的第一堂课,基廷老师让学生们铭记那个词——carpediem,拉丁语中的“把握当下”。

    他还让学生们记住了那句话——seizetheday,英文中的“抓住今天”。

    这不仅是他教学理念的核心,也是他生活哲学的精髓——抓紧时间,活在当下。

    同时,他还带着几分诗意地嘱咐学生们,用惠特曼的诗句来称呼他:“噢,船长,我的船长。”

    读到这里,骆一禾不由得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生活的乐趣,的确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之中。

    基廷老师的那份恬淡从容,让骆一禾仿佛窥见了他年轻时激情澎湃的日子。

    只有真正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才能将人生看得如此透彻。

    而他现在,依然在以一种充满激情的方式活着,只不过这份激情已经转化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宁静。

    他用这种宁静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在迷茫中探索,在他们身上,他仿佛嗅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引导学生们及时找到青春的意义,帮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出路,鼓励他们抓住人生中最精彩的每一天。

    骆一禾甚至开始羡慕起故事里的学生们,他们竟如此有幸,能置身于这样一位老师的春风化雨之中,感受那种难得的教诲与启迪。

    尼尔和托德,这两位性格迥异的青年,显然也被基廷老师那充满激情的生活态度深深打动。

    他们虽然性格不同,但内心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渴望——探寻生命的真谛。

    尼尔,这位性格开朗的小伙子,对生活的热情如同初升的太阳,被基廷老师的激情之火点燃后,更是光芒四射。

    他对戏剧的热爱,对未来美好梦想的憧憬,每当提起,都会让他激动得浑身颤抖,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骆一禾始终忘不了,当尼尔争取到他梦寐以求的《仲夏夜之梦》中的角色时,那份欣喜若狂的心情。

    透过文字,骆一禾仿佛能感受到那一刻的尼尔,好像全世界都臣服在他脚下,没有什么是不可征服的——除了他那位异常威严顽固的父亲,那位近乎专制的“国王”。

    托德的提问打破了尼尔的狂喜:“那你怎么跟你父亲说呢,他知道的话会杀了你的!”

    这句话让尼尔的喜悦戛然而止,他一直试图回避的最大问题终究还是摆在了面前。

    尼尔沮丧地回答:“我现在连剧本还没看,你就不能让我先在心里过过瘾。”

    看着尼尔从狂喜和激情,瞬间变得沮丧和颓废,骆一禾心中有些不忍。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让尼尔的世界变得支离破碎。

    尼尔的父亲,不仅仅是他个人命运的阻碍,更是残酷现实的化身。

    在尼尔的世界里,即使是最美丽、最强烈的梦想和冲动,在父亲严酷的面容前,最终也只能化为泡影。

    骆一禾在心中默默地为尼尔加油,希望他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现实的枷锁所束缚。

    他知道,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有信念,有勇气,总有一天能够抵达心中的绿洲。

    至少,他是如此期望的。

    托德,一个内向而羞涩的灵魂,他的世界仿佛一座孤岛,外人难以窥见内貌。

    然而,在这座孤岛的深处,他的梦想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静静地闪烁着,散发着别样的光芒。

    但他总是将这些光芒小心翼翼地藏匿起来,害怕他人的目光和评价,缺乏那份将内心世界展现给他人的勇气。

    每当他试图触碰那些梦想,却又因为恐惧失败和不被理解而退缩,那份不自信,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他与世界隔绝。

    骆一禾看着托德那单纯而又矛盾挣扎的情感,心中不由得一紧。

    是不是每个人在遇到触碰心灵的瞬间,都会经历这样的震撼呢?

    看着托德,骆一禾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脆弱而又敏感的内心,每一次尝试释放自我,都因为害怕与期望的会有落差而退缩,然后每一次放弃后的失落,又都让他更加怀疑自己的勇气。

    那种渴望变得自然而又无法摆脱的紧张感,始终困扰着托德,让他在其中痛苦挣扎。

    当托德听到基廷老师那番激励人心的话语后,即使他尽力保持着外表的平静,骆一禾也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波澜壮阔。

    骆一禾知道,托德心灵已经开始觉醒,但他长久以来养成的性格仍旧在无声地抵制着这些改变。

    于是,托德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seizetheday”,那一刹那的决心仿佛要冲破一切束缚。

    然而,紧接着,他又将那张纸揉成一团,无力地扔进了垃圾桶。

    托德的挣扎,骆一禾看得清清楚楚,因为那也是他自己的挣扎。

    看着托德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审视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自我审视,难道还会模糊不清吗?

    但是,多年的性格和习惯,就如同根深蒂固的树木,即使偶尔因为一阵风暴而摇曳,不久之后,又会恢复到往日的平静。

    即便内心深处知道,这种长时间的宁静,最终可能会让人变得麻木不仁,可还是会不自觉地重复。

    基廷老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注意到了那个看似封闭却内心世界丰富的托德。

    他知道,唯有激发托德释放自我,才能点燃他潜在的激情和创造力。

    在一次课堂上,托德被叫到讲台上,心中忐忑不安,感到手足无措。

    他的内心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纷乱地跳动着一连串的疑惑:“我不懂咆哮,我不会表达,站在这只会让我觉得难堪,老师为什么非得让我这么做呢?”

    基廷老师的目光坚定且充满鼓励,他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说说你看到惠特曼的画像时想到了什么?闭上眼睛,别思考,大声说出第一个跳入你脑海的词!”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托德的心房。

    托德的内心,随着故事的文字一圈又一圈地旋转,开始剧烈地晃动起来。

    终于当那句看似荒诞不经的话语——“他看起来像个牙齿流汗的疯子”,脱口而出的时候,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信念自他心底油然而生。

    自信的惊喜,如同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第一次洒在了他的脸庞。

    骆一禾仔细地阅读着有关这一幕的描述,他喜欢托德这份自信与惊喜,因为它让骆一禾感到一种深深的欣慰:托德正在挣脱自己的枷锁,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正如现在的自己一样!

    突然之间,一个念头在骆一禾的脑海中闪现,他要去追寻他的“船长”,去见一见那位生花,创作出这个故事的作者——王澍。

    他渴望亲自向他表达自己的敬意,向他诉说这个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启迪。

    这个念头如同一颗种子,在骆一禾的心中生根发芽,催促他踏上这段寻梦之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