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风云:汉王重征天下 > 058 毛奇龄入京搏前程 崇祯帝宣召吴三桂

058 毛奇龄入京搏前程 崇祯帝宣召吴三桂

    这也是为什么朱慈炤不急着跑路去汉中的原因,不在北京捞足资本,去了汉中,更难施展。

    北京是天下人才聚集之地,想招揽人才、培养人望,就只能待在北京。

    虽说刘邦只靠沛县那帮人才就能争夺天下,依靠州府之地,也确实能拉起来争霸班底。

    但我大明自有国情在,真去汉中就藩了,那帮地方官员盯亲王盯得更紧。

    导致在汉中反而比在北京还拘束。

    所以朱慈炤还是乖乖向史惇请教长史人选。

    史惇笑道:“浙江绍兴人祁彪佳,出身书香世家。他五代祖是进士,曾祖父是进士,父亲是进士,堂弟也是进士。

    祁彪佳本人天资聪颖,二十一岁中进士,娶的是兵部尚书商周祚第三女,且伉俪情深,未纳姬妾。

    祁彪佳人品贵重,关心民间疾苦,且不畏权贵,政声颇佳。

    祁彪佳为了奉养老母,尽其孝道,已辞官闲居八年。

    如今在家丁母忧两年有余,听说他即将入京考选。”

    朱慈炤点点头:“我听说过他,他执意不肯纳妾,要与妻子一生一世一双人,确实让人敬佩。

    反正我是做不到他这样。他辞官前居何职?”

    “苏松巡按。”

    “行,那等他入京,我再跟吴昌时谈谈吧。那还差一个长史呢?”

    史惇笑道:“臣以为长史之位要空着一个,以便将来有大才投靠,殿下拉拢人用。”

    朱慈炤连连点头:“有理,有理。”

    两人越说越起劲,聊了足足一下午。

    ……

    晚间,南京城。

    落魄书生毛万龄、毛奇龄兄弟正在街上一边走着,一边谈论时政。

    忽的,两大队官兵迎面撞过来,粗鲁地推搡着行人,把中间道路拦了起来。

    毛奇龄没有防备,被官兵推搡倒地。好容易被兄长扶起来,很快又被挤到路边,进退不得。

    毛奇龄怒了:“光天化日之下,官兵怎么敢如何嚣张,便是总督巡抚出行,都没有这么大排场吧。”

    毛万龄左右张望一番,然后答道:“什么光天化日,现在是晚上。

    这官兵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怕是左右两队,每队都有上千人。

    我猜不是文官出行,应该是哪个公侯安排官兵净街了。”

    旁边有位中年男子,对毛氏兄弟笑道:“两位兄台不知道?这是抚宁侯迎娶名妓寇白门。

    排场可大了,听说调了五千官兵净街。花轿、聘礼,样样贵重,都是按娶妻来的。

    只不过寇白门是妓女,所以按规矩,要晚上娶亲。”

    毛氏兄弟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又等了近两刻钟,吹吹打打之声传来,长长的迎亲队伍,簇拥着花轿,从毛氏兄弟前经过。

    抚宁侯朱国弼,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走在轿前。

    毛奇龄出了会神,待花轿过去,才长叹一声:“兄长,我要入京了。”

    毛万龄闻言一愣:“兄弟,我还以为你要说:大丈夫,当如是呢。

    咱们本就在南京,你入的什么京?”

    毛奇龄摇摇头:“我要去北京,我要去搏个大前程,让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被人推推搡搡。”

    毛万龄叹道:“兄弟,你又说疯话了。你虽然有大才,但是极度厌恶朱子理学,不习八股之文。

    如此一来,科举之路,你肯定是走不通了。

    去北京又能怎么样,北京那些官员都是尊程朱理学,习八股文章,一层一层考上来的。他们能看的上你吗?

    连我都知道,当今圣上,最尊儒学;太子身边,也全是饱学鸿儒、东林君子做讲官、辅臣。

    你自己说去了北京能做什么呢?

    算了吧,还是留在南方,写写诗,作作画,著书立说,游山玩水,也算自得其乐了。”

    毛奇龄坚定地摇摇头:“我非要亲自去看一眼,才能死心。”

    说罢,毛奇龄从衣袋里取出一张皱巴巴,不知道翻阅了多少次的邸报:

    “兄长请看,这是上月的邸报。北京那位汉王殿下妄议国事,忤逆了陛下,后又请求去汉中建藩。

    而且还选了史惇那样不合时宜的人做讲官。

    这位殿下有胆有识,行事与众不同,我看有点意思。

    所以我非要亲自去看一眼不可,陛下、太子、定王肯定是指望不上了。

    若汉王殿下也不行,我就彻底死心了,再回南来另谋出路。”

    “行吧,既然兄弟你不撞得头破血流不肯安分,那我这里还有二十几两银子。

    我留几两自己花,给你二十两做盘缠。

    这只够你去北京的,怎么回来你自己想办法吧。”

    毛奇龄点点头:“多谢兄长,道路艰险,且走且看吧。实在不行,我再回来看看福王世子。”

    “福王世子?那可是被东林党人极端敌视的人啊。”

    毛奇龄无奈一叹:孤高傲世之人,也只有剑走偏锋,才能搏个富贵功名。让我去写朱熹那些狗屁不通的道德文章,毋宁死。

    毛万龄深知自己弟弟脾性,也不再劝。

    五日之后,正好南京有大商人带着几艘男女入京发卖,其中一船还有空位,闲着也是闲着。

    毛奇龄花了几两银子,搭上了这只船队,顺道入京,倒也便宜。

    进入十月,北方渐冷。

    最近一年多,从松锦大战开始,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

    就连朝堂上最好斗的东林、复社诸君都有些倦怠了。

    于是大部分人都保持了默契,减少争斗,开始窝冬。

    积蓄积蓄力量,调整调整人事,明年春暖花开之后,再继续战斗。

    很快大半个月过去。

    十月十七日,中午,坤宁宫。

    崇祯与皇后、太子、定王及两位公主,全家人整整齐齐聚在一起共用午膳。

    崇祯问道:“皇后最近在忙什么?”

    皇后笑道:“这月二十日,是周先生五十整寿,臣妾忙着为周先生筹备贺仪。

    还有寿宴当天,父亲要与周先生联宗通谱。

    再就是臣妾命织造局采办了织机,要教宫女织布,也可以省俭些费用。”

    崇祯点点头,然后转头看向王承恩:“最近汉王府的供用,内廷是怎么处置的?”

    王承恩摇摇头:“汉王殿下什么都不要,所以份例都推拒了,也从来没跟内廷讨要过东西。

    殿下说是皇爷治理天下不易,他能给朝廷省点,就尽量省一点吧。”

    “难为他有此孝心,只是他什么都不要,也显得朕太刻薄了一些。”

    皇后闻言,脸色微变,你这不会是指桑骂槐吧。但当着皇子、公主面前,皇后也不好说什么。

    就在这时,王德化捧着军报,急匆匆走了进来。

    崇祯看过,又是蓟镇上奏有建奴细作窥边的军报。

    顿时就没了吃饭的胃口,崇祯问道:“上个月底我招吴三桂进京述职,他到了没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